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博  韩悦  杨连海  张业荣  高海涛 《临床荟萃》2009,24(17):1492-1494
目的探讨MRI、CT检查对颅内结核诊断的优势与限度。方法36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结核患者,CT平扫36例,强化扫描33例,MRI平扫26例,强化扫描22例。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结核各种病变的检出效果及各自优势。结果CT及MRI检查对颅内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强化扫描对于脑底池病变、脑梗死及异常脑膜强化的检出率均比CT强化扫描高(P<0.05)。而CT则可发现颅内异常钙化。结论MRI可以提高对于脑底池病变、脑梗死及异常脑膜强化的检出效果。CT检查则对钙化显示清晰。  相似文献   

2.
王忠  李忠  文明  杨华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2-24,3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及其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在影像学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3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脑脊液检查确诊,9例为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单纯结核性脑膜炎18例,单纯结核瘤1 1例,结核性脑膜炎并结核瘤6例,粟粒性颅内结核4例.39例中,24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梗死12例、并发脑积水9例、并发脑梗死和脑积水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MRI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基底池的异常增强,并可伴发脑梗死、脑积水;结核瘤表现为1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的结节伴水肿,并有异常环形、结节状强化表现;粟粒性脑结核MRI表现为软脑膜、脑实质区弥漫分布大小基本均匀的结节影伴周围明显水肿带.结论 MRI在诊断颅内结核及其并发症方面较CT更具有优越性,在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分型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CT和MRI诊断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和MRI在诊断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CT与MRI表现。结果:7例颅底鼻内型脑膜脑膨出中有1例合并脑积水。4例行CT和MRI扫描,2例仅行CT扫描,1例仅行MRI检查。冠状位CT扫描见筛骨骨质缺损,MRI见鼻腔内囊状异常脑脊液信号,并向上与颅内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其内有少量脑组织信号。结论:CT和MRI能正确诊断该型脑膜或脑膜脑膨出,CT显示颅底骨质缺损大小、部位优于MRI,MRI可清楚显示疝出物及其与脑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白血病颅内并发症的CT特点,以提高对白血病颅内并发症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骨髓穿刺证实的白血病颅内并发症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白血病颅内并发症:脑出血多见,脑梗塞及弥漫性软脑膜浸润少见,脑实质浸润更少见。结论:CT检查对白血病颅内并发症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的CT、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白血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20例经过证实的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肝脏、脾脏肿大13例,椎体浸润13例,淋巴结浸润10例,肺部浸润并感染8例,颅内浸润、颅骨破坏7例,眼眶内浸润2例,肾脏浸润1例.主要CT和MRI表现是肝脾的肿大;椎体斑片状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肺部的网格状、结节状、斑片状影;眼眶内肿块;头颅骨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等.结论 白血病的影像表现多样,累及部位不同其影像表现也不同.CT、MRI是白血病影像检查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和MR诊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别行CT和MR扫描,分析其形态、骨质改变、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病灶形态表现多样,3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4例呈蘑菇形,4例呈不规则形。4例病灶累及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5例累及眼眶,6例累及颅底骨;10例病灶明显侵犯颅内脑实质。病灶CT均呈软组织密度影,5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可见囊变区,4例可见钙化。病灶MRI表现为T2WI呈等、稍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当病灶侵犯脑实质可见脑内广泛水肿。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多数呈跨越颅内外生长,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破坏的程度,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外侵犯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8.
肖卫忠  张铭  张燕  隋伟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330-331,333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8例经临床。头颅CT/MRI,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既有脑症状,又有脑膜刺激征者6例;颅神经损害以后组颅神经,视神经及听神经为主要表现者分别为4例,2例及2例;多组颅神经同时损害4例。脊神经损害2例。CSF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癌细胞。早期头颅CT/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线状与条状异常增强,可有交通性脑积水,脑实质也可有异常强化。6例于3个月内先后死亡。结论 脑膜癌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多组颅神经和(或)脊神经损害及脑膜刺激征。CT/MRI对脑膜癌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SF发现癌细胞仍是确诊脑膜癌病最简便与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以及各临床分期中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确诊TBM患者进行头颅CT与MRI检查,其中71例同时行头颅MRI增强检查,28例行脊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将85例患者进行分期,分析各临床分期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85例患者中,Ⅰ期患者25例,Ⅱ期34例,Ⅲ期26例。最常见的临床特点为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等。Ⅰ期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进入Ⅱ期和Ⅲ期逐渐出现意识障碍、颅神经麻痹、偏瘫等表现。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脑梗死。其中Ⅰ期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的炎性渗出,Ⅱ和Ⅲ期患者出现基底部脑膜强化、脑实质结核、脑梗死、脑积水、脑水肿。头颅CT异常者25例,阳性率为29.41%,其中Ⅰ期为4.00%,Ⅱ期为29.41%,Ⅲ期为53.85%。头颅MRI异常者54例,阳性率为63.53%,其中Ⅰ期为48.00%,Ⅱ期为64.71%,Ⅲ期为76.92%。头颅增强MRI异常者58例,阳性率为81.69%,并可发现头部CT和MRI平扫阴性的病变15例。脊髓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异常者10例,阳性率为35.71%。结论 TBM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头颅MRI能够清楚显示TBM各种颅内病变表现,且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联合增强MRI可以显著提高TBM检出率,有利于TBM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0~28 d的287例高危患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采用Sonosite公司的Turbo床旁彩色超声诊断仪经前囟分别作冠状切面、矢状切面以及经颞窗横切面连续扫描检查,并动态观察其颅内病变的变化。结果(1)287例患儿中发生颅内出血者65例,患病率22.6%,其中,230例早产患儿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病率27.4%,57例足月患儿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病率0.04%;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14.87, P<0.01)。(2)在颅内出血的患儿中,发生室管膜下出血27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例),占41.5%,脑室内出血31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1例),占47.7%,脑实质出血7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0例),占10.8%。所有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的病例都经CT检查证实。室管膜下出血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前角外下方有局灶性的强回声,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增宽,脑室内出现除脉络丛外的不均质回声,脑实质出血的声像图早期表现为脑实质内强回声或较高回声团块,血块吸收后可出现无回声的脑空洞。(3)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s)[(29.2±1.75)cm/s]、舒张期流速(Vd)[(10.8±1.00)cm/s]较正常新生儿减低[Vs:(37.8±1.99)cm/s,Vd:(17.5±1.58)cm/s,P<0.01],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3±0.02)较正常对照组(0.54±0.03)增高(P<0.01)。结论采取经前囟冠状切面、矢状切面、经颞窗横切面超声检查可满足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定位诊断的需求,床旁超声可动态监测颅内出血变化与治疗效果,且无放射损伤,可重复检查,可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提高PPNET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 X线平片、CT、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10例PPNET中,3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骨盆,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腹膜后。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CT扫描中,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环状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5例发生于软组织的PPNET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中,10例发生于骨骼及软组织的PPNET,均表现为T1WI均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分隔样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S-100、Vimentin(波形蛋白)等。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PPNET诊断的准确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骨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纤维骨性假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平片检查5例,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5例纤维骨性假瘤均发生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其中3例发生于拇指,术前临床x线平片检查均误诊,男1例,女4例,年龄15~36岁。3例X线平片和/或CT表现为指骨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骨性肿块,边缘清楚,邻近骨膜新生骨形成,其中1例MRI示骨性肿块信号类似与肌肉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皮质侵蚀破坏、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未见肿块;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无骨质破坏,MRI示类似于肌肉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纤维骨性假瘤好发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常表现为骨旁边界清楚的骨性肿块,伴有邻近骨膜新生骨,骨质破坏少见,应注意避免误诊为骨旁骨肉瘤、骨软骨瘤或骨髓炎。  相似文献   

