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此次SARS院内感染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13例护理人员发生院内SARS感染,输入性传染源为一女性肿瘤患者的丈夫,这名确诊SARS的丈夫在发病期间与其妻至少有2周医院内密切接触史。13例中8名是后来借调入该肿瘤患者入住科室的,她们感染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12.6d。对与13例SARS病例在潜伏期内(1例为发病早期)有密切接触者共57人进行追踪观察1月.结果无l例感染SARS。结论 SARS病人在潜伏期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感染SARS与接触传染源的程度以及持续接触时间有关。SAR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SARS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免疫损害有关。免疫抑制病人可能成为SARS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一起SARS暴发传播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Li Q  Zeng G  Ou JM  Guo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06-909
目的 分析SARS暴发案例的传播特点,评价SARS在发病前后的传染性。方法 以一起主要发生在北京的SARS暴发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75例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图分析传染性。结果 本起SARS暴发传播链中的接触者275人,发病41例(不包括先证者),死亡5例,罹患率14.9%,病死率12.2%。其中家族病例19例(占46.3%),单位聚集病例13例(占31.7%)、社区病例8例(占19.5%),私人诊所医生1例(占2.4%)。其传播过程可用传播链清晰地描述。41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仅与前代病人潜伏期接触的114人无一人发病;未发现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有传染性。无防护地照顾护理病人最危险,其次是一起居住、看望病人和给SARS病人看病。本案例的潜伏期为1~10d,中位数为3d。结论 全部SARS病人在发病前均与其前代病例症状期有过密切接触;传染性的强弱与SARS病人与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方式有关;未观察到SARS病人潜伏期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家庭聚集性暴发过程 ,分析SARS不同阶段的传染性和不同接触方式的危险性及预后影响因素 ,并进行康复期评价。以首发病例为线索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 ,分析其传播关系和传染性 ,并对康复者进行肺功能及血清抗体检查。结果 :与处于症状期的首发病例密切接触的共 8人 ,均先后发病 ,死亡 1例。发病者潜伏期长短与接触方式及个人感染的病毒载量有密切关系。SARS患者年龄大于 60岁、伴基础疾病者病死率高。康复 4周时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 ,血清IgG达 ( 1 .1 1± 0 .48)g/L。提示 :SARS患者症状期传染性强 ,未观察到SARS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年龄大于 60岁、伴基础疾病的SARS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湿病合并肿瘤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6例风湿病伴发肿瘤的发病、诊治经过及转归。结果 26例风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种类呈多样性。12例在风湿病的活动期发现,呈晚期表现,14例在例行系统检查中发现,临床可出现风湿病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8例患者肿瘤酶学检查阳性。结论 风湿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疾病本身表现的多样性,肿瘤的初期症状常常被掩盖,二者之间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部分患者可能有风湿病与肿瘤的交叉抗原反应,酶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大,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应注意其本身的致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发病进程及临床结局,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3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追踪调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收集人口学信息、接触情况、诊断时间、临床转归情况等。结果 累计报告的32例无症状感染者中,28例为辽宁省报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20例(62.5%)转为确诊病例,临床结局以普通型、轻型为主(95.0%);27例(84.37%)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诊断至转为确诊病例的中位时间为2 d,最长11 d,最短当日;传染期的范围5~27 d,中位时间为16 d。有4个传播链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为潜伏期传播。结论 辽宁省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病情轻微,但传染期较长,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亟待通过核酸筛查严格监控密切接触者,以控制潜在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3例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原因,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发生3例白血病患者嗜水气单胞菌院内感染,采集患者血疱引流液和静脉全血,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 3例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均检出嗜水气单胞菌,1、2号患者无引流液,3号患者引流液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3例患者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相似,3号患者引流液和血培养药敏结果一致,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对其他大部分药物敏感。环境微生物采样结果显示:3例患者入住的层流病房饮水机口、卫生间水龙头、保洁员手套、污物间污染区毛巾均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卫生间水龙头和污染间污染区毛巾药敏结果与3号患者基本一致。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提示污染的水源、公共洁具和手可能是该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魏东  张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4,24(10):1125-1125
目的 了解输血前和手术住院患者肝脏健康状况,避免和预防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HCV)检测。结果 在12280例输血前和手术非感染科住院患者中,HCV感染占1.03%,HBsAg和HCV同时感染占0.17%。结论 非感染科住院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说明进行HCV检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张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5,25(12):1574-1576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485例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抗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IgM和咽拭子MPDNAPCR检测,同时对45例肺炎患儿进行血清IgG、IgM、总补体活性(CH50)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结果 MPDNAPCR检测结果与血清MP抗IgM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MP肺炎组CIC阳性率为44%(11/25);非MP肺炎组阳性率为10%(2/2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MP肺炎组血清IgG、IgM浓度高于非MP肺炎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而CH50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DNAPCR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免疫复合物介导损伤可能与MP肺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分析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急性白血病患者、肺癌为主(70/12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78.89%,其次是口腔粘膜、胃肠道、皮肤及腹腔等。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G-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较敏感。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作好基础护理,肠道消毒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防治SARS工作中发热门诊、留观室医务人员防护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回顾3个月来防治SARS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消除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分析探讨各种应急防护措施和方法。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4881人,其中门诊诊治3352人,留观1519人,疑似SARS病例4人,医学观察病例6人,占银川市发热病人总数的68.84%。参加一线和二线防治的医务人员248人,在承担防治工作期间及工作结束后两周之内身体状态良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结论 在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有关技术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及防护制度和工作规程,并认真实施,落实到位;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防护操作演练;加强发热门诊、留观室、怀疑SARS病例留观病房的通风换气,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严格遵守分级防护原则,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典间歇期”医院防治SARS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颐防治SARS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在“非典间歇期”医院所采取的各种防治方法和措施。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808人,其中发热门诊诊治789人,留观19人,未发现疑似SARS病例及医学观察病例。结论 在“非典间歇期”,医院作为防治SARS的第一哨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常规状态下防治SARS预案;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治知识、防护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完善发热门诊、留观室三个区域和两个通道的划分;进一步规范发热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护理及治疗的工作流程:加强医院感染的豁测和控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上报疫情。  相似文献   

