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30例视网膜脱离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江 《海南医学》1994,5(3):161-163
本文统计了230例257只眼视网膜脱离资料,裂孔以园形、马蹄形最多,位置以颞上、颞下象限为高发区,手术失败率26.6%,其中以未见孔者最高,为43.8%。认为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寻找裂孔并准确定位是视网膜脱离术前各项检查的首位。遗漏裂孔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维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支撑是防治视网膜脱离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后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况、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特点。方法 对30例20岁以下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回顾性统计其视网膜裂孔的形态、位置、大小、数目和患眼的屈光状态等,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网膜裂孔以圆形萎缩孔为主,占76.2%;裂孔位于颞下方者占50.8%,伴有近视屈光不正者占93.3%。结论 青少年网脱有不同于其它年龄组的自身特点,对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下直肌悬吊和不放液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恐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包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态,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118例(119眼)中手术治疗103例(103眼).全例中男性多于女性(1.74:1)。年龄为7~77岁,20~60岁占多数。裂孔多分布在颞侧,占64%,形态以马蹄状、圆形、卵圆形为居多。采用术式有巩膜缩短、电凝放水、异体巩膜镇压术、巩膜外填压术、环扎术等。近期治愈好转率为80%,39例的随访远期治愈率为79%。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占5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6例,全部为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硅胶垫压及冷凝(或联合环扎)进行手术.术前根据三面镜检查裂孔位置、大小及脱离范围,计算垫压和/或环扎缝置位置,术中先预置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带缝线,根据术前检查网膜下液的低点,放液针穿破巩膜、脉络膜引流视网膜下液,显微镜直视下用冷凝头顶压巩膜确定裂孔及变性区并冷凝,固定硅胶带和/或环扎带,如术中检查眼压低,予玻璃体内注入消毒空气.术中观察裂孔封闭、网膜复位确实后结束手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葡萄膜反应、冷凝区反应、视网膜复位等情况.结果 56例病例,视网膜一次复位54例,原位再次脱离2例,其中1例为裂孔位于垫压嵴后坡,再次网膜下液出现;另外1例为多发裂孔术前术中未全部查及;其中矫正视力提高的有45例,无改变的有6例,下降的5例;术后葡萄膜及冷凝区视网膜均无过度炎性反应.结论 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操作简单、快捷,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郭雷  赵平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169-17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再次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裂孔位于巩膜嵴前坡,但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嵴前坡,观察脱离程度变化,于术后4~6个月因脱离加重行放水冷凝术。另13例术后视网膜全脱离。其中3例因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行玻切加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另10例行双眼包扎,促吸收药物治疗,其中3例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行激光封闭裂孔;7例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巩膜嵴前坡,行放水冷凝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完全封闭,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应依据眼内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与方式。如果PVR严重应行玻切术。如果PVR在C1级以下应先行保守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后可行激光治疗。局限于嵴前坡的持续脱离行单纯放水冷凝术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应遵循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特点. 方法"对30例20岁以下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回顾性统计其视网膜裂孔的形态、位置、大小、数目和患眼的屈光状态等,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网膜裂孔以圆形萎缩孔为主,占76.2%;裂孔位于颞下方者占50.8%,伴有近视屈光不正者占93.3%. 结论"青少年网脱有不同于其它年龄组的自身特点,对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节段性垫压术与玻璃体切割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手术首次成功率已达90%以上[1],但仍有部分病例需再手术。笔者对经手治疗的3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节段性垫压术后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诊疗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笔者在本院首次行巩膜外节段性垫压手术者743例(746眼),其中再手术者38例(38眼,占5.09%)。男16眼,女22眼;18~76岁,平均53.5岁;右眼21眼,左眼17眼。所有患者经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证实有1个以上的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1.2再手术患者原术前情况38例再手术患者均无明确的眼外伤史,非人工晶体眼或无晶体眼;单裂孔31眼,多裂孔7眼;圆裂孔16眼,马蹄孔22眼;裂孔部位:颞上象限15眼,颞下象限18眼,鼻上象限1眼,鼻下象限2眼,多个象限2眼;-6.00 D以上高度近视5眼,中、低度近视24眼,正视、轻度远视9眼;对侧眼已行视网膜脱离术1眼;PVR分级(按1983年美国视网膜协会制定的标准分):PVRB级14眼,PVRC1级17眼,PVRC2级7眼。1....  相似文献   

10.
对我科1982年3月 ̄1992年3月10年间连续施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171眼进行了总结,其中经脱水脐带巩膜层间填压85眼,硅胶巩膜外填压43眼,巩膜环扎20眼,其它手术(包括脐带巩膜外填压,自体皮肤巩膜内,外填压,异体巩膜巩膜内填压等)共23眼。经统计学处理,前3种手术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失败与玻璃体牵引、裂孔遗漏以及手术前未查到明确裂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丽  区显宁  梁勇 《广西医学》2003,25(11):2097-2099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GF8或硅油。结果:16只眼中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GF8或硅油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5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3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2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最小剂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47例(47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冷凝手术,术中均不放液,其中男34例,女13例,右眼29例,左眼18例,年龄17~65岁。视力:指数~0.5。所有患者术前均散瞳后行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并绘制眼底图。结果 47例患者中术后一次性复位40例,占85.1%;裂孔未完全封闭,形成鱼嘴,网膜下进液体4例,4例患者裂孔均位于下方,且术前视网膜隆起较高,行二次最小剂量手术,垫压物重新转移固定后均复位。发现新的裂孔1例。2例因发生PVR牵拉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位。术后裂孔补充光凝12例。结论在间接眼底镜下行最小剂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优点,术前精确检查、裂孔定位及严格筛选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中病变严重 ,伴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anterior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APVR)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7例 (5 7只眼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伴APVR患者行巩膜环扎、硅胶外加压 ,玻璃体切除 ,视网膜前膜分离、切除 ,视网膜松解性切开、切除 ,过氟化碳液体注入 ,眼内外排液及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综合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痊愈 45例 ,成功率 79% ;8只眼好转 ,占 14% ;4只眼失败 ,占 7%。术后视力除手术失败者外 ,均有所提高。结论 :运用各种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技术 ,对APVR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的提高 ,可提高部分严重、复杂性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巩膜外填压治疗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巩膜外填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43眼)因各种原因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硅油注入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患者进行巩膜外填压,术中引流或不引流视网膜下液,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巩膜外填压的疗效及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3眼中,39眼视网膜脱离在下方,4眼为颞上或颞侧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41眼,2眼因PVR严重术中视网膜不能复位而改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注入术。术后视力手动2眼,指数4眼,0.01为3眼,0.02-0.05为19眼,0.05-0.1为7眼,0.1-0.5为10眼。平均随访10个月,3眼视网膜脱离再次复发而行玻璃体手术。结论巩膜外填压对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PVR严重的复发眼宜行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屈光度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变性和视网膜干孔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0例RRD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散瞳后进行电脑验光仪验光及眼底三面镜检查。用χ2检验分析眼屈光度与RRD的关系及与视网膜变性、裂孔形态部位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双眼RRD的发生、RRD中视网膜圆孔及对侧眼视网膜变性的发生均升高(均P<0.001);对侧眼干孔发生也升高(P<0.05);伴有近视眼的RRD下方象限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高于非近视眼(P<0.05)。结论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单眼RRD的对侧眼,尤其是伴有高度近视RRD的对侧眼是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眼,需注意检查,发现病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9.
显微镜下最小量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均行不放液的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观察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9眼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成功率90.45%;视力提高19眼,提高率90.45%。结论:显维镜下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简单可靠且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 结论 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