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江阴市2005-2011年疫情资料和监测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发病高峰为4-10月,病例以15 ~49岁青壮年为主,0~5岁年龄组也占较高比例,学生、农民、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结论 江阴市伤寒疫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仍然面临回升的可能,仍需采取对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伏晓庆  古文鹏  尹建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497-2499,2502
目的分析2003-2012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伤寒副伤寒在云南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结果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 870例,死亡23例,年均发病率14.91/10万,病死率0.034%,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25.33,P0.001)。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5-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州市年均发病水平呈交错排位;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39.50%),其次为学生和工人,近年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起数和人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伤寒副伤寒主要以散发病例为主,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居多(71.28%),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上升,在个别州市已成为优势菌感染。结论云南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以甲型副伤寒优势菌感染为主的重点州市应加以有效策略控制和分类指导;对农民发病较高和散居儿童发病上升应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在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及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上需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龙岩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龙岩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5年龙岩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从2006年的48/10万上升到2015年的118/10万,年平均发病率3.01/10万。6—10月为发病高峰,性别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年龄分布在2月龄至86岁之间,职业分布以农民、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龙岩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呈上升趋势,应以农民、儿童和学生为重点人群,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为制定全市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江阴市2005—2014年江阴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41/10万,发病高峰在4—10月,具有春、夏发病高峰趋势,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工人为高危人群,高发地区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病原谱以伤寒沙门菌为主(100%),血培养分离菌株阳性率(0.39%)高于粪便培养(0.25%)。药敏分析利福平(100%)和杆菌肽(91.67%)耐药率高,其次为萘啶酸(73.91%)、复方新诺明(72.73%),多重耐药率为50%。结论 江阴市伤寒疫情呈下降趋势并稳定在较低水平,副伤寒疫情有可能面临上升的可能,需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来进一步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疫情和个案调查资科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泉州市共报告出血热7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无死亡病例.近年疫情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1月;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46.8%,其他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8年使用风疹疫苗以来风疹疫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风疹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SPSS18.0软件包对泉州市2008-2015年风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5年泉州市共报告风疹病例1 343例,平均报告年发病率为2.04/10万.病例主要分布于惠安、晋江和南安,占总数的53.90% (724/1 343).3~6月份为风疹发病高峰期,占总数的81.31%(1 092/1 343).发病率居前三的年龄组为l5~、l0~和0~岁组,职业分布主要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占总数的65.97% (886/1 343).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阳性率为74.80% (365/488).含风疹疫苗接种率自2008年以来逐年增高,2012年以来麻风、麻腮风接种率95%以上.结论 泉州市风疹疫苗接种率提高,风疹疫情趋于低流行水平,但应加强对孕前风疹抗体阴性育龄期妇女进行含风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宁市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2004-2010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对2011-2013年的发病进行行预测.结果 2004-2010年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1.20/10万,以夏秋季为主,8月达高峰;男女发病率比为1.42∶1;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城区发病明显高于郊县.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1-2013年发病率较2010年稍有下降,但幅度不大.结论 伤寒副伤寒仍是南宁重点防治的疾病,重点对象是农民和学生.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的同时,应注意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综合卫生管理,尤其是饮用水管理,以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徐汇区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徐汇区2005-2013年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流行控制图法对2014年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3年徐汇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811例,年均发病率为7.45/10万;高发期集中在4~6月份和12~1月份;男女比例为1.85∶1;811例病例中,学生占55.61%,幼托儿童占38.10%,散居儿童占6.17%,工人占0.12%;5~8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69.54%;流行控制图法预测2014年猩红热发病呈现散发.结论 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有效控制猩红热疫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林县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西林县2005—2014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4年西林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累计报告乙类肠道传染病5种共535例,年均发病率35.70/10万,发病率波动性下降趋势,2006年的发病率最高(63.14/10万),2014年降至18.93/10万。痢疾的发病率最高(25.29/10万),其次为伤寒+副伤寒(7.81/10万),戊肝发病率最低,仅为0.13//10万。全年均有发病,4~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报告病例数的75.70%。84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民占54.21%,散居儿童占24.49%,学生占11.03%。结论西林县肠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散居儿童、农民、学生为发病的高危人群,降低发病率关键是做好痢疾、伤寒+副伤寒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5-2010年龙岩市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流行特征,为防制菌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岩市2005-2010年菌痢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龙岩市菌痢发病率波动在7.53/10万~13.00/10万,年均发病率9.80/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峰;男性发病率(12.12/10万)高于女性(7.40/10万),0~4岁组发病率最高(79.60/10万),病例数居前5位的是:散居儿童(40.7%)、农民(22.0%)、托幼儿童(17.2%)、学生(8.2%)、工人(2.4%).结论 龙岩市菌痢的流行有明显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在高发地区和流行季节,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防控措施,是防制菌痢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了解全国疫情态势和高发省份发病、人群特征变化趋势,为制定全国和高发地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数据。结果2012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1 998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89/10万。与2011年相比,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上升1.20%。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6522例,占总病例数的54.36%,其中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71:1,副伤寒占36.86%。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散居儿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31/10万和0.46/10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湖南和新疆为高发省,2005--2012年大部分高发省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广东省下降幅度最小,各高发省问发病高峰和高发人群有差异。结论2012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病水平,而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部分高发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灵山县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10年灵山县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0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 013例,年均发病率9.95/10万;2004-2007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2010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10月发病占82.0%,呈夏秋季发病高峰;男性年均发病率较女性高,性别比1.7∶1;散居儿童(包括幼托儿童)、农民、学生分别占72.6%、17.3%和6.9%;0~4岁组占67.4%,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结论 2004-2010年灵山县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总体先升后降,4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危人群,应针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嘉兴市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嘉兴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嘉兴市 2005-2010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0717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35.11/10万;发病季节常年均有发病,以4-7月份居多,占总发病数的57.73%;15岁以下发病占82.42%;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发病占88.89%.男女之间、不同年龄组、本地与流动人口之间发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2010年麻疹强化范围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年发病率为185.64/10万,低于2005-2010年2~6岁儿童年均发病率265.0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4,P<0.001).结论:嘉兴市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35.11/10万,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以下的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2010年强化人群年发病率为185.64/10万.应对重点人群接种腮腺炎疫苗,加强疫情监测和开展健康教育降低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1998~2007年宜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宜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宜州市1998~2007年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7年宜州市伤寒副伤寒平均发病率在7.62/10万,波动在1.95~3-4.44/10万之间;城镇高于农村,发病年龄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0~19岁占53.54%;职业以学生及农民为主.结论 宜州市伤寒发病呈下降趋势,但儿童及青少年仍具有较高发病水平,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