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知名血管束或含知名血管的小组织瓣 ,移植入随意皮瓣中 ,两者愈合血运沟通后构成新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1 预构皮瓣的原理沈祖尧[1,2 ] 将血管束埋植于供区 ,造影发现 :1~2d植入的血管束旁有造影剂溢漏现象 ,随时间增长 ,植入血管旁的微小血管显影越来越多 ,先是围绕血管纵向排列的较多 ,随后可见垂直向皮瓣真皮发出更小的血管分支 ,2~ 3周贯通整个皮瓣 ,4周达高峰。植入血管与皮瓣间建立血液循环联系有两种情况 :①新生血管与皮瓣原有血管的相互吻合、沟通。②新生血管生长、蔓延并形成网状系统 ,单独支配整个皮瓣。Valaur…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预构皮瓣的概念 预构皮瓣(Prefabricated Skin Flap)广义的概念是:在皮瓣形成或/和转移之前,按一定的设计,通过手术预先将皮瓣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满足一定的功能和外观要求,便于器官组织的修复和再造,更好的恢复器官组织功能和形态.预构(Prefabrication)一词最早由Bakamjian和Holbrook于1973年用带蒂皮管转移重建食道时描述.1994年Prifag提出:将血管植入形成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Prifabricated);而将皮瓣中加入软骨、骨等称为预置(Prelamination).我国学者同意Prifag的观点:预构皮瓣是通过将知名血管或含有知名血管的筋膜、肌肉等组织移植于本来没有知名血管的部位的某一层次,或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血管束并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上,通过重新血管化形成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5.
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的血供范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察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确定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的时间,为何时转移皮瓣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北京小型香猪为实验动物,转移胃网膜左血管预构左胸腹部皮瓣,以76%泛影葡胺连续数周做X线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在皮瓣内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皮瓣在术后1周少量血管化,术后2周部分血管化,术后3周完全血管化,术后4周结果与术后3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为血管转移术后3周,血管柬植入皮瓣3周后即可以植入血管束为蒂安全转移皮瓣。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是从植入血管束的远端开始,血管束的主干始终不发生再血管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成果。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综述及研究成果,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结果 实验研究已证明,预构皮瓣的血管化过程主要是植入血管与皮瓣原血管间的直接沟通,其次是植入血管新生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并支配整个皮瓣,3~4周血管成熟,可进行皮瓣转移。临床应用方面将颞浅动静脉、胃网膜血管、旋股外侧血管及胸背血管等预构皮瓣带蒡移位或游离移植,均攻  相似文献   

8.
皮瓣的"预构"(prefabrication)这一名词是我在1982年发表于美国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上一封致编者的信中首次提出.原文标题为Microvascular transplantation of prefabricated free thigh flap[1].是报道1980年曾为1例大面积烧伤后颈部挛缩患者,用旋股外侧动静脉血管束先期植入右大腿内侧皮瓣内,6周后二期再作为游离皮瓣的血管蒂,吻合血管移植成功.在此之前,Washio(1971)报道将犬的一段肠管保留肠系膜血供,剖开后切除粘膜移位于皮下,待两者愈合后切取成游离组织瓣做吻合血管移植[2].这是文献中最早尝试皮瓣预构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9.
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应用大鼠预构皮瓣模型,探讨基因治疗技术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和皮瓣存活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加速预构皮瓣成熟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每只腹部两侧各构建一个预构皮瓣,共构建40个皮瓣,每只大鼠两侧皮瓣按随机原则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归于实验组或对照组,每组各20个皮瓣。于大鼠腹部两侧各标记3cm×2cm矩形预构区,短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自尾侧短边中点向后纵向切开后肢皮肤,剥离出长约2cm的股动静血管束,远端结扎切断。在两侧预构区域的中轴线上,于真皮与肉膜层间各制作一皮下隧道,实验组的隧道壁皮下组织内注射携带有VEGF基因的腺病毒,同法向所有对照组的隧道壁软组织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已剥离好的血管束向颅侧翻转置入相应皮下隧道内。所有已植入股血管的预购区域2周后均被制成以植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从两组中各取一个皮瓣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有无VEGF生成,其余岛状皮瓣均缝回原处。形成岛状皮瓣后第七天观察皮瓣存活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0.48±1.89)%、(69.75±2.3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放射显影图上,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见广泛白色显影,尤以血管两端明显,而对照组新生血管显影仅局限于植入血管周围;组织学切片显示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新生血管丰富,以毛细血管为主,并见肉芽成份,对照组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两组间新生小血管管腔大小则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仅实验组皮瓣中有VEGF表达。结论: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能通过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增加预构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扩张血管束移植预构皮瓣存活范围,将股动静脉血管束移植入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肉膜内,一侧皮下同时置入皮肤扩张器,对侧置入硅胶薄膜,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进行预构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扩张的预构皮瓣血管染色范围和移植后存活范围均大于未扩张的预构皮瓣。认为,扩张的机械性刺激及促进血管束的血管进一步改建可能是增加扩张预构皮瓣范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以生物蛋白胶局部缓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应用于兔预构扩张皮瓣对细胞增殖及凋亡、血管化进程 ,以及皮瓣成熟的作用。 方法 将新西兰大耳白兔 5 3只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生物蛋白胶、VEGF直接应用、VEGF胶及 b FGF胶共 6组 ,兔耳中央动静脉束植入预构扩张皮瓣 ,14天后形成 3cm× 5 cm岛状瓣。分别进行皮瓣成活面积、激光多普勒血流量、铅丹灌注、墨汁灌注、PCNA免疫组化和 TUNEL 凋亡检测。 结果 两种生长因子应用组皮瓣成活面积较其它组增加 ,血流灌注量增多 ,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加大 ,细胞增殖提高、凋亡减少。 