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茂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茂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1):9-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13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高(69.34%),在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77.9%),以软斑为主(41.1%),且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与梗死有同侧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性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而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又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回顾分析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28例均为我科2007年9月~2008年8月期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男75例,女53例,年龄50~89岁,平均72岁。全部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2例患者为脑梗死组及7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42.68%)与对照组(27.0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50.00%,及溃疡斑17.11%)检出率67.1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2.89%;对照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21.05%,及溃疡斑5.26%)检出率26.3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脑梗死患者中,按脉压差75mmHg为界分为2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脉压差≥75mmHg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50%)与脉压差〈75mmH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脉压差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的重要预测因子,并与脑血管病变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脑梗死的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非脑梗死的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临床意义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75 %的脑梗死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侧向符合率为57.4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以软斑、混合斑多见。软斑、内膜粗糙或溃疡是引致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 ,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晓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52-5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g,1次/d,早饭后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口服1次,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C反应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和数目较对照组缩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4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5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彩超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僵硬系数,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僵硬系数明显增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2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并选择24例同时期非脑血管病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均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组,提示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动脉检查,根据斑块形成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治策略,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研究组10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情况,对动脉管腔的内径进行测量,并且将其与对照组120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高达7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检查,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多为软斑。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放置斑块的形成对于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上应该采用超声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的关系。方法对16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3.81%,对照组22.05%。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首次血压、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3%。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血压及Fg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脑梗死再次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的初犯脑梗塞的患者,出院后随访1~2年,再次复发脑梗塞的45例为实验组,无复发的73例为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之间颈动脉硬化的差别。结果根据狭窄的程度显示:无狭窄18,轻度狭窄53,中度狭窄32,重度狭窄15;脑梗塞复发率为16.7%,22.6%,59.4%,73.3%。无狭窄、轻度狭窄分别和中度、重度狭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无斑块18例,硬斑块63例,软斑块37例,复发率为16.7%,27%,67%。软斑块发生脑梗塞的复发率最高,和无斑块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中度、重度颈动脉硬化以及是软性斑块的患者,复发脑梗塞的几率最高,需要早期防护。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利用彩超检查颈动脉,以同期60例非脑梗死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斑块形态及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7例脑梗死患者中,59例患者颈动脉有斑块,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8.1%,而对照组检出率为16.7%,两组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左侧斑块较右侧多,但两侧斑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以软斑及溃疡斑居多,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硬斑和扁平斑较少,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49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及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CAS的发生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最高SBP和PP、血UA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密切关系,有效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可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降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颈动脉彩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颈动脉彩超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68例,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观察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68例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有斑块形成43例,发生率63.2%,以低回声斑块为主。而对照组仅9例有斑块形成,发生率13.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斑块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但左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狭窄率16.11%,以轻度狭窄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超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