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支具外固定预防腕部腱鞘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40例腕部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年龄19~63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单纯予以囊肿完整切除及韧带关节囊修复;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以支具外固定于腕背伸20°~30°的腕关节功能位,支具远端固定至2~5掌骨远端、近端固定至前臂中段, 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需每日主动屈伸活动。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及术后3年腱鞘囊肿的复发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估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 术中发现,本组40例患者中,14例腱鞘囊肿的蒂部起源于伸指肌腱腱膜下方的破损处, 26例蒂部起源于腕关节韧带或者关节囊的破损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观察组=-3.755、Z对照组=-2.449, P值均<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678, P<0.01)。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有6例腱鞘囊肿复发。结论 腕部腱鞘囊肿患者在完整切除囊肿和腕部韧带修复的基础上,采用支具外固定处理,能有效地预防腱鞘囊肿的复发,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腰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8年 1月在我科采用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3例腰椎管内囊肿患者的资料及临床恢复情况,其中滑膜囊肿5例,腱鞘囊肿3例,脊膜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来评估临床疗效。术后1周行腰椎CT三维重建,术后随访行腰椎MRI平扫和增强。 结果 手术时间 74 ~200 min,平均119.2 min;术中出血量40~105 ml,平均61.5 ml;住院时间5~10 d,平均6.7 d;随访4~ 47月,平均23.8月。所有患者完全切除囊肿,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 CT三维重建示单侧半椎板开窗范围,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无腰椎畸形或脊柱失稳的并发症。 结论 经皮通道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腰椎管内囊肿,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等优点,且很好保护了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示指伸肌,趾短伸肌变异误诊为腱鞘囊肿已有报道。现将我们将尺侧屈腕肌变异误诊为腱鞘囊肿一例报告如下,以供借鉴。 患者男,19岁。因右腕尺侧无痛性包块半年,经门诊疑为右腕尺侧腱鞘囊肿入院。查:在右腕关节屈收位时可见一长条状包块隆起,约为5×2×0.6cm,表面光滑,质软,边缘  相似文献   

4.
腱鞘巨细胞瘤又称腱鞘良性滑膜瘤,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将这种肿瘤统一命名为腱鞘巨细胞瘤 [1].此病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偶可发生转移,属于交界性病变.起于小关节及腱鞘的滑膜层,常见于手与足部,Ignacio J.F.曾报道发生于手部的98例腱鞘巨细胞瘤,其中15例呈骨内生长 [2],表现为慢性长大的软结节,无压痛,生长自限,一般不大于2 cm.  相似文献   

5.
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从2013年11月至2017年8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30例颌骨囊肿患者。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观察术后伤口及骨腔愈合情况。结果上颌骨囊肿植骨20例,无1例发生感染。下颌骨囊肿10例,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1例拆线后伤口裂开。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骨修复颌骨囊肿摘除后骨缺损,对于上颌骨囊肿效果良好,建议推广使用。对于下颌骨囊肿,伤口感染风险高,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3例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8月-2012年3月,采用囊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3例,其中结扎、切除含囊肿腓总神经关节支2例。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1.3月。3例患者术后4—10d胭窝部胀痛症状均消失,术后3个月第1、2趾间刺痛感消失。足背伸肌力恢复至4级者2例,恢复至3级者1例。患者均无囊肿复发表现。结论:胭窝部腓总神经内囊肿十分罕见。对于临床诊断明确的患者,目前多行手术切开神经外膜引流,同时随访囊肿复发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2005~2010年共收治的60例GCT病例资料。结果 60例GCT患者中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41.7岁。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结论 GCT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以中年女性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GCT的主要方法,多中心生长和骨侵犯是其易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腱鞘结核所致的腕管综合征临床表现,观察手术疗效。方法对5例术前不能明确病因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广泛切除腱鞘滑膜病变组织,经病检确诊为结核性腱鞘滑膜炎,术后行抗痨治疗。通过随访观察症状的改善、神经肌电图的变化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随访6~18个月,所有病历于术后麻醉消失后,患者即感手部症状改善;于1个月后,患者麻木明显改善,手指活动度较术前灵活;18个月,麻木基本消失,手指灵活度恢复同健侧,肌力正常,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无损伤改变。结论不明病因腕管综合征,且伴腕部肿块,考虑结核性腱鞘滑膜炎,如伴前臂、腕及手掌肿胀,更高度怀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Ⅰ期开窗减压与Ⅱ期囊肿刮治联合术式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并保持下颌骨完整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手术治疗的28例下颌骨大型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9~84岁;囊肿长轴4.5~14.3 cm;牙源性角化囊肿12例,含牙囊肿16例。均采用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评估囊肿缩小的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在Ⅰ期开窗减压术后囊腔均有明显缩小,囊腔内成骨明显。Ⅰ期手术后12~22个月,囊腔变化趋于稳定时行Ⅱ期刮治术。Ⅱ期手术前,口腔曲面体层X线片示:囊腔长轴平均缩小76%。Ⅱ期刮治术后患者下颌骨及牙齿得以保留。28例患者均随访1~3年,平均14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联合应用Ⅰ期开窗减压、Ⅱ期刮治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既能保存颌骨,又能缩短单独开窗减压术的治疗时间,是下颌骨大型囊肿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距骨嘴1例冯宝龄①李荣文①吉勇①李月萱①患者,女,60岁,农民。因双踝关节肿痛10年,加重半月。于1995年2月17日就诊。10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双足背豆大肿块,时有隐痛不适,当地医院拟诊为足背腱鞘囊肿,拟行手术治疗,因患者不同意手术,而对症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减压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变患者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20例患者行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20例单纯减压术(减压组),所有患者完整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显示,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患者评分明显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减压术相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颈椎曲度以及手术节段曲度改善明显,尤以术后1年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颈椎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相较于减压组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病变术后颈椎活动度改善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减压术,可以满足临床生物力学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在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1例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1个月).2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3.
