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患儿,患儿有体温异常升高、皮疹、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WBC升高等特点。对52例患儿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全部治愈。结论早期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合理应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总结2009年3月至9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17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治疗的结果。结果171例重症患儿痊愈170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患儿提供更为准确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进一步降低患儿的因病病死率,提高治愈成功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研究。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年龄为1~3岁,患儿中有90%出现持续发热症状,80%以上有肢体无力或者肢体抖动,约有76%的患儿检查发现体内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15%的患儿有血糖含量>9mmol/L的现象,数据显示,90%患儿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呈阳性。主要治疗药物有甲基泼尼松龙、甘露醇、丙种球蛋白。如果患儿有肺水肿的前期征兆,则要接受机械通气。结论密切注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精神意识状态能够为医生诊断患儿重症及神经受损情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效降低颅压、短期激素冲击以及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都是制止患儿由重症病情向危急病情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寻找降低危重型的病死率的方法。方法对我科182例重症手足口病例回顾总结。结果 182例患儿治愈173例,伴有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者1例,8例肺水肿肺出血患儿死亡。8例死亡病例中1例为入院后8小时内死亡,另7例为机械通气1~43d,因神经系统后遗症,家属要求出院后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好发于小于3岁幼儿,危重病例常可出现皮疹的不典型,易出现误诊耽搁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可阻断手足口病的进展,早期干预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9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提醒临床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7月收住院的97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发热发生率为90.72%,出现严重表现的比例高,肢体抖动或无力占71.13%;白细胞(WBC)(15×109/L占21.65%;血糖〉9mmol/L占19.79%;病原学检查EV71阳性70.37%;死亡2例占2.06%。结论肢体抖动及膝反射亢进对早期发现重型病例有提示意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是患儿短期内病情可能恶化、加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43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为重症组,选取同期治疗的43例轻症手足口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临床转归及预后的差异。结果重症组的发热时间大于对照组,手、足、臀部皮肤、口腔黏膜的疱疹等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的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血糖、脑脊液检查、X线、磁共振检查辅助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中预后较差者与就诊时间及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有关。结论低年龄段的患儿较易出现重症表现,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常累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提高对该病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11月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转归。结果 52例重症患儿中无并发症者1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2例,并发脑炎20例,脑脊髓炎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肺出血1例,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52例重症患儿中最终死亡3例,其中1例因脑脊髓炎并发脑疝而死亡,1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1例因肺出血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疾病早期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如能在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处理,能防止患儿向危重症发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儿童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HFMD患儿中,密切接触史65例;临床表现中发热114例(98%),手足皮疹116例(100%),口腔疱疹98例(85%),臀部皮疹100例(86%),咳嗽96例(83%),腹痛2例(1.7%),呕吐87例(75%),有嗜睡、抽搐等神经症状102例(88%);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甘露醇、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甲强龙等治疗。该组116例患儿103例治愈出院,其中8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结论重症儿童手足口病只要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尤其将人免疫球蛋白和甲强龙尽早应用于重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儿童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HFMD患儿中,密切接触史65例;临床表现中发热114例(98%),手足皮疹116例(100%),口腔疱疹98例(85%),臀部皮疹100例(86%),咳嗽96例(83%),腹痛2例(1.7%),呕吐87例(75%),有嗜睡、抽搐等神经症状102例(88%);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甘露醇、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甲强龙等治疗。该组116例患儿103例治愈出院,其中8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结论重症儿童手足口病只要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尤其将人免疫球蛋白和甲强龙尽早应用于重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9月收治的55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均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和(或)嗜睡,部分患儿出现惊厥,危重型2例,均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顽固性休克。应用利巴韦林、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治疗,治愈38例,好转15例,2例死亡。结论 3岁以内HFMD患儿在病程的第3~5天易发展成重症,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抽搐、嗜睡多提示病情危重;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休克则认为为危重型病例。重症手足口病起病凶险,须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并及早给予相关的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HFMD)是近年来婴幼儿常见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重症患儿可引发神经系统受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其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重症HFMD合并NPE患儿的预后与救治措施、脑损伤程度及其他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早期通过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准确识别神经系统是否受累,一旦确诊,则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降低颅内压、控制液体负荷、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同时给予呼吸支持、保护心脏功能、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10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夏、秋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分别占42.7%和43.6%;发病年龄以6岁以下患儿为主,占92.7%;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惊跳、精神差,分别占94.5%、82.7%及80.9%。实验室检查显示,大部分患儿有白细胞、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治疗后110例患儿,临床治愈107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二期合并病毒性脑炎22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郑少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13-14
目的 分析研究孕产妇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2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配合情况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配合定期孕检,子痫前期患者通过住院积极处理,对照组患者没有定期孕检,子痫前期患者不能配合住院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2.12%,其中早产2例,产后出血2例;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1.58%,其中胎盘早剥1例,早产1例,产后出血2例,孕产妇并发症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孕产妇死亡.结论 通过加强孕期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明显改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孟祥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0):3050-3052
目的 分析患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归性分析我科收治121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对比分析普通型患儿及重症型患儿一般资料区别.结果 与普通型患儿相比,重症型患儿早期多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常规异常,神经精神症状.多合并有营养不良,贫血或有毛细支气管炎史(P<0.01).12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或严重后遗症.结论 治疗手足口病应重视早期明确诊断,对疑似重症型患儿应建议入院治疗,尽早干预;治疗上采用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9.
358例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征及结局.结果 对358例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进行分析,314例(87.7%)表现为惊跳及肢体颤抖,108例(30.2%)精神萎靡或嗜睡,7例(1.9%)昏迷,18例(5%)眼球共济失调或口角抽动,12例(3.4%)抽搐,1例(0.3%)双下肢不能站稳及尿潴留.34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0例死亡,自动出院2例.结论 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主要症状为频发易惊、惊跳及肢体抖动发作.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