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铅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铅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状况。方法使用WTO神经行为核心测验组合对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调查,同时测定铅作业工人尿铅浓度。结果接触组的各情感状态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行为功能指标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高工龄组低于低工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铅对作业工人情感和神经行为功能存在有害影响,神经行为功能测定可作为铅作业工人接触反应的早期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水泥制造工人神经行为功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WHO神经行为功能核心测试组合对某水泥制造厂矿山、生料、制成、烧制四个车间的作业工人共131名及后勤行政对照40名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接触组工人的情感状态除有力-好动项外,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工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各行为功能指标(生料、制成组的数字译码项除外)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表明水泥制造作业环境对作业工人的神经行为存在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刷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印刷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调查 ,探讨印刷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 (NCTB) ,分别对某印刷厂 76名同时暴露于正己烷、混苯 (苯、甲苯、二甲苯 )的工人 (暴露组A)与 5 9名暴露于混苯的工人 (暴露组B)以及 5 1名不接触任何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 (对照组 )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 两暴露组在紧张 焦虑、困惑 迷茫、手提转捷度、目标追踪的错误打点数、数字跨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两暴露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印刷作业环境中正己烷及混苯对工人的神经行为功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父母职业接触铅对其子女智力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铅对作业工人子女智力、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父亲和 (或 )母亲从事铅作业的 14 7名某市区儿童 (6~ 10岁 )为接触组 ,父母亲均不接触铅及其它化学毒物、居住在同一市区的儿童 99名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儿童血铅、发铅、血锌卟啉、智商和神经行为功能。结果 父母职业性接触铅其子女发铅、血铅、锌卟啉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血铅、发铅水平与智商水平基本呈负相关关系。行为功能简单反应时、数字跨度得分 ,接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1) ;上述改变以父亲母亲同时接触铅影响最大、父亲接触铅次之、母亲接触铅影响最小。结论 父母职业接触铅增加其子女铅负荷 ,造成儿童的智力和神经行为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外出务工对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出务工对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影响。 方法 运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组合(WHO -NCTB)对深圳市某企业 72名外来工及 61名对照工人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 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后发现 ,外来工组错误打点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外来工组情感状态各项测试结果得分均较对照组为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外出务工可对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在整个外来工职业人群中 ,积极开展职业卫生服务 ,以促进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强度噪声对作业男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核心测试组合 ,对 46名低强度噪声作业男工 (接触组 )与 3 2名非噪声作业男工 (对照组 )进行了比较测定。 [结果 ]情感状态问卷中的有力—好动的分数 ,接触组低于对照组 (F =9 0 9,P <0 0 1) ,其余 5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F =0 49~ 2 89,P >0 0 5 ) ;接触组的数字跨度、手提转捷度、数字译码及目标追踪的正确打点数和总打点数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F =6 44~ 2 4 0 8,P <0 0 1) ;年龄、工龄、饮酒等因素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分数有关。[结论 ]低强度噪声可引起作业男工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油田压裂作业工人接触噪声水平及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方法 进行现场监测及评价 ,以 113名男性压裂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 ,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情感状态测试 ,接触组疲劳 -惰性项、有力 -好动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行为功能测试 ,接触组数字译码、目标追踪 2项得分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高强度噪声对压裂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较大 ,应加强宣传及个人防护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铅接触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铅接触对工人精神及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及其接触水平-效应关系.方法采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C)对65名铅接触工人和65名对照工人进行精神及神经行为功能状况调查,同时测定铅接触工人血铅、尿铅浓度.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铅作业工人阳性项目数平均57.2,对照工人为15.0,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信息感知、记忆能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尿铅浓度与躯体化、强迫、焦虑和偏执因子分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职业性铅接触可影响工人的精神和神经行为功能,尿铅浓度与心理卫生状态存在一定接触水平-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铅对铅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我们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七项指标(NCTB),对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200名进行了行为功能测试研究,为铅中毒的防治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择铅作业工人200名为接触组,其中  相似文献   

10.
