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不完全KD 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KD中,不典型KD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郑雪辉  章幽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47-1649
目的 总结<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KD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本院住院32例<6月龄KD患儿临床资料,并选1~5岁32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及诊疗情况.结果 <6月龄婴儿组较1~5岁组草莓舌发生率低,皮疹出现时间晚,卡痕红肿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首次使用IVIG有效率低.结论 <6月龄婴儿KD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其持续发热无KD临床表现,应寻找炎症反应证据及动态观察冠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利早期诊治,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完全型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川崎病(1(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IKD患者(IKD组)与32例典型KD(CKD)患者(CKD组)的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和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IKD组与CKD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发热时间为(11.43±9.12)d,CKD组为(7.12±2.8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结膜充血发生率为57.14%(8/14),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8.57%(4/14),手足硬肿发生率为35.71%(5/14).口腔黏膜病变的发生率为42.86%(6/14),低于CKD组的93.75%(30/32)、59.38%(19/32)、78.12%(25/32)和75.00%(2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辅助检查结果和CA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MG无反应型KD的发生率为40.00%(4/10),高于CKD组的6.45%(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IKD临床症状隐匿,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和口腔黏膜病变的发生率较低,但辅助检查结果与发生CAL的风险与CKD类似.此外,IKD对WIG治疗不敏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较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有过度表达。16例不完全KD患儿中有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因其临床特征较少,易被误诊,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不完全KD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薛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9-123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川崎病(KD)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2例KD患儿静注IVIG(治疗组),40例KD患儿未用IVIG(常规组)。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阻止KD病情发展,缩短疗程,减少CAD发生率。在使用IVIG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输入时间和速度,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全身状况。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的预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lG)防治川畸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疗效,探讨预后与治疗的关系.[方法]对106例KD患儿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CAL的发生、恢复及不同时机IVIG治疗KD疗效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CAL发生率28.6%(16/56)低于对照组56.0%(28/50).使用IVIG时间越晚.CAL的发生率趑高.CAL在病程的12个月仍不能恢复,多数为IVIG治疗开始时间超过10 d者.治疗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总热程缩短,血小板、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低.[结论]IVIG治疗可缩短KD病程,降低CAL发生率,且在病程<10 d内应用IVIG效果较佳,IVIG治疗对防治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确诊及治疗的86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签署临床科研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100%),出现口唇皲裂症状为51例(59.3%),皮疹为40例(46.5%),球结膜充血为68例(79.1%),颈部淋巴结肿大为36例(41.9%)。辅助检查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为81例(94.2%),血小板增高为76例(88.4%),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为72例(83.7%),C反应蛋白(CRP)增高为74例(86.0%)。7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患儿均发现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改变。结论提高对不典型KD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可降低该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儿童川崎病(KD)发热持续时间与冠状动脉损害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KD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按照检查结果划分为观察组10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为KD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对照组KD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将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入院后体温在第4天恢复正常为8例(80.00),7 d恢复正常为2例(20.00);对照组体温在治疗后第2天恢复正常者为18例(56.25),第3天恢复正常为14例(43.75)。观察组10例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4例(40.00),冠状动脉瘤6例(60.00)。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缩短KD患儿发热时间,有助于减少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唐艳  张芳  张灵珍 《中国保健》2006,14(10):43-4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川崎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采用飞利浦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61例临床表现典型及非典型的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冠状动脉检查,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占36.07%,典型病例发生率18.42%,非典型病例发生率65.22%,于病程10天内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者占50%.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早期诊断川崎病有效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总结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比较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临床特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脱皮、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皮。48例患儿经给予阿司匹林、潘生丁口服,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均治愈。结论:对非典型KD应及时做超声检查,早期足量使用IVIG可减少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261例KD患儿就诊、治疗和随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KD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65,24.9%)与非感染组(n=196,75.1%);按照KD是否典型,将其分为典型KD组(n=184,70.5%)与不完全性KD组(n=77,29.5%);再按照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s),将其分为合并Cals组(n=24)及未合并Cals组(n=237).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年龄KD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的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KD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261例KD患儿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时可并存感染,但感染并非与KD预后相关.临床治疗KD时,应注意并发感染情况,同时应全面合理地检查,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6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2例(占35.5%),无扩张者40例(占64.5%);两组患儿年龄、PLT、CRP、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以下,实验室检查中PLT、CRP明显升高,血钠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尿蛋白阳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根据基础肾小球滤过率(GFR)将连续29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三组:144例GFR>90ml/(min·1.73m~2)为肾功能正常组;97例GFR 60~90ml/(min·1.73m~2)为肾功能轻度减退组;58例GFR<60 ml/(min·1.73 m~2)为肾功能中度减退组.再分别根据患者入院检查尿蛋白情况分为两组:尿蛋白阴性组171例,尿蛋白阳性(微量、+、++、+++)组128例.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减退组、肾功能中度减退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6.7%(96/144)、70.1%(68/97)、72.4%(42/58),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7%(14/144)、20.6%(20/97)、22.4%(13/58),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0.7%(73/144)、56.7%(55,97)、60.3%(35/58),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5)、(19±20)、(22±21)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阴性组和尿蛋白阳性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4.3%(110/171)、75.0%(96/128),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1.1%(19/171)、21.9%(28/128),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9.1%(84/171)、61.7%(79,128),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6)、(20±2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减退及尿蛋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尤其在肾脏受损的早期尿蛋白检查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