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Gsdermin A3(Gsdma3)基因对Krt6b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组织切片的免疫荧光观察、RT-PCR、Q-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毛囊生长期[出生后8 d(P8d)]、毛囊退化期(P16d)、毛囊静止期(P25d)的Gsdma3基因突变鼠(AE鼠)和野生型鼠(WT鼠)背部皮肤Krt6b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进一步观察注射有Gsdma3和RFP腺病毒的Gsdma3基因突变鼠和野生型鼠的Krt6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Gsdma3基因突变鼠的Krt6b基因表达量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野生型鼠(P<0.05).其中,在出生后16 dKrt6b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而在出生后25 d降至最低.对Gsdma3基因突变鼠进行基因回补后,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Krt6b基因表达减弱.同时,对野生型鼠过表达Gsdma3基因后,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rt6b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 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Krt6b基因的表达受Gsdma3基因抑制.  相似文献   

2.
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耳蜗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Cx26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方法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技术观察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cCx26ko mice)小鼠出生后耳蜗表面形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观察发现出生第9天(P8)和出生第13天(P12)小鼠耳蜗Corti器表面形态、毛细胞以及Deiters细胞等支持细胞均呈正常发育的一个演变过程,出生第22天(P21)小鼠耳蜗Corti器表面形态由底圈到中圈可见外毛细胞广泛散在性静纤毛的融合、脱落及外毛细胞缺失,Corti器网状板皱缩,并可见局部Corti器网状板破损,内毛细胞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 GJB2基因缺失可以引起小鼠耳蜗Corti器外毛细胞静纤毛的缺失,Corti器网状板皱缩,局部Corti器网状板破损.对耳蜗结构的影响发生在小鼠出生后21d以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nsl3基因缺失与睾丸扭转的关系。方法分别取青春前期(出生后23 d,P23)及成年小鼠(出生后90d,P90)的野生型(WT)、杂合子(Het)及Insl3基因敲除(KO)小鼠,使用显微镜观察睾丸的位置、形态及精索的形态、长度。结果 Insl3 KO小鼠睾丸扭转发生率(3.94%),明显高于Het组(1.25%)及WT组(0)(P<0.05);精索形态异常在KO组与WT组有显著差异(64.38%vs 0,P<0.001);在各年龄组,Insl3 KO小鼠比WT及Het小鼠精索长度明显增长(P<0.05),但WT和Het小鼠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nsl3基因敲除小鼠的精索、睾丸解剖异常明显增加,睾丸扭转率增高。Insl3激素缺失与睾丸扭转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银杏叶制剂对左侧迷路切除后前庭内侧核 (medial vestibular nucleus,MVN )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表达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豚鼠 15只 ,随机分 3组 :正常对照组、迷路切除 (U L)组和 UL+金纳多(EGb)组 ,ip EGb,5 0 mg· kg- 1 · d- 1 ,共 30 d.左侧迷路切除后 ,不同存活时间行前庭内侧核突触素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一侧迷路切除 (unilateral labyrinthectomy,UL )后 10h,受损侧 MVN突触素免疫反应强度降低 ,2 0 d有所增加 (P<0 .0 5 ) ,90 d明显恢复至正常 (P>0 .0 5 ) .未损侧突触素免疫反应强度在不同时间段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别 .U L+金纳多 (EGb)组受损侧 ,术后 10 h及 2 0 d较同期 UL组 MVN突触素免疫反应强度高 (16 7.0± 2 .7,172 .5± 2 .0 vs 15 9.9±1.9,16 9.2± 3.1,P<0 .0 5 ) ,但术后 90 d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别 (P>0 .0 5 ) .结论 U L+EGb组突触密度恢复较 UL 组快 .前庭代偿及银杏叶制剂促进前庭代偿与前庭核区结构的调整有关 .银杏叶提取物对失支配侧前庭核的结构重塑具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Wistar大鼠脑震荡模型是否可以做为脑震荡伴有迷路震荡的模型.方法 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组(正常对照),B组(撞击后30min),C组(撞击后1h)以及D组(撞击后1d),各组均为10只20耳.选用0.5、0.7、1.0、1.4、2.0、3.0、4.0、6.0和8.0kHz共9个频率点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f2/f1=1.2,L1=65dBSPL,L2=55dBSPL)幅值测试,同时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nistem response,ABR)阈值检测.并将大鼠处死后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变化.结果 撞击后B、C、D组与A组相比,ABR反应阈值升高, DPOAE在2.0kHz时幅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扫描电镜观察耳蜗中转和底转在撞击后B组外毛细胞排列不整齐,D组有轻微倒伏现象.结论 Wistar大鼠脑震荡模型可以做为脑震荡伴有迷路震荡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 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1)标本观察结果:前庭为卵圆锥形腔隙,其长轴与矢状面约呈33°夹角;内耳道底可分为四区,其下部面区与前庭下区相交略呈90°角,蜗区螺旋孔列骨嵴与蜗螺旋管内环相接,同样绕其旋转圈.(2)数据测量结果:各测量项左、右侧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后、外半规管长度均值比较及上、后、外半规管脚间距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分别与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右耳骨迷路及内耳道各测量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长度>外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脚间距>外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管径大于上、外半规管管径,而上、外半规管之间管径却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鼠出生发育成熟过程中颅内压变化,并构建合理动物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小儿颅骨缺损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产后(P)3、10、20、30、70 d五个年龄段雄性BALB/c小鼠,每组8只;麻醉后记录小鼠颅内压5次,记录颅内压最大值,麻醉状态下颈椎脱臼处死小鼠.结果:小鼠颅内压从P3时(1.354±0.083)mmHg增加到P10时(1.900±0.096)mmHg,P20时为(3.569±0.105)mmHg,P70时小鼠颅内压在4 mmHg范围浮动;P3与P20,P10与P20的IC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探究小鼠发育成熟过程中颅内压变化规律,构建小鼠发育过程中颅内压变化的动物模型,为后期研究小儿出生发育过程中颅内压变化及其颅骨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穆静  孙建荣 《医学综述》2014,(2):349-351
