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那普利 (苯丁酯脯酸 )为不含巯基的强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 CEI) ,由于它能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阻止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显示其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我们自 1997年 1月至1998年 3月用依那普利片剂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46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88例 ,均为住院患者 ,男5 3例 ,女 3 5例 ,年龄 60~ 76岁。符合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 ( 1980年 ,安徽省黄山市 )制订的诊断标准。按入院号奇偶数分为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防治慢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慢肝、肝硬化患者常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的异常激活 ,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 -Ⅰ )能够抑制肾素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 ,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 ;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 (AT1A)能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直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上述两类药物可笼统的称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近年来应用这两类药物在临床上治疗慢肝、肝硬化患者的报道逐渐增多 ,现简述如下。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 -Ⅰ )在慢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1 1 …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 (DN)已成为威胁糖尿病 (DM )患者生命最主要并发症之一 ,虽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已被确定为治疗DN的一线药物[1] ,但其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TRA)合用对 2型DM患者微蛋白尿的改善作用报道较少。为此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2月 ,我们用ACEI类药物苯那普利与ATRA类药物厄贝沙坦联合治疗 2型DM患者2 4例 ,并与单用其中之一者比较 ,以探讨减少DN发生及病死率的有效途径。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 2型DM患者 72例 ,其中男女各 36例 ,平均年龄 5 1 8(35~ 65 )岁 ,体重指数(BMI)为 (2 4…  相似文献   

4.
姚颖  李春华  孟可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62-556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引发的肾衰竭是DM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临床研究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均能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对肾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延缓DN进展[1].本研究观察并比较单用氯沙坦和福辛普利及两药联合应用治疗DN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情况。方法将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从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病程、并发症、高血压级别、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20例,钙离子拮抗剂(CCB)25例,β受体阻滞剂10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37例,利尿剂5例;单一用药11例,联合用药46例。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应尤先考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压控制不满意,渐加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将血压控制达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苯那普利组(n=30)、缬沙坦组(n=30)和联合治疗(苯那普利 缬沙坦)组(n=29),治疗8~12周。分别检测血脂、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5);苯那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的影响大于缬沙坦组(P<0.01)。苯那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缬沙坦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各组蛋白尿均降低(P<0.05),联合治疗治疗组降低蛋白尿疗效优于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P<0.05),苯那普利组与缬沙坦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可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下调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的表达,降低尿蛋白,联合治疗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研究缬沙坦对慢肝、肝硬化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54例慢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日,疗程1个月。采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的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治疗组5例慢肝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血清PRA、A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LD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RAS各激素水平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肝组织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降低。研究提示缬沙坦可以有效抑制慢性肝病患者循环和肝组织局部RAS的过度激活,对慢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来源有多种途径,血管紧张素(1-12)/糜酶(Chymase)途径是组织源性AngⅡ的主要来源。人体内存在AngⅡ的逃逸现象,抑制体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并不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而Chymase抑制剂能减少AngⅡ生成,控制AngⅡ逃逸,延缓心室重构。Chymase有望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靶点。该文介绍血管紧张素(1-12)/Chymase轴在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检测 82 1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测定其血清ACE水平、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醛固酮浓度 ,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其血清ACE、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无差别。结果 II、ID、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分别为 ( 3 2 0 9± 15 62 )U/L ,( 4 1 46± 16 67)U/L和 ( 4 7 60± 19 5 4)U/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 1) ;三组基因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分别为 ( 63 78± 2 9 86) pg/mL ,( 63 89± 2 9 19) pg/mL和 ( 62 3 5± 2 0 66)pg/mL ,三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醛固酮浓度在三种基因型患者中分别是 ( 15 1 98± 5 2 91)ng/L ,( 15 5 3 9± 49 91)ng/L和( 171 82± 43 82 )ng/L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DD基因型是影响血清ACE水平的主要因素 ,但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无影响。结论 不同ACE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ID型和II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三种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卡托普利由于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生物化学转换作用而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本文应用常州制药厂生产的卡托普利治疗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观察肾素(R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TⅡ)系统对卡托普利作用的连续反应。资料与方法 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37~60岁,平均46岁。均经临床诊断为Ⅰ~Ⅱ期高血压。全部病人均停用一切药物2周。于服用卡托普利以前作临床及实验室各项常规检查。服药当天,空腹抽肘静脉血测RA、ATⅡ和ACE作对照,并同时连续3次卧位测右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分别于口服卡托普利2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机制,阐明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在炎症方面的拮抗作用.方法 经形态学及抗VⅢ因子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扰因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①对照组:不加干预因素;②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③血管紧张素(1-7)组:加入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④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组:分别用血管紧张素(1-7)10、100、1 000、10 000 nmol/L预处理30 min后,再加入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⑤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组:先用1 000 nmol/L A-779预处理30 min后,再用终浓度为1 000 nmol/L血管紧张素(1-7)预处理30 min,最后加入终浓度1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细胞生长良好,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透明度大,轮廓不清.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法,可检测到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VⅢ因子相关抗原为阳性.