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冠心病、失眠及两者合病病机的中西医两方面探讨,加深对冠心病合并失眠病机的认识,认为冠心痛合并失眠的病机在中医方面主要表现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两大生理功能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痰、瘀、火、虚兼夹为患.在西医方面认为两者合病与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及褪黑素水平下降等方面相关;治疗方面中医多为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胸痹心痛机理的探析,认为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或心气不足,或心阴失养,或痰瘀阻络脉道不利,三者杂至合而为痹.他脏及心也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以至心脉不荣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临床见吾师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采“背反偕同”治则,运用益气养阴合活血理气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胸痹心痛病机的探析,认为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心气不足,或心阴失养,或痰瘀阻络脉道不利,三者杂至合而为痹。他脏及心也是通过这三方面来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以至心脉不荣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临床见吾师张喜奎教授治疗本病,采“背反偕同”治则,运用益气养阴合活血理气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大多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真心痛、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血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从而致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风病在血脉,损及脑髓神机的病机理论,探讨心主血脉失常与中风发病的内在联系。在心脑一脉相承,共主神明的认识基础上,分析中风发病机制,结合当代研究进展,阐述心主血脉与中风病机的相关性。认为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发病的基础病理损害,主要涉及心脏病变,心率、心律、心脏瓣膜病变及其形态学改变、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血脂、血管特别是动脉病变。凡此均责心主血脉失常,终致血脉损伤,血行不利,痰浊瘀血阻滞,脑脉闭塞或血溢脉外,发生中风。心脑一脉相通,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最常见的病机,维护心、血、脉结构与功能的正常状态是预防中风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脑为奇恒之府,充养脑髓,脑得心血则功能正常,调节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心脑疾病常同时发展。心脑血管的发生发展也伴随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是气虚为本,气虚所致瘀痰为标实,日久入络发展演变的终末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血脉的病因广泛,但其病机主要是血脉凝塞不通,气血为之闭阻。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动脉就会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疾病的共同“证”,也就是常讲异病同治,为心脑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系“藏象”学说心脏主要生理功能,涵盖脏腑、经络、五行、气血、阴阳等中医理论,包括主血和主脉,心、血、脉密切相联,共同组成循环系统,体现心、脑血管循环系统三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类中药可提高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心肌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调整血液循环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尚有报道称“心主血脉”理论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临床中诊治起到一定作用。“心”并非完全指解剖之“心”,“血”也并非完全指“血液”,脉也并非完全指“血管”。不可将“心主血脉”理论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心脏、血液和血管组成),此乃游移于解剖与非解剖属性之间,疑似偷换概念。  相似文献   

8.
论冠心病的本虚标实与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悸”、“怔忡”等证范畴,是中年以后的常见病。近数年来,在冠心病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文根据“心主血脉”、“肾主纳  相似文献   

9.
慢性肺系疾病血瘀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宁 《四川中医》1998,16(12):5-6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肺系疾病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血瘀证在慢性肺系疾病中尚未作为一个基本证型,本文将从病因病机等方面加以探讨。1慢性肺系疾病血瘀证病因病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通过以上功能来治理调节气血津液在全身的正常运行,以上请功能又可以用“主治节”来概括。肺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出人升降的异常,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痰凝等。心肺同处胸中,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同时,血液的正常运行亦依靠肺气的敷布和调节。在生理病理上…  相似文献   

10.
柴守范  杨进 《光明中医》2008,23(10):1466-1467
主血脉是心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后世对心主血脉的理解分为两部分,即心主血与心主脉,而对心主血的理解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层含义为“心生血”,即心有生血的作用,主司一身血液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中医胸痹将今“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函在其中,好发中老年,多以胸闷甚则胸痛彻背等为主要表现。吾多年依中医辨证与辨病及现代科学检查融为一炉,采古不泥古,灵活创新,今不揣浅陋,整理归纳如下。1胸痹顿痊,诱因是关键心主血脉,血液在脉中周流不息,主要靠心气...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医学认为脉是奇恒之腑,具有输送血液濡养组织器官的作用。由于脉深藏于组织之间,故缺乏对脉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致使脉病多从血论治。现代科技手段证明脉病不仅独立存在,还是导致血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调脉、养脉是防治血病的重要环节。认为脉以柔顺畅达、舒缩有度、约束有节为生理特性,为多气多血组织,除心主血脉外,肝气的疏泄及脾气固摄都是脉保持健康、通畅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医心病学是研究"心主血脉"、"心藏神明"、"开窍于舌"、"合于小肠"等心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与其他脏腑病理关联所致病理变化的规律、诊疗方案、用药特点和护理调摄、康复预防、保健养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富有中医特色和疗效优势的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14.
“心主血脉”与心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藏象学说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心为五脏之君主,其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然而,“心主血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心钠素的发现与合成,对心脏功能本质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试对“心主血脉”与现代医学对心脏的认识进行比较,以初步探讨“心主血脉”的物质基础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悸""心痛"等范畴,其致病因素多样,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及其他神志方面的异常,本文根据"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的理论,从活血安神的角度探讨冠心病的治法,为冠心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一、理论探讨祖国医学以“心藏神”和“心主血脉”作为心的基本生理功能活动。如《内经》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充在血脉”,“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神气舍心……乃成为人。”这两节经文指出了“心神”与“心血”的密切关系,而其含义则认为“心主血脉”的功能活动,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内经》又说:“经脉  相似文献   

18.
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十年来,我们以中医脏腑、气血等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结合临床对心的辨证进行了验证、探讨,现概述如下。一、心主血脉的定量表述及临床验证中医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而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周身的功能,心气则是推动血运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王清海教授确立"脉胀病"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断概念更为合理,其病位在血、脉和心,涉及气血脾肝肾等,心主血脉异常是主要病机,从心血脉论治,"通"为治则,调畅气血、疏通血脉为治法。  相似文献   

20.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系"藏象"学说心脏主要生理功能,涵盖脏腑、经络、五行、气血、阴阳等中医理论,包括主血和主脉,心、血、脉密切相联,共同组成循环系统,体现心、脑血管循环系统三大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脉为心之体,血为心之用,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类中药可提高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心肌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调整血液循环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尚有报道称"心主血脉"理论对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临床中诊治起到一定作用。"心"并非完全指解剖之"心","血"也并非完全指"血液",脉也并非完全指"血管",不可将"心主血脉"理论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心脏、血液和血管组成),此乃游移于解剖与非解剖属性之间,疑似偷换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