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200例。前期(1~50例)心脏并发症17例(34.0%),外周血管并发症6例(12.0%),心室颤动2例(1.0%);后期(51~200例)心脏及外周血管的并发症则分别为9例(6.0%)、3例(2.0%),无心室颤动发生。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46.0%VS8.0%,P<0.01)。前期并发症的发生较后期高主要与经验不多和技术操作不熟练有关。AH间期延长可能预示严重的阻滞的产生,应予警惕。  相似文献   

2.
心脏骤停是急性心肌梗塞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广泛认为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心脏骤停是有先兆存在的,但迄今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尚有很大分歧。资料与方法将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系285例曾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心肌梗塞患者;第二组为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300例心肌梗塞患者。本文心脏骤停有三种类型:心室颤动,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心肌梗塞无并发症时发生的心室颤动称为原发性,在有其它并发症的情况下发生者称为继发性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不中断心脏冠脉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的体会。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不中断心脏冠状循环下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术235例,其中心肌顺行灌注162例、逆行灌注73例;81例在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其余患者在心脏跳动中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死亡4例(1.70%),心脏跳动中和心室颤动下手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在术中保持持续、有效的心肌有氧灌注,无论在心脏跳动中或心室颤动下手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间完成的53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17wgq (21.8%),其中表现为精神异常(如烦躁不安、躁狂、神志淡漠)112例(20.9%),表现为脑梗塞5例(0.9%)。单因素显性分析发现年龄、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栓塞史、搭桥同期进行其他心脏内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重指数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管栓塞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CABG术同期行其他心脏内手术、高龄、搭桥支数、左室射血分数是独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管栓塞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CABG术同期行其他心脏手术、高龄、搭桥支数、左室射血分数是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36例,入院后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检出率。结果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多发生在颈动脉,心脏病变多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伴肺动脉高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检出率均高于二维超声检查(P0.05);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出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和心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建议作为临床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中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生心室颤动的病例及其原因。结果320例SCA术发生Vf3例(9.38%),Vf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双支血管病变(DVD)2例,三支血管病变(TVD)1例。发生Vf前冠状动脉压力均下降,随即发生Vf。结论Vf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在SCA中要密切注意压力及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琴  郑海军 《山东医药》2007,47(35):65-66
对295例患者采用5 F导管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观察X线透视时间、总操作时间、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X线透视时间前期(128例)为(7.10±4.22)min、后期(167例)为(5.76±2.89)min,总操作时间前期为(29.75±4.34)min、后期为(12.78 ±3.54)min;造影成功率前期为90.6%,后期为98.2%,平均94.9%.前期128例中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前臂血肿、桡动脉夹层、桡动脉撕裂各1例;后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使用5 F造影导管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有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348例患者中 5 7例 (2 .4 % )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 ,其中穿刺部位单纯血肿 4 4例 (1.9% ) ,严重出血 5例 (0 .2 % ) ,假性动脉瘤 5例 (0 .2 % ) ,股动脉夹层 1例(0 .0 4 % )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例 (0 .0 8% )。 2例患者需要外科处理 ,无一例死亡。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术 (6 .2 %∶1.0 % ,P <0 .0 1)。经验不足的术者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 ,主要与穿刺方法不当和抗凝治疗有关。但只要及时处理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高半胱氨酸血症可升高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已为众所公认,然而心脏术后亦将升高诸上述风险。但关于术前血中半胱氨酸(HC)水平与心脏术后并发症及死亡风险间关系还不清楚,现就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氨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滴氨力农对5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氨力农能使心力衰竭的心脏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病人无心率加快,亦不发生心律失常,故认为氨力农是一种疗效好,较安全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与它常伴有镁缺乏有一定关系,在镁缺乏情况下,心肌、平滑肌代谢和生理功能易发生异常,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室颤动.导致心脏病患猝死,故纠正镁代谢紊乱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心脏并发症.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心导管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 745例次经股动脉/股静脉的心导管术患者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5.9%)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单纯血肿77例(4.4%),假性动脉瘤4例(0.23%),动静脉瘘2例(0.1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2例(0.1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0.17%),肺动脉栓塞2例(0.11%),穿刺部位外出血13例(0.74%),死亡率0.06%,需要外科处理的占0.11%.结论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大多数经内科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统计其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结果 1990例患者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共有122例,其中脑梗塞24例,脑出血9例,谵妄55例,癫痫抽搐4例,严重认知功能障碍3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外周血管疾病,既往卒中史、体外循环时间长,围术期低心排量、术后低氧血症、围术期心房颤动(房颤)是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龄、围术期低心排量、围术期房颤三个因素呈高度相关。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术后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存在高危因素者需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保障手术成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血管穿刺并发症是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的比例为1%~9%。 美国学者Arora等对PCI患者使用血管闭合器后的外周血管穿刺口并发症情况做了进一步研究。在2002年至2005年12月间,作者共选取12937例连续入院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6913例(53%)患者行PCI,9996例(77%)采用血管闭合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心脏性猝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心脏性猝死以冠状血管疾病引起者最多见,而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则绝大多数为心室颤动。后者复发率很高,纵然一次发作幸免死亡,但以后仍会复发。此类心室颤动常由心电的不稳定所致,患者心功能可保持良好,而且大多数并无或不曾有过心肌梗塞。如能及时地正确治疗,这类心室颤动引起的猝死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心脏性猝死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因此,曾作了很多努力如流动监护系统、救护车急救服务、现场抢救训练等以图降低其死亡率,但收效甚微。目前,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通过运动试验及电生理研究测试药物的疗  相似文献   

16.
正部分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瓣周漏、生物瓣膜失功能)、先天性心脏病纠正术后远期并发症(房室缺修补残余漏)、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分期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再狭窄或原有血管病变加重等均需要二次心脏手术~[1],目前多采取外周血管建立体外循环以减少手术风险,但股静脉单根引流可能效果不佳。本中心在二次心脏手术中采取真空负压吸引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美国,每年约10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其中20~30万人在到达医院前死亡。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恶性心电并发症,即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通常将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的心室颤动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心室颤动两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90例年龄≥60岁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为8.89%。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粉防己碱抗豚鼠再灌注早期心室颤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抗豚鼠再灌注早期心室颤动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粉防己碱对再灌注早期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A)释放及心室颤动发生的影响。结果:①粉防己碱使心脏流出液中NA含量从每克心脏组织3.72±0.96pmol/min减低为0.78±0.36pmol/min(n=7,P<0.001)。②粉防己碱可明显降低再灌注早期心室颤动的发生(P<0.05)。结论:粉防己碱可明显减少再灌注早期心交感神经递质NA的释放,同时可明显减少心室颤动发生。该减少再灌注早期心交感神经递质NA释放的作用应是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右心室血管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心脏肿瘤较为少见,尸检中发生率0.0017%-0.27%,其中良性肿瘤占75%,而50%系黏液瘤,血管瘤仅占2.8%。1893年Uskoff首次报道心脏血管瘤,中英文文献报道不超过100例。现将我们发现的临床体征—外周性发绀及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室血管瘤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