目的研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在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市宣武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90例,分别于出生后23 d、123 d、1214 d、2614 d、2628 d(纠正胎龄40周后算起)采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法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结果 90例早产儿中,NBNA异常的有21例,出生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体质量、身长与头围不足等现象,经干预后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身长、体质量及头围较出生时显著增加(P<0.05);21例NBNA异常患者均进行针对性干预,1228 d(纠正胎龄40周后算起)采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法进行神经行为测定。结果 90例早产儿中,NBNA异常的有21例,出生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体质量、身长与头围不足等现象,经干预后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身长、体质量及头围较出生时显著增加(P<0.05);21例NBNA异常患者均进行针对性干预,1214 d、2614 d、2628 d(纠正胎龄至足月后)NBNA评分较纠正胎龄后228 d(纠正胎龄至足月后)NBNA评分较纠正胎龄后23 d显著上升(P<0.05)。结论 NBNA可及时发现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谷氨酸受体在前庭神经核内含量不同时程表达动态变化,为研究病理状态下谷氨酸受体对前庭神经核的损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生后7d、14d、21d、28d、70d小鼠前庭神经核内NMDA受体NMDAR1和NMDAR2A/B的含量在不同时程表达动态变化进行观察。结果:NMDA受体亚基蛋白(NMDAR1和NMDAR2A/B)丰富地分布于小鼠前庭神经核内,生后早期(P14~P21)NMDA受体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呈逐渐上调的趋势,高峰水平的表达在生后21~28d之间左右。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在小鼠生后前庭神经系统内,生理变化呈动态表达,与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娩后即刻给予90 min母婴皮肤接触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GDM产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80例。于新生儿出生后即刻,给予试验组母婴皮肤接触90 min,对照组母婴皮肤接触30 min。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min、30 min、90 min、120 min的体温、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1)试验组新生儿体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新生儿体温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出生后90 min、120 min时,试验组新生儿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90 min、120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出生后5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均P<0.05)。(3)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90 min、120 min的心率均低于出生后5 min(均P<0.05),其中对照组新生儿心率的下降幅度更大。(4)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20 min血糖水平高于出生后90 min,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90 min、120 min血糖均低于出生后5 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在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实习的120名护理实习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和对照组60名,实验组学生采用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法完成实习教学过程,对照组学生则接受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评分、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评分、理论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评分、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评分、理论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情景模拟联合PBL教学应用于骨科护理实习生的教学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高危HPV感染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HPV16E6和IDO的表达,分析二者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的关系,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把经第二代杂交捕获(HC-2)法行HPV DNA检测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病变者120例为实验对象,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前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各40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织中HPV16E6和IDO的表达情况。   结果   4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40例宫颈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22.5%。40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和IDO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0%。在宫颈病变组织恶化过程中HPV16E6和IDO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 0.710,P = 0.000)。   结论   HPV16E6和IDO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呈现出阳性程度逐渐递增趋势,HPV16E6和IDO可考虑成为预测宫颈病变组织恶化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在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2018级儿科专业为实验班,2018级临床专业为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案例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实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P < 0.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满意;认为能帮助理解和灵活应用遗传病知识的占:93.04%; 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占:93.04%;能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占:95.65%;能提高学习能动性的占:94.78%。   