13.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epidemic illustrated the crucial role of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combat of any highly transmissible disease. We conducted an interview survey of 121 medical staff 145 doctors, 46 staff nurses and 30 medical assistants) in a state hospital in Malaysia three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SARS epidemic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03). Staff was grouped according to those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are of suspected SARS patients [S+ group n=41] and those who were not [S- group; n=80]. On hand washing following sneezing, coughing and touching patients, the proportions of medical staff that reported an increase after the SARS crisis were 22.3%, 16.5% and 45.5% respectively. On wearing masks, gloves, and aprons when meeting potentially infectious patients, the proportions that reported an increase were 39.7%, 47.1% and 32.2%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more staff in S+ than S- group reported these increases. Sixty percent of staff was aware of changes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olicies after SARS; 93.4% was aware of notifying procedures, and 81.8% was aware of whom to notify in the hospital. Regarding infection isolation ward, Infectious Control Nurse and Infection Control Committee Chairman in the hospital, the proportions of staff that could correctly name them were 39.7%, 38.3% and 15.7%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more in S+ than S- group could do so. However, more than half the staff claimed ignorance on the knowledge of infection isolation ward (56.2%), Infection Control Nurse (57.9%) and Chairman (65.3%).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SARS crisis had som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nd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 especially on those with direct SARS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obvious.  相似文献   

14.
为总结保护医务人员免受SARS病毒感染的经验,对我院的消毒隔离技术及职业防护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我院共收治220例SARS病人,其中131例(59.55%)为重症患者。从接受SARS定点医院任务起,全院共有12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一线工作,无一人感染,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指标。实践证明,我院的消毒隔离技术及职业防护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SARS防治中医务人员感染流行爆发的原因,指出一些医院存在的对SARS的认识不足;信息交流不畅,应急反应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医院感染管理科力量薄弱;有些医院领导不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应对新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的能力差;综合医院缺乏呼吸道传染病收治条件;科研工作薄弱;医院外部的协调与信息的沟通差;医务人员未得到及时的培训等问题。与此同时,建议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法规,医院领导要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包括SARS感染的重视;完善、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防治SARS的培训;设立医院感染专业学科;建立对新传染病如SARS的应急机制;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制订科学、规范的防护标准;建立呼吸道传染病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社区及家族SARS聚集性暴发流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小玲  艾辉  刘双  刘彤  刘傲亚  陶英 《北京医学》2003,25(5):340-34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抢救中心留院观察的26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家庭及小区成员进行调查,共总结出46例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在社区医院源患者与后续患者之间有无保护暴露接触,后续患者又感染家庭成员。社区内46例后续患者发病时间均在SARS最长潜伏期内,故该社区属暴发流行。结论 SARS有极强的传染性,有很强的家庭及社区聚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是否存在症状轻微或无症状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方法 以SARS冠状病毒全病毒裂解液作抗原,利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抗体,调查具有明显传染特征和呼吸道症状的SARS患者以及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的医务人员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抗体的存在情况。结果 共调查SARS患者19例,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全部阳性;因工作需要与SARS患者或患者的血、尿、粪、痰等排泄物有接触的医务人员共200名,发现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20例。结论 在部分无症状医务人员血清中存在低水平的抗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SARS冠状病毒感染可仅引起轻微的症状,甚至可无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应对SARS的医院急救流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制定救治SARS的急救流程并通过实施检查流程在预防、发现和救治SARS病人,防止疾病传播中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同时也为政府机关、医院在未来预防救治SARS的政策制定和医院硬件建设中提供资料.方法运用制定出的救治SARS的急救流程,应用于拥有1 800张病床的大型综合医院2003年5、6、7、8月,以观察发现和排查SARS病例、疑似病例、发热病人的有效性.结果本套救治SARS的急救流程,共筛查门急诊就诊病人230 891例、排查发热病人2 857例、医学观察病人101例、疑似病例1例,未发生1例院内感染病人、医务人员感染、漏诊和死亡病例.结论该套救治SARS的急救流程在目前条件下是有效可行的,为未来在类似SARS传染病的防治上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各类人群的 SARS病毒抗体的检出情况及 SARS患者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对各类人群的血清进行 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 :SARS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是 :SARS患者10 3/2 34;SARS疑似病例和有发热症状的其他病例 10 /12 7;正常体检人群 1/90 ;其他疾病 2 /80 ;医院工作人员 2 9/5 0 5。结论 :SARS病毒 Ig M抗体消失较早 ,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 G持续时间较长是近期或曾经感染的标志。医院的SARS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且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