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背景: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可参与调节代谢,已被用于骨缺损的重建。研究发现在牵张成骨的新骨缝附近的成骨细胞、间质细胞及骨细胞的胞质中均有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目的:分析骨矫形作用的机制及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促进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4只大白兔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对照组行左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组将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固定于牵张成骨器内侧面并且完全包绕牵张间隙,再行右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共延长6 mm。在固定期第1,7,14及28天分别处死动物,获取双侧下颌骨行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及骨保护素在新生骨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和对比两组间牵张间隙内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牵引后第1,7,14天骨保护素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牵引后第1,14天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比值对照组较实验组要高(P<0.01)。结果说明,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可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间隙内的新骨形成和矿化,说明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是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背景:如何提高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缩短牵张成骨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 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在固定期2周及6周实验组牵张区骨小梁形成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牵张成骨由于治疗周期长、并发症较多成为临床广泛运用的瓶颈,不能满足临床推广需要。 目的:以兔下颌骨牵张动物模型为实验平台,观察全身运用杜仲醇提取物对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 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每12 h 1 mm。在牵张期2次/d,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灌胃杜仲醇提取物及等量生理盐水,牵张结束后6周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行成骨检测。 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牵张成骨结束后6周下颌骨CT图像显示实验组兔牵张间隙舌侧骨皮质生成良好,颊侧骨皮质连续,牵张间隙可见均匀骨质生成桥接;下颌骨核素扫描显示实验组兔下颌骨牵张间隙表现为核浓集,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X射线显示实验组牵张间隙完全桥接,新生成骨质密度均匀,可见上下侧骨皮质形成良好;Micro-CT图像显示实验组骨皮质部分形成较好,骨小梁分布较为均匀,骨小梁明显较对照组粗壮,对照组部分区域仍有囊性变;Micro-CT微结构参数检测显示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连接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牵张间隙中有较为成熟的束状骨,骨小梁方向较为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全身运用杜仲醇提取物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脂联素可参与骨代谢及成血管过程,但目前关于脂联素对牵张成骨有无促进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快速牵张动物模型,探讨局部应用脂联素对骨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 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快速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2 mm/d。在牵张开始的1,3,5 d,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于牵张间隙注入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2 μg重组人脂联素的磷酸盐缓冲液。 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组织学及显微CT检查显示实验组的新骨生成与钙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局部应用脂联素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关键词:脂联素;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新骨再生;下颌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02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关牵张成骨传统的新骨生长形态观察方法如超声、X射线、CT文献报道较多,但有关核素监测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经皮注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促进牵张间隙成骨的可行性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其的早期监测作用。方法: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右胫骨中下段造成20mm的骨缺损,干骺端截骨。7d后延长,1mm/次、1次/d。造模前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诱导成骨。延长达靶位点后,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干细胞悬液,并同时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核素骨显像监测移植后2,4,8周时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放射性骨显像99Tcm-MDP注入3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可见显像剂明显沉积于牵张间隙区,均较对侧健性部位显影强。骨骼、肾及膀胱显像清楚,骨/软组织的对比度清晰,各组均可见大关节及肌腱附着处有对称性放射性增高区。两组在2,4周时牵张间隙放射性聚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核素浓聚变弱,但两者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经皮注射移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能够促进牵张间隙成骨能力,缩短成骨时间。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修复过程有比较灵敏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表达的影响。方法: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稳定期第3、7、14、21、28天处死一组动物,切取牵引间隙处骨痂行H-E染色和BMP-4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BMP-4表达情况。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BMP-4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细胞质中。实验组在稳定期3、7、14、21 d BMP-4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期28 d BMP-4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和阳性面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F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BMP-4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牵引成骨中的作用,为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成年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牵引间隙放置PRF膜为实验组;另一侧下颌骨行骨切开并安置牵引器,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稳定期的第3、7、14、28天处死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影像观察、H-E切片观察,比较2组的成骨效果,并进行骨计量学分析,计算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结果:新生骨小梁面积在不同时间点的实验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骨成熟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RF在兔下颌骨牵引成骨中具有较显著的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KB ligand,RANKL)的影响, 为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2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 mm,牵引间隙放置PRF膜;另一侧下颌骨行骨切开并安置牵引器,作为对照组,稳定期第1、7、14、21、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RANKL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色RANKL主要定位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稳定期的第1,14天的表达最强。在稳定期第1、1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RANKL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阳性面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逐渐下降,第28 d仅有微弱表达。 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PRF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RANKL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破骨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Smad7可结合并抑制骨形成蛋白受体的下游信号,而骨形成蛋白可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愈合,并且Smad7对软骨形成起到抑制作用,但Smad7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Smad7的表达规律。