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汁酸是胆固醇分解代谢的终产物。肠道菌群指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细菌。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可相互影响,生理浓度范围内的胆汁酸可参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而肠道菌群参与了胆汁酸代谢,可影响胆汁酸的生物转化等。胆汁酸-肠道菌群轴的失调往往存在于肠道炎性反应和结直肠癌患者中。该文综述了胆汁酸-肠道菌群轴失调对肠道炎性反应和结直肠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多种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具有双向联系,对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胃肠道功能等具有调节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FD发病中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脑-肠轴和FD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和肠外器官产生广泛的影响。最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中枢神经系统构成的肠-脑轴在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肠-脑轴与心血管疾病的详细机制日渐清晰,现就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内数量庞大的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有关.肠道菌群的稳态在预防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综述血脑屏障完整性与菌-肠-脑轴相关性的最新进展,为从肠道出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内的菌群参与了许多生理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的发生。作为大脑和胃肠道功能相互调节的重要桥梁,脑-肠轴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肠道菌群维持稳定的条件。脑-肠轴紊乱可激活肠黏膜免疫,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反之,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亦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脑-肠轴功能紊乱,其中迷走神经和血清代谢物质在脑-肠轴功能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脑-肠轴功能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与肝脏在功能上有着广泛的联系,其相互作用被表述为“肠-肝轴”的概念。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加等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反,应用抗生素、益生元和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则有益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肥胖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肥胖的发生常伴有亚临床炎症表现,引起炎症水平升高与免疫功能紊乱,而这又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构成动态平衡,其结构及功能异常均可引起机体免疫紊乱.肥胖性炎症反应的启动途径,涉及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活化、内质网应激与肠道菌群改变.其中,TLR4在感应肠道病原菌、诱导炎症与胰岛素抵抗进程中,扮演中心角色.另一方面,代谢、遗传与免疫等因素,整合性调控TLR功能.因此,我们从肥胖-肠道菌群-TLRs的复杂交互作用着手,阐释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度相关性,以期发现这类疾病的新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发病密切相关,短链脂肪酸是菌群代谢的主要产物和重要信息分子,不仅起到稳定菌群结构的作用,还参与肠道免疫、动力和肠上皮屏障的调节.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直接影响了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肠上皮细胞的正常信号路径,最终导致低度炎症反应、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和动力异常.研究短链脂肪酸与I B S发病机制的关系对全面认识I B S并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 失眠症与应激及情绪密切相关,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失眠可导致宿主肠道菌群紊乱,而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脑轴的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等途径影响宿主的行为。肠道菌群可通过参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的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昼夜节律等导致失眠症的发生。该文对肠道菌群在失眠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参与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功能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稳态至关重要,其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可能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或间接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吲哚-3-甲醛、三甲胺-N-氧化物、苯乙酰谷氨酰胺、脂多糖、尿毒症毒素等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影响。现综述近年来发现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为探索肠道菌群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当前螺类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现状及热点问题。方法 检索1998-2017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螺类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相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螺类肠道菌群领域文献139篇,发文量居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巴西、韩国,发文较多的研究机构包括庆熙大学、奥斯瓦尔多·克鲁兹基金会、牛津大学等。螺类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关键主题词包括多样性、纤维素酶、木质纤维素、褐云玛瑙螺、新物种,被引频次>15的文献有5篇。主题词聚类分析共形成了肠道菌群的应用、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功能、环境与螺类肠道菌群差异及螺类肠道新发现菌种等5个聚类。结论 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肠道菌群的功能和应用研究是当前螺类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不仅对维持肠道稳态十分重要,还直接或间接参与除胃肠道以外的全身多系统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相关性。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微生物-肠-脑”轴的上下信号传导机制、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粪便微生物菌群移植与靶向治疗等内容,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预后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道和肝脏的免疫功能等, 从而介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噬菌体等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总结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体肠道菌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人体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外,肠道菌群的代谢物也成为调节NAFLD病理过程的关键因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乙醇等通过肠-肝轴途径影响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现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变化及发病机制,总结并探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治疗NAFLD,期望这些治疗策略会成为未来优化治疗NAFLD等代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和解毒中心,能够分解代谢营养物质和毒性物质,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肠道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与肝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肠-肝轴(gut-liver axis),肠道中的营养成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而肝脏中的物质通过胆道系统排泄入肠道。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肠粘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胆汁酸代谢是肠-肝轴的关键特征[1]。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中有害物质增加,有益物质减少,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来源的细菌产物和代谢物可暴露于肝脏,通过肝-肠循环诱发肝细胞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并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肝病的进展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失调,最终导致肝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其机制的研究目前包括代谢产物对血压的影响、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及免疫因素、血管内皮损伤等方面,其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脂肪酸等)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寄生虫与共生菌群等其它有机体共享肠道栖息地。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感染的模型中,蠕虫和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互作用,对宿主免疫和代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蠕虫-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以及在宿主免疫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蠕虫-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后期可能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发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共生物,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和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肠-肝轴理论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探讨了肠道菌群和NAFLD发病的关系,为后期研究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琳  刘波 《山东医药》2022,(10):101-10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肠和肝脏在解剖结构上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即前肠,所以临床上肝脏与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肠-肝轴"的提出[1],更加证明了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2-3]。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4]。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互为影响[5]。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及减缓疾病进展。1西方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