①与对照组比,血管紧张素Ⅱ(100 nmol/L)使E-选择素(25.39±1.97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38.71±5.51 ng/L)的蛋白分泌量明显增加, 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②血管紧张素(1-7)(1 000 nmol/L)使E-选择素(3.72±0.95μg/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90.24±9.82 ng/L)的蛋白分泌量降低,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亦降低(均P<0.01);③混合刺激组中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减少E-选择素蛋白合成,分别为21.15±1.31、17.41±1.94、12.71±1.84、9.46±1.40μ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同时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蛋白合成,分别为214.57±7.16、196.83±8.20、176.63±8.93、155.52±8.19 ng/L,均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均P<0.01);④混合刺激组中,与AngⅡ组比较,血管紧张素(1-7)(10~10 000 nmol/L)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AngⅡ刺激E-选择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的表达(均P<0.01);⑤加入血管紧张素(1-7)受体拮抗剂A-779后,血管紧张素(1-7)的作用消失.结论 血管紧张素(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通过阻滞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降低血压、逆转血管重构,激活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受体)以提高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扩张血管、抗增殖及调脂.进一步了解ARB在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背景:本研究是基于preDINA试验的事后分析,以评估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型降压药(噻嗪类、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1受体阻滞剂)是否比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型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更低的痴呆发生风险。方法:采用Cox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909例非痴呆社区居民[54%为女性,70~78(74.5±2.5)岁]进行6~8年随访,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型和抑制型降压药对偶发性痴呆和(或)死亡率风险的影响。结果:经过随访中位时间6.7年后,1870例(98%)受试者呈痴呆状态和1904例(99%)受试者死亡。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组痴呆发生率为5.6%(27/480),血管紧张素Ⅱ抑制组痴呆发生率为8.2%(59/721),2种降压药联用组痴呆发生率为6.9%(46/669)。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患者纤溶参数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纤溶参数的变化 ,并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对心衰患者纤溶参数的影响。  方法 :测定 2 0例健康者 (正常对照组 )以及 2 9例风湿性心脏病和 3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 ,随后 60例心衰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福辛普利 (fosinopril) 10mg每日 1次 (福辛普利组 ) ,常规治疗 +氯沙坦 (losartan) 5 0mg每日 1次 (氯沙坦组 ) ,均为2 0例 ,治疗 14天后复测t PA和PAI 1活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纤溶参数异常 ,t PA活性下降 ,PAI 1活性升高 (P均 <0 0 1)。常规治疗组纤溶参数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福辛普利组和氯沙坦组纤溶参数明显改善 ,表现为t PA活性上升 ,PAI 1活性下降 (P均 <0 0 1) ,二者改善纤溶参数的效果相似 (P >0 0 5 )。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纤溶参数明显异常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能改善心衰患者纤溶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尿酸水平与肾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6月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464例,男228例,女236例,年龄(78.59±7.96)岁。其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137例,为A组;未合并高尿酸血症者327例,为B组。两组病人均检查尿素氮、肌酐、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浆肾素活性。结果 A组病人在尿素氮、肌酐、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均高于B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肾素活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与尿素氮、肌酐、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均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肌酐及血管紧张素Ⅱ是尿酸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尿酸水平升高与肾功能下降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Ⅱ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可能成为降压和降尿酸治疗的共同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变化及氯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每组30例,疗程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1、12周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治疗前、治疗12周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氯沙坦组治疗后1、12周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以1周升高明显(P<0.05),而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醛固酮水平治疗后1、12周与治疗前比较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依那普利组治疗1周、12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而肾素活性水平则升高,以1周升高明显(P<0.05),而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在治疗12周后,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激素效应,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 在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小鼠胰腺组织表达的差异. 方法 取12周和24周正常雄性C57bl/6小鼠、非肥胖T1DM NOD小鼠和自发T2DM db/db小鼠胰腺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研究.观察ATⅡ和ACE2蛋白的表达. 结果 12、24周龄db/db小鼠AT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12周龄NOD小鼠胰腺ACE2表达升高(P<0.01),而24周龄时出现下降;db/db小鼠ACE2与之相反. 结论 胰腺组织中,T1DM早期以ACE2升高为主而ATⅡ表达不明显,而T2DM存在明显的ATⅡ表达升高,且晚期可出现ACE2表达上升.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由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动脉压力增高为表现的疾病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右心衰竭。目前的治疗方式虽然可缓解 PH 患者的部分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寿命,但 PH 仍然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所以亟需发现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参与了 PH 的发病过程。该系统由促进血管收缩及增殖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ngiotensinⅡ-angiotensinⅡ receptor 1,ACE-AngⅡ-AT1R)轴与抗血管收缩及增殖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血管紧张素(1-7)-Ma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ngiotensin (1-7)-Mas,ACE2-Ang-(1-7)-Mas]轴组成。ACE-AngⅡ-AT1R 轴是促进 PH 病情发展的重要机制,而ACE2-Ang-(1-7)-Mas 轴因可以拮抗 ACE-AngⅡ-AT1R 轴的作用,成为 PH 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甲亢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水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素主要产生于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一种限速酶,催化血管紧张素Ⅰ(ATI)变成血管紧张素Ⅱ(ATⅡ)。近年来有人报道,甲亢患者血清ACE活性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_3、T_4呈明显正相关;微量元素锌(Zn)是ACE的活性中心;甲亢患者血清Zn高于正常人。我们选择甲亢患者25例,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ATⅡ,血清ACE和Zn的含量,同时测T_3、T_4、促甲状腺素(TSH)及~(131)I吸收率,以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甲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三个关键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对110例冠心病患者和8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单基因和基因连锁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DD基因型(43.6%)及D等位基因频率(6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6.3%和44.4%,P<0.05);血管紧张素原基因TT基因型(66.4%)及T等位基因频率(78.6%)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2.5%和60.6%,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的AA、AC基因型频率和A、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联合分析三个基因多态性罹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其OR为3.395,高于单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型(OR为2.175)及血管紧张素原TT型(OR为2.669),低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型 血管紧张素原TT型(OR为6.098)。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冠心病有关,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无关联。同时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DD型及血管紧张素原TT型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