方法:将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牵张成骨组20只,其中牵张成骨组再按牵张时间点不同再随机分为牵张成骨1d,1,2,4和6周组,4只/组。选取牵张成骨组兔左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其间歇4d,开始种植型牵张器垂直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各组分别于牵张成骨后1d,1,2,4,6周取材,在牵张成骨侧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下颌骨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Smad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结论:Smad7在正常下颌骨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在牵张后1d下颌骨中的Smad7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牵张成骨后1,2和4周组的Smad7表达比牵张成骨后1d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牵张成骨后6周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牵张区下颌骨骨密度值在牵张成骨后1d最低,1,2和4周组骨密度值相比对照组逐渐增高(P0.01)。提示Smad7在牵张成骨过程的不同时期表达不同,Smad7可能对牵张成骨早期的新骨形成起一定的促进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从全血中提取出来的血小板浓缩液,含有高浓度血小板和自身生长因子的血浆。 骨折愈合:是骨折断端之间组织修复的连续过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联合多种细胞和生长因子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各种生物活性因子之间可以通过磷酸化等变化联系在一起。 骨折塑形期:为了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要求,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骨性骨痂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协调作用下成为成熟的板层骨,使骨折两断端再次完全连接起来,髓腔再通,骨折恢复到与原骨组织一样的结构,达到完全愈合。   背景:骨折具有自我愈合周期长、延迟愈合等问题。生物组织具有自我修复的潜能,那么有没有办法将组织自身修复能力调动起来,为生物体自身修复所用呢?富血小板血浆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在右侧胫骨远端2 cm处用摆锯造成横行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富血小板血浆组将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注射至骨折断处,对照组相同方法将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至骨折断端。术前及术后2,4,8周留取血液标本,测定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2,4,8周分别处死2只,观察骨折标本的骨折修复情况,计算骨痂体积。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各时点,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 < 0.05);②术后第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8周时,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体积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第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小梁面积比及血管数目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8周2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2组血清中骨钙素水平在术后第4周时达到最高,可维持高浓度一段时间,富血小板血浆组最高值大于对照组(P < 0.05);⑤富血小板血浆组中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说明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始终存在;⑥提示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为骨科临床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ORCID: 0000-0002-8527-6895(任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HIF-1α和c-fos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建立25只成年健康家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在牵张中期、牵张末期、固定期第1、3、5周,检测牵张区新骨组织中HIF-1α和c-fos的分布及表达变化。 结果 HIF-1α在牵张末期和固定第1周表达为强阳性,c-fos在牵张中、末期和固定第1周表达为强阳性,两者均明显强于固定第3、5周。且均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新埋入骨基质中的骨细胞中。 结论 在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中HIF-1α和c-fos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在时间点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骨及血管的生成可能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明基因治疗能促进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的生成。 目的:探索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截骨,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牵引7 d后将模型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pIRES-hVEGF165-hBMP2组、pIRES-hBMP2组、pIRES-hVEGF165组、空质粒载体pIRE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牵引区注射相应质粒或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施加电穿孔刺激。 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在骨周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组织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表达,也可见炎细胞如单核细胞表达。各组均在固定期第7天表达最强,14 d下降,28 d时表达较弱,但在各时点基因治疗组明显强于对照组。说明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持续表达,并使其表达时限延长,促进牵引区新生血管生成和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支架结构有利于红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及各种生长因子的生长,促进最终成骨。 目的:探讨浓缩红骨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载自体骨膜碎片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骨缺损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左侧为实验侧,植入自体浓缩红骨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载自体骨膜碎片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右侧为对照侧,植入自体骨膜碎片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术后2,4,8,12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检测。 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实验侧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质量明显优于对照侧;扫描电镜显示实验侧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牙CT分析数据及新骨形成情况分别证明实验侧骨密度CT值显著高于对照侧(P < 0.05),实验侧新生骨面积显著高于对照侧(P < 0.05)。表明浓缩红骨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载自体骨膜碎片支架材料具有明显骨诱导作用,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4.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the selective release of 5-hydroxytryptamine (5HT) and adenine nucleotides were measured in platelet-rich plasma (PRP) and washed platelet suspensions from control and C6-deficient rabbits. Aggregation and release induced by collagen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of animals. Aggregation responses to zymosan in control PRP samples were biphasic, and only the second phase was associated with release. In C6-deficient PRP samples, zymosan-induced aggregation lacked the second phase and there was no release of 5HT or adenine nucleotides. Zymosan induced no aggregation in washed platelet suspensions unless cell-free plasma was also added. C6-deficient plasma supported only primary aggregation, but the addition of control plasma resulted in biphasic aggregation and release. Zymosan which had been pre-activated in control or C6-deficient cell-free plasma induced primary aggregation in washed platelet suspensions. To obtain secondary aggregation and release, the addition of control plasma to the platelet suspension wa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 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 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 < 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 < 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 < 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 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