结论   案例教学适合医学遗传学课程,能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以65~70岁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5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良好预后组(n = 75)以及不良预后组(n = 50),对比两组hs-CRP/Alb比值、NYHA心功能分级、脑钠肽、血钠、总胆固醇、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CRP/Alb比值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能力以及影响该比值的相关因素。   结果   良好预后组hs-CRP/Alb比值显著低于不良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预后组hs-CRP/Alb比值 > 0.38,是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年龄、高水平脑纳肽、高NYHA心功能分级、低血钠、低总胆固醇以及低水平血红蛋白是是hs-CRP/Alb比值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是反应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情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bility,T-AO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不同表型中的差异。   方法   对78例门诊COPD患者,采用HRCT将COPD患者分为A表型、M表型和E表型,分别测定三组患者NE及T-AOC。   结果   COPD患者M表型的血清NE含量高于对照组、A表型、E表型(P < 0.05);E表型的血清NE含量高于对照组、A表型( P < 0.05);三组及对照组T-A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血清NE与FEV1、FEV1%pred呈负相关( P < 0.05),与CAT评分呈正相关( P < 0.05)。   结论   NE在COPD患者不同HRCT表型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肺功能指标相关,NE可能参与了COPD的气道炎症、气道重构过程,并引起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地奈德乳膏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儿童共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地奈德乳膏,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干燥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湿疹样皮疹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儿童皮损症状积分EASI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总有效率、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皮肤干燥消失时间、瘙痒消失时间、湿疹样皮疹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儿童皮损症状积分EASI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 P <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05);两组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地奈德乳膏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加速症状消失,改善皮损情况和血液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LRTI)住院患儿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住院的ALRTI患儿共2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其鼻咽抽吸物或痰液进行HRV检测,随机选取40份HRV检测阳性标本扩增VP4/VP2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型。   结果   ALRTI患儿HRV检出率为6.50%(147/2260)。不同年龄段ALRTI患儿HRV检出率不存在差异(χ2 = 3.240,P = 0.356)。不同季节ALRTI患儿HRV检出率存在差异,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χ2 = 37.674,P < 0.05)。随机检测的40份阳性标本中,23份为HRV-A型,5份为HRV-B型,12份为HRV-C型。HRV检测阳性与HRV检测阴性患儿的临床表现在发热、咳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但在喘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HRV是昆明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流行季节在夏秋季,以HRV-A型为主,感染HRV患儿更容易出现喘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PCR-反向点杂交法耐药基因检测和BD960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356例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住院患者的痰和灌洗液标本,分别用2种方法检测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的药物敏感性,结果通过校正卡方检验对比分析。   结果   2种检测方法对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结核菌检测,在99%的置信区间,校正χ2均是P < 0.01。   结论   可认为2种方法对3种耐药的检测有差异性。结核菌药敏试验耐多药PCR-反向点杂交法优于BD960检测;单耐药、多耐药BD960药敏优于PCR-反向点杂交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昆明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银屑病患者10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 55)和对照组(n = 54),对照组采取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观察组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h17、Treg、Th17/Tre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能同抑制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和Th17水平、提高1L-10、Treg细胞水平有关,窄谱中波紫外线可以通过改善患者Th17/Treg细胞失衡比例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发挥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意义。   方法   采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其抗原ESAT-6和CFP-10的应答,对比79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月末及治疗结束时ESAT-6和CFP-10应答结果的变化。   结果   79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ESAT-6和CFP-10应答的斑点数在治疗2月末和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初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SAT-6和CFP-10在治疗2月末和治疗结束时阴性率较治疗初有上升,与治疗初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全部患者T-SPOT.TB转阴率为3.8%。治疗2月末与治疗结束时ESAT-6应答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35,P = 0.031 < 0.05);治疗2月末与治疗结束时CFP-10应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1.272,P = 0.259 > 0.05)。   结论   T-SPOT.TB治疗前后ESAT-6、CFP-10应答变化有明显差异,对肺结核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利用其转阴率作为肺结核治疗停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