结论  VEGF和 b FGF均能通过刺激细胞增殖和减少凋亡发生来促进血管新生和预构扩张皮瓣成熟 ,用生物蛋白胶缓释生长因子有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颈部预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手术效果,推广该术式在临床上的使用。方法:自1998年5月至2006年9月,对18例面部大面积瘢痕、血管瘤、黑痣的病人采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结果:18例中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随访发现皮瓣挛缩下睑外翻,经手术矫治痊愈,其余16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相似,外观良好。结论:应用颞浅血管束转移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方案可行,效果良好,是修复大面积面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预构扩张游离皮瓣移植术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为了探索预构皮瓣、重构肌皮瓣联合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可能性,将胸背动、静脉血管束连同一束背阔肌组织,移位植入侧胸部皮肤下,同时在该皮肤下放置皮肤扩张器,逐步注水数周后皮肤扩张,形成以胸背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轴型皮瓣,作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临床应用两例获得成功。皮瓣分别为20cm×14cm及22cm×15cm,术后均完全成活。此项技术结合了血管植入预构轴型皮瓣及皮肤扩张两种技术,是皮瓣外科的新发展。其优点是血管蒂可选择,皮瓣薄,而且血循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段游离胫骨异位血管化预构骨皮瓣二期带蒂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大段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并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其中,1例胫骨骨折术后发生严重感染(例1),另1例游离胫骨段严重污染(例2),分别将体外灭菌处理的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预构骨皮瓣,同时对胫骨开放创面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创面治愈后,择期行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异位血管化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两患者游离胫骨段在异位预构骨皮瓣的整个过程中均未发生感染,预构骨皮瓣术后3个月DSA均显示:游离胫骨段周围可见大量血管生长,且部分血管长入胫骨段内。1例小腿部感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治愈;预构骨皮瓣术后1年行带血管蒂的预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5个月,原骨折部位下段发生慢性感染,经抗感染治疗6个月后治愈;回植术后12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开始恢复。例2污染创面在预构骨皮瓣术后一个半月闭合;预构骨皮瓣术后6个月行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原位回植修复胫骨及小腿部皮肤缺损;回植术后11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大段游离胫骨异位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处可预构带血管蒂的骨皮瓣,其可作为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自体骨来源,为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全颜面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面中部较严重,包括:睑外翻、鼻部分缺损畸形、口周瘢痕畸形等,颈部皮肤完好。治疗分两期,Ⅰ期: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皮瓣,颈区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注水3月余;Ⅱ期: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矫正,颈区双蒂预构扩张皮瓣转移术。设计预构扩张皮瓣最大单侧面积为:12cm×8cm。结果:26侧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血供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面部瘢痕挛缩得到松解。12个月后,随访5例10侧,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同期应用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可同期修复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实验将猪后肢股血管束移入真皮下血管网与浅筋膜之间,并通过显微镜、组织学、透明标本及动脉铸型等方法观察皮瓣血液供应重构过程,结果示:水后3~4W新生血管形成并连结血管束与真皮下血管网,术后6~3W,新生血管增大,皮瓣血运建立,所有顶制薄形轴型皮瓣原位移植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预制薄轴型皮瓣的血运重建过程和原位岛状皮瓣移植的成活面积 ,为临床实验建立模型。方法 选用家猪 2 4只 ,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手术将猪的后肢股血管束移位至浅筋膜层浅面。在术后不同时间 ,经显微镜观察、组织学检查、透明标本和血管铸型等方法观察皮瓣的血运重构过程。在预制皮瓣 4周 ,观察原位移植预制的岛状皮瓣的成活情况及成活面积。结果 手术后 2周时移位的股血管束 ,周围小血管分支明显增多。术后 3~ 4周时新生的小血管与真皮下血管网建立血运。 6~ 8周时 ,新生血管增大 ,皮瓣血运建立良好。预制的薄轴型皮瓣原位岛状移植后成活面积 76% ,对照侧皮瓣成活面积 10 %以下的占 71%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薄轴型皮瓣血运建立的过程 ,是以组织损伤后特有的修复过程为基础。将皮下深层组织血管移位至皮下筋膜浅层 ,可预制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18.
丁志  杨松林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65-1767
皮瓣移植是组织缺损修复与再造的主要手段。在过去几十年中,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应用解剖学的兴起,导致了轴型皮瓣的问世。轴型皮瓣概念的形成,突破了随意型皮瓣必须按长宽比例进行设计的经验模式,形成了以解剖学和生理学原理为指导的“科学”模式。而预构皮瓣的出现,则进一步打破了解剖学的限制,在没有知名血管分布的区域也可形成有轴心血管滋养的皮瓣,根据预构皮瓣形成的原理,外科医师可以预先将适当的血管载体转移到所需组织的某一层次,“制造”出合意的可游离或岛状移植的轴型皮瓣,以满足组织畸形和缺损修复与再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将知名血管或含知名血管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移植于皮下组织中,或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组织上使其血管再生,作为预制的轴型皮瓣进行带蒂转移或吻合血管移植,称为血管植入预构皮瓣或血管化皮瓣。它可以选用合适  相似文献   

2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预构皮瓣血管化及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预构皮拉血管化的作用及成活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耳中央动、静脉通过皮下隧道植入颈部皮瓣下方,实验组滴入9цg bFGF,对照组滴入0.2ml生理盐水。于术后1,2,3周观察血管芽与皮瓣血管沟通及皮瓣成活范围。结果:预构皮瓣术后1,2周,实验组血管芽及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应用bFGF对预构皮瓣的血管芽发生有促进作用,有利于预构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