静态作业对女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静态作业对女工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大连市某电动机厂组装车间 1 0 4名静态作业女工为静态作业组 ,以该厂同车间的选料、送料、维修、检查女工 5 2人作为非静态作业组 (对照组 )进行调查。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工人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 ,静态作业工人的情感状态中紧张、忧郁、愤怒和疲劳 4项的得分明显高于非静态作业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目标追踪Ⅱ的 3项得分静态作业组低于非静态作业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多因素分析显示 ,静态作业组工人的情感因子、协调因子、注意力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静态作业组 (P <0 0 1 )。提示 ,长期固定体位、相同操作姿势的静态作业可能对女工神经行为功能产生影响 ,主要表现为情感、注意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甲苯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接触甲苯工人(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采用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NCTB)进行神经行为测试。结果暴露组在目标追踪、数字译码、数字跨度及视觉记忆测试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接触甲苯对作业工人的神经行为功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电焊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电焊作业对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NCTB)对71名电焊工和82名对照组人员进行测试。结果接触组情绪状态测试(POMS)中除有力-好动外,其余6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转敏捷度、目标追踪正确数、数字译码、视觉保留、数字跨度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及数字广度、数字译码与工龄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电焊作业对工人的神经行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职业性无铅汽油接触以对神经功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应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检测组合(NCTB)对92名汽油作业工人和88名对照工人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联检测定其尿中高香草酸(HVA)和香草扁桃酸(VMA)的浓度。结果 接触组明显存在忧郁-沮丧的不良情绪状态,简单反应时慢于对照组,数字跨度、提转捷度、数字译码和目标追中学踪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行为功能得分随浓度的增高而降低;汽油接触工人尿中HVA和VMA浓度均降低。结论 提示职业性低浓度接触无铅汽油油可影响神经行为功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调环境对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组合(WHO-NCTB)对深圳市某企业密闭空调环境作业工人86名(观察组)及非空调环境作业工人102名(对照组)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观察组5项消极情绪状况(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愤怒-敌意、疲劳-惰性、困惑-迷茫)的得分均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积极情绪状态(有力-好动)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简单反应时平均值慢于对照组(P0.01),数字译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错误打点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调环境可对作业工人神经行为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必要对空调环境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空调环境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油墨生产操作工人长时间职业性接触多种有机溶剂后 ,对其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 (NCTB) ,对 69名油墨操作工人和 72名对照者的情绪状态 (POMS)、简单视觉运动反应时、数字广度、圣他·安娜提转敏捷度、数字译码、Benton视觉保留、目标追踪测试Ⅱ等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油墨车间空气多种有机溶剂浓度中位数均低于国家有关标准 ;除数字广度一项外 ,暴露组大多数测试项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有机溶剂暴露时间长短与各测试项目得分无明显关系。结论 同时职业性接触多种低浓度有机溶剂的油墨工人 ,其神经行为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of lead (organic and inorganic) and organic solvents were compared in 386 U.S. workers (52 reference, 190 lead, and 144 solvent worker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behavioral test performance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lead or solvents was also examined and compared. The neurobehavioral test battery consisted of examiner and computer-administered neurobehavioral tests, a test of olfactory function, and questionnaires that assessed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djusted mean differences on the neurobehavioral test scores were estimated by comparing the exposed group to the referent group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d adjusting for premorbid intellectual ability, age, and race. Both lead and solvents were 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neuro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all neurobehavioral areas tested. Specifically, while lead and solvent exposure had the same magnitude of adverse effects on tests of manual dexterity, lead exposure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adverse effects on memory and learning tests but with less adverse effects on executive/motor tests and on a test of olfaction than solvent exposure. An elevated number of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was reported by 7% of the referent group, 43% of the lead group, and 15% of the solvent group. For exposure duration of ?10 years, more neurobehavioral decrements were found in the solvent group relative to the lead group. However, for exposure duration of ?18 years, the lead group showed more decrements than the solvent group. Overall, these data suggest differences i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ing between the lead (organic and inorganic) and solvent exposed worker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