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在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对21例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人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1个月)。20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伴脊髓神经损伤具有以下优点:颈椎前路减压彻底,术后颈椎即可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节段胸腰椎结核采取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28例,术前常规化疗2~4周,平均3周,手术先采用胸腰椎后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再行侧前方入路彻底清除病灶内脓肿、死骨、肉芽组织及坏死椎间盘在病椎上下正常椎体内行内固定,采用"钛网+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5例、自体髂骨植骨支撑10例、自体肋骨植骨支撑3例。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1~6年的随访,平均2.2年。其中合并脊髓损伤伴不全瘫者17例,按Frank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4例。B级2例恢复到C级;C级11例中,其中5例恢复到D级,6例恢复到E级;D级4例均恢复到E级。病灶静止、骨性融合26例,术后半年内有2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重新行病灶清除,去除植骨块改用钛网加髂骨植骨8个月后骨性融合;1例抗痨治疗无效,患者放弃治疗。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术前常规化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继续化疗,是外科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4,46(2):434-435+441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短种植体治疗上颌后牙缺失伴轻度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9 年 1月至 2020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76 例上颌后牙缺失伴轻度骨量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91 例)和试验组(85 例).对照组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加常规种植体治疗,试验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短种植体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完成 18 m随访.分析对比修复术后 1 w、1 m、6 m、1 y、1.5 y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存留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短种植体对上颌后牙缺失伴轻度骨量不足患者治疗可提升患者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腱鞘囊肿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好发于关节或腱鞘附近,腕背、腕掌伸腕和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而发生于腘肌腱的较为罕见,我院最近收治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含牙囊肿又称卵泡囊肿,是一种发育性异常,约占颌骨囊肿的2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常常累及下颌第三磨牙和上颌前牙或将牙齿挤压移位,引起骨质破坏、牙根吸收、相邻牙齿移位、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等~([2-4])。含牙囊肿早期不易察觉,往往因所在部位发生骨质膨胀或牙齿迟萌被发现,其治疗方法一般包括囊肿刮治术及开窗引流术。2016年2月我科诊治1例双侧上颌窦巨大含牙囊肿伴前牙反牙合患者,于全身麻醉下两次行囊肿刮治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鼻前庭囊肿(nasal vestibular cyst)多发于一侧鼻翼附着处、鼻前庭或梨状孔前外方。作者在临床中发现1例发生于鼻中隔底部致误诊为鼻中隔偏曲,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28岁,以“双侧进行性鼻塞1年余”为主述于2012年4月2日收住我院。患者于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塞,当时未予重视及诊治,此后鼻塞进行性缓慢加重,故来我院就诊,查体见鼻中隔下部向左偏曲伴轻度隆起。门诊以“鼻中隔偏曲”收治入院,拟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术中在局部麻醉注射麻醉剂前回抽时抽出少量黄色透明样液体,碰触鼻中隔底部质偏软有轻度波动感,高度怀疑囊肿,改从唇龈沟进路行囊肿切除术,剥离切除一10 mm× 18 mm矢状位走行椭圆形囊性肿物,术后病理示:符合囊肿改变。患者术后鼻腔通气改善,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中1例术后化疗;1例多发病灶伴肺转移选择活检确诊后化疗治疗;1例病理性骨折伴出血选择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9例中失访1例,其余随访时间8~72个月。现7例存活。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腰椎肿瘤切除减压固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失访;2例术后治愈,关节功能良好,其中1例术后辅助化疗,未出现局部复发和病灶转移。1例多发病灶伴肺部转移行化疗,肺部无进展,局部无进展。1例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者,肿瘤复发迁延性出血,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B-EHE为低-中度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诊断。治疗首选边界切除,辅以化疗或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跟骨骨折: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其中7%为关节内骨折,目前治疗的金标准仍然是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但是由于其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增加了皮肤坏死及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严重的软组织粘连,影响后期距下关节的活动。为此,越来越多的微创入路及微创技术得到关注,同时如何避免腓骨肌腱及软组织粘连也值得思考。 腓骨肌腱:腓骨长、短肌腱起于腓骨外侧,分别止于内侧楔骨的跖侧及第5跖骨基底,是足部主要的外翻力量,正常足有30°-35°的外翻及30°左右的内翻活动度,其外翻运动主要依赖腓骨短肌腱的收缩与位移。腓骨短肌腱的粘连或断裂都会减小踝关节及足的外翻肌力,由于不能对抗胫后肌腱强大的内翻力量,逐渐就会形成内翻足畸形,严重时也会导致踝关节内翻。 背景: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传统的扩大外侧入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金标准方法,但这种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及腓骨肌腱粘连,引起术后后足疼痛。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对后足活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60例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采用经典的外侧“L”形切口,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动态牵开腓骨肌腱的方式显露跟骨,试验组采用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性静态牵开方式显露跟骨。试验方案于2016-02-18获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伦研批第2016-G026-01号。 结果与结论: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156例,对照组78例,试验组78例。2组患者内固定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第3个月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内固定后第6个月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接近。试验组患者在内固定后第6个月的内、外翻角度及在内固定后1年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患者后足Maryland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坏死;试验组中有2例发生坏死。提示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可以显著改善跟骨骨折内固定后后足的活动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不会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ORCID: 0000-0002-3319-3895(赵永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