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并与78例老年高血压病但无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Pmax、P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LAD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max和Pd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颤的一个可靠无创的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 (Pd)。方法 选择高血压阵发性房颤 (PAF)患者2 4例为 1组 ,高血压无PAF患者 30例为 2组 ;窦性心律下测量体表 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间期 (Pmax)、最小P波间期 (Pmin) ,并计算P波离散度 (Pd =Pmax -Pmin) ;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直径 (LA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1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 2组 ;1组Pmin和LVEF明显小于 2组 ;Pmax和LAD两组无明显不同。结论 窦性心律下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大于无房颤的高血压患者 ,反映了心房肌的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将8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Ⅰ组)40例,无阵发性房颤的高血压患者(Ⅱ组)48例,同步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12导联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Pd)[Pd=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 in)];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Ⅰ组Pd显著高于Ⅱ组[(51.2±10.6)ms比(37.8±6.9)ms,P<0.001];Ⅰ组Pmax显著高于Ⅱ组[(125.3±12.9)ms比(112.8±12.2)ms,P<0.001];Ⅰ组LAD高于Ⅱ组[(40.6±3.0)mm比(39.1±2.3)mm,P<0.05];两组Pm in、LVEF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d、LAD均是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Pd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疗效,以及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机制。方法对30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根据术前有无房颤发作史分为A组(45例,有房颤发作史),B组(255例,无房颤发作史);A组消融后根据有无再发房颤分为PAF组(有房颤再发)和NPAF组(无房颤再发)。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结合腔内电图寻找房室旁路最佳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旁路消融术24h后,P波时限最大、最小值及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8.0%,复发率为1.0%,并发症发生率为1.0%。A组的多旁路较B组多(P=0.008 3)。消融前,A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道前传和逆传有效不应期较B组短(P=0.039 9);消融后,A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较B组长(P<0.01);术后PAF组和NPAF组比较中,PAF组的心房不应期较短,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较长。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心房本身各向异性传导增大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年龄、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压、糖尿病、左房内径、心悸病史等是预测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d)与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112例冠心病并发PAF患者(观察组)的Pd和P波最大时限(P_(max)),并与84例无PAF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Pd、P_(max)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Pd和P_(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或Pd+P_(max)对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2.1%、90.5%)和阳性预测价值(86.4%、91.5%)。结论Pd是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结构改变以及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以了解它们预测高血压患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50例老年单纯高血压患者全部同期完成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波离散度和最大P波时限可作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接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以及同时期来我院接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2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 max)、最小P波时限(P min)、P波离散度(Pd)以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房内径(LAD),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最小P波时限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波离散度以及左心房间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波离散度(P0.05)是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波离散度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联合最大P波时限,作为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疾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波离散度 (Pd)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 5 3例高血压患者伴阵发性房颤 (PAF组 )及 5 8例高血压无阵发性房颤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4 7 77± 7 99)ms和 (12 3 74± 11 2 9)ms,较对照组〔分别为 (36 83± 7 2 8)ms和(116 10± 11 12 )ms〕明显延长 (P <0 0 1) :最小P波间期PAF组为 (76 34± 10 78)ms,较对照组 (79 2 8± 10 39)ms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d及Pmax延长 ,Pd可用于预测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11.
李震  李红  寇丽娜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01-160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能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发生的概率及胺碘酮干预的评价。方法:选择110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观察组55例为CHD并AF患者;对照组55例无AF的CHD患者。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并对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干预后观察Pd变化。结果:Pmax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P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胺碘酮干预后43例转为窦性心律(占78.1%),25例Pd≤40ms(占45.5%)。结论:Pd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指标,胺碘酮对房颤患者Pd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离,在部分患者中添加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脱机测量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各导联的P波时限,得到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测量术前V1导联S波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及QRS波时限,计算Sokolow-Lyon电压(即V1导联S波 V5或V6导联R波振幅)与QRS波时限的乘积,得到Sokolow-Lyon乘积。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7.9个月,有效组64例(82%),复发组14例(18%)。与有效组相比,复发组其术前的P波离散度较大[(37.4±14.2)比(46.2±11.8)ms,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高[(0.67±0.07)比(0.7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59%,阳性预测值32%,阴度预测值95%。其他的临床及体表心电图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大小,术前最大P波时限、Sokolow-Lyon电压、Sokolow-Lyon乘积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最小P波时限增大[(84.7±14.3)比(90.4±14.0) ms,P<0.05],P波离散度明显下降[(39.0±14.1)比(32.0±12.7) 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最大P时限与术后即刻最大P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和非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较为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最大P波时限无明显变化,表明环肺静脉消融对于心房间的电传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观察.方法观察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的P波离散度,并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阵发性房颤病人的P波离散度≥40ms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波离散度≥40ms是预测房颤发生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30例阵发性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较。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127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 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23)和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n=104).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术术后24 h描记12导联心电图, 测量P波最大时限、最小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阵发性房颤发作组与无阵发性房颤发作组比较,射频消融术中旁道存在逆传者的数量无显著差别(87.0% vs 91.3%)(P>0.05);前者消融术前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显著短于后者(P<0.01),消融术后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和离散度显著长于后者(P<0.01).结论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慢快综合征患者行间隔部起搏后远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间隔部起搏对阵发性房颤的控制效果。方法:需要植入DDD型起搏器的78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室心尖(RVA)起搏两组,对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QRS波宽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波离散度、房颤负荷以及术中阈值、电极阻抗、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RVS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有延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RVA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显著延长(P<0.05);RVS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无明显变化,RVA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明显增加,两组相比,RV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RVS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RVS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无明显变化,而RVA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增加。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将稳定或改善慢快综合征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最大限度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PAF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及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稳心颗粒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另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评价对比两组疗效、心电图指标、心房重构指标及血清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67%)(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均缩短,与对照组[(125.38±5.64)、(89.79±5.23)、(43.51±10.69)ms]相比,观察组[(118.39±5.38)、(85.29±4.78)、(36.44±9.68)ms]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与对照组[(41.43±3.36)%]相比,观察组[(49.52±3.87)%]更高,两组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容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58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倒.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干预,观察培哚普利对P波离散度、最大P波时限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 ACEI可减小Pd、Pmax,同时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w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86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Ⅰ组(高血压病并阵发性房颤组)41例和Ⅱ组(高血压病不伴房颤和其它房性心律失常组)45例。两组患者均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均测量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Ⅰ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左房内径与Ⅱ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Ⅰ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80.49%,Ⅱ组Pwd≥40ms的阳性率为2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24.91,P〈0.01);Ⅰ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68.29%,Ⅱ组Pmax≥110ms的阳性率为24.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6.64,P〈0.01)。结论Pwd、Pmax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是否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简单可靠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其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同步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仪,观察40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CHF患者美托洛尔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心电图的改变,计算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与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2例CHF患者纳入统计分析。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后P波最大时限较治疗前明显缩短((102.1±13.0)msvs(118.3±11.5)ms,t=9.568,P<0.05);P波离散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7.5±11.6)msvs(37.5±9.8)ms,t=7.723,P<0.05)。美托洛尔治疗前后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治疗前r=0.411,0.475;治疗后r=0.624,0.486;P均<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治疗前r=-0.418,-0.590;治疗后r=-0.554,-0.691;P均<0.05);而与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CHF患者通过改善心功能使P波最大时限缩短,P波离散度减小,提示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