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性分析3例经外周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PICC置管由于导管尖端不能达到上腔静脉而留置锁骨下静脉区域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采取固定有经验的人行PICC置管操作及彩超监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0—2021-09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乳腺癌根治术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VPA组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各38例。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置管后当天和化疗结束后,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ICC组,QLICP-BR生活质量评分优于P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A与PICC均有较高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但VPA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意外拔管率均低于PICC,生活质量高于PICC,是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辅助化疗的理想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3.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4.
乳癌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PICC王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王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O.01);其中PICC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5-06间携带PICC化疗的78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并分析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780例乳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36例(4.62%)。PICC留置时间60~136 d,中位时间92 d。发现血栓时间在置管后7 d内3例(8.33%),7~30 d 18例(50%),30~92 d 12例(33.3%),≥92 d 3例(8.33%)。贵要静脉穿刺发生静脉血栓25例(3.68%),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穿刺发生血栓11例(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与患者年龄、穿刺肢体、血小板总数、化疗药物无关(P0.05)。结论穿刺血管是乳腺癌化疗PICC相关血栓的主要影响因子,穿刺血管首选贵要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从多角度综合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提出目前PICC置管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但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也随之增加。集束化干预集合了具有循证基础的一系列护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从多角度综合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有效方法。提出目前PICC置管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但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也随之增加。集束化干预集合了具有循证基础的一系列护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林珊  王萌  张国莉 《护理学杂志》2020,35(15):43-45+79
目的探讨上肢运动方案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84例和观察组18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上肢运动。结果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具有显著性,置管后28 d内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上肢运动有利于提高肿瘤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和导管异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血栓形成后的保管溶栓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管溶栓治疗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42例恶性肿瘤PICC置管中,发生血栓的15例患者不拔除导管,即实施溶栓抗凝治疗及相关的护理措施,观察保管溶栓的成功率。结果保管抗凝溶栓治疗后,15例中有11例栓塞静脉血流信号恢复,4例无效或要求拔管。结论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保留PICC并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可达到再通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评价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患者发生上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留置PICC并出现上肢症状的89例患者进行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89例留置PICC患者中56例(62.9%)的导管位于右上肢,33例(37.1%)位于左上肢.10例(11.2%)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6例位于右侧,4例位于左侧.其中男性7例,恶性血液病3例,肺部恶性肿瘤2例,腹部恶性肿瘤1例,重症肺炎1例;女性3例,均为乳腺肿瘤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方便、快捷、无创地评价留置PICC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肺癌初治患者PIC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值)及D-2聚体变化趋势,为防范PICC相关静脉血栓提供参考。方法对行PICC化疗的92例肺癌初治患者,于PICC置管前1天、置管后第3天、第14天检测FIB、D-2聚体及行置管肢体彩超血栓筛查;研究期间每天观察置管肢体症状。结果 PICC第14天,92例中10例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占10.87%;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82例患者的FIB、D-2聚体在3个时间点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P0.05),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0例患者FIB、D-2聚体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肺癌初治患者在PICC后第3天FIB和D-2聚体均显著升高,之后如持续上升,应高度警惕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颈内静脉,观察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及走向、导管壁是否呈规整的平行线状回声、置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管腔内径及血流状态,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累及范围、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87例中60例清晰显示平行管状回声,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27例不同部位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充填,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流信号变窄、不规则或完全无血流信号。其中3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结论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超声可对PICC置管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导管脱落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肿瘤患者PICC导管内移防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内移发生率,提高PICC留置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6月233例患者作为改进前组,行常规PICC导管维护管理;2016年12月249例患者作为改进后组,对发生的PICC导管内移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包括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制定导管内移处理流程,在导管固定环节增加贴膜内胶带增强固定度,强化患者健康教育等。结果改进后组PICC导管内移率(12.45%)显著低于改进前组(27.47%,P0.01),未发生内移相关并发症;改进前组内移患者发生心慌胸闷2例、右心房血栓1例。结论改进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化疗患者导管内移,保障患者PICC留置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营养的使用、导管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带管时间、年龄60岁5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预警管理干预,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改进护理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123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29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持续改进护理前后护理人员PICC相关知识及处理能力改进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感染发生率。结果持续改进护理实施后,本院肿瘤科护士PICC理论知识及感染处理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PICC感染发生率为13.82%,观察组PICC感染发牛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0,P〈0.05)。结论应用持续改进护理循环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和消除护理不当导致的PICC相关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45例合并DVT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结果:38例(84.4%)患者经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皮下淤血;4例(8.9%)抗凝溶栓过程中出现肺栓塞(PE),其中3例抢救后肺栓塞症状基本缓解,1例抢救无效后死亡;3例患者因出血风险仅给予制动、对症及活血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8例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入有关的上肢DVT患者治疗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拔除导管,未出现明显PE症状.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需警惕DVT形成,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对无明显诱因的DVT患者要高度警惕并存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癌症患者的长期输液、化疗和紧急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PICC导管的材料、类型和留置方法不断改进,但仍无法避免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如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这些因素不仅与操作者和导管护理人员的经验水平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基础疾病有关.因此,在置管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在门诊患者中使用和维护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至2020年7月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及出院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随访资料,分析和比较门诊和住院两个阶段PICC管的使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537例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进行612次PICC置管,总留置时间为18292天,其中住院期间带管时间为7954天(43.5%),门诊带管时间为10338天(56.5%)。共记录了98例次PICC相关并发症,门诊共45例次(7.2%),入院患者则有54例次(7.3%),大多为接受化疗或化疗联合治疗,占总并发症的74.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02/1000导管天,其中门诊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1000导管天,住院组为5.21/1000导管天,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0.881;95%CI: 0.773 ~ 1.892, P=0.639)。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插管部位的局部炎症(6.2%)、静脉血栓形成(2.8%)、血液感染(2.1%)和PICC管闭塞(1.5%)。结论 门诊患者中使用和维护PICC管是安全的,不会导致其并发症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规律握球运动对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液流速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PICC置管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握球运动,每日握球500次,分早、中、晚3次完成;观察组每日三餐后握球25~30次,每次握紧10 s后,再松开10 s。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21 d、28 d的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腋静脉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置管后28 d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规律握球可有效改善腋静脉血液流速,降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