15.
骨恶性淋巴瘤13例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13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9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中下颌骨、锁骨、胸椎、腰椎及尺骨各1例,胫骨及髂骨各2例,股骨3例,其中2例发生胸椎转移,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另1例为纵隔恶性淋巴瘤继发骨转移。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5例,浸润型4例.硬化型2例(其中1例呈象牙椎改变),混合型2例。MRI检查2例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扫描仍为稍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母子灶存在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淋巴瘤侵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的分析,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盆壁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其中转移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5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软骨肉瘤2例,脊索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结果 盆壁肿瘤的主要征象包括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转移...  相似文献   

17.
程春  曾勇  杨超  杨友林  陈蕾 《磁共振成像》2016,7(5):371-37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67例本院既往诊断的脊柱结核患者(结核组)、40例非脊柱结核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67例患者,共累及16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的患者有30例(44.77%)、累及腰椎椎体80个(49.38%);累及的162个椎体中,MRI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有62例(92.54%)、脓肿形成57例(85.07%)、终板破坏52例(77.61%);MRI对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的检出率均达到100%;MRI对骨质破坏、终板破坏、椎间盘受累、脓肿形成、椎管受累、死骨形成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X线、CT(P0.05),MRI对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低于CT的检出率(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2.54%、特异度为87.50%;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82.50%;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47.76%、特异度为70.00%。结论 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的各项特征早期检出率均较高,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效能显著地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发生于多部位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多部位pPNET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结果发病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4.29岁。除2例发生于皮肤下软组织病灶较小外,其余病灶都较大,最大平均直径为8 cm,表现为侵袭性软组织肿块,以替代和(或)推移邻近结构方式生长,CT表现为肿块内密度不均,其内未见钙化,骨质破坏区未见骨质硬化、瘤骨形成和骨膜反应,增强后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MR表现为肿块T1WI与肌肉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在DWI上呈高信号,瘤内多发囊变坏死区及纤细低信号分隔,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pPNETs的CT和MRI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发生部位、内部及周边结构关系及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和长期随访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血病患者颅内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23例自血病患者颅内出血的MRI及CT表现。结果23例自血病患者颅内出血的MRI及CT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论MRI及CT检查对颅内出血患者的进一步定性,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脊柱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MRI表现,包括血管瘤11例,骨巨细胞瘤10例(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骨样骨瘤2例,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骨神经鞘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1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结果 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13 例、腰椎11例、骶椎5例,不同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MRI表现各异,具有相对特征性.结论 综合分析脊柱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MRI表现特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