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 探讨hs-PDA早产儿的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胎龄<30周且诊断为hs-PDA的早产儿病例资料, 手术治疗的hs-PDA患儿为手术组, 按1∶2的比例随机匹配同胎龄、同性别未手术治疗的hs-PDA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孕母孕期、早产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 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诊断hs-PDA早产儿182例, 其中手术组10例, PDA结扎手术日龄为30.5(22.7, 37.0) d, 术前有创通气时间中位数为9.7(17.5, 27.2) d。与对照组(20例)比较, 手术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891.5±118.0) g比(1 054.4±230.2) g, t=2.091], 动脉导管直径更宽[3.2(2....  相似文献   

2.
陈丹  毛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0):1032-103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手术治疗PDA 的经验。方法 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诊断为PDA 并行手术治疗的早产儿19 例为手术组,同期未行手术治疗的19 例PDA 早产儿为非手术组。分析两组在病史因素、临床因素、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从术前准备及手术结果方面分析手术治疗的特点及临床效果。结果 非手术组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均大于手术组(PP1.3 及导管直径的平方/出生体重(d2/BW)比值>9 mm2/kg 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手术组(PPP>0.05)。结论 对有临床症状且内科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无好转的早产儿PDA,外科结扎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25+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主要并发症及转归。方法横断面研究,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出生胎龄≤25+6周的233例超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围生期因素、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根据出生胎龄、入院年份分组, 分析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主要并发症、死因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33例出生胎龄≤25+6周的超早产儿中男134例(57.5%)、女99例(42.5%), 出生胎龄为(24.6±0.9)周, 出生体重为710.0(605.0, 784.5)g。总存活率61.8%(144/233), 存活超早产儿中出生胎龄最小为22+2周, 出生体重最低为390 g。因不积极治疗自动出院41例(17.6%);住院积极治疗的192例超早产儿中死亡14例(7.3%), 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34例(17.7%), 存活出院144例(75.0%)。7年间超早产儿存活率逐年增高(χ2=26.28, P<0.001), 积极治疗后自动出院和死亡逐年下降(χ2=14...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发生率、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提供监测及干预治疗的建议。方法  86例胎龄 2 8~ 3 6周、无呼吸机治疗 (未用或已停用 )的早产儿 ,出生 2~ 5d行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动态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生后 3~ 4d超声心动图诊断PDA 2 2例 ,胎龄 (3 3 .1± 2 .0 )周。生后 8.5d 2 0例复查 ,16例动脉导管自行关闭 ;4例PDA早产儿经治疗 ,动脉导管关闭 2例 (1例吲哚美辛 ;1例动脉导管再开放 )。最终遗留PDA 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出生体质量越低 ,PDA发生机率越高 (χ2 =2 .890 7 P =0 .0 891) ;生后窒息及严重疾病增加PDA发生的危险性 (χ2 =4.3 72 9 P =0 .0 3 65 ;χ2 =11.65 90 P =0 .0 0 0 6)。PDA存在使早产儿左心房 /主动脉根内径比值增高 (1.0 8± 0 .18vs 1.0 0± 0 .0 7 P =0 .0 48) ,心功能良好。结论 平均胎龄 3 3周、平均日龄 3d、一般状况较好的早产儿超声心动图诊断PDA机率 2 5 .6% ,85 %早产儿PDA可自行关闭。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严重疾病及症状性PDA发生或持续均是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PDA)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9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分为无PDA组,PDA自然关闭组、药物关闭组、手术关闭组,分析其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PDA自然关闭率58.7%。自然关闭组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均大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药物及手术关闭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比例高于自然关闭组(P0.05)。不同时间段自然关闭组的动脉导管直径均明显小于药物和手术关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胎龄、PS应用及48 h动脉导管直径与PDA转归显著相关。自然关闭组PDA分流类型均以关闭型为主,而药物及手术关闭组在48 h以肺高压型及进展型为主,在4 d、7 d时均以进展型为主。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DA自然关闭率较高,出生胎龄越小以及应用PS的患儿自然关闭率越低;动脉导管直径越大且分流类型为进展型或脉冲型的PDA不易自然关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吸取教训,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行消化道手术治疗的214例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患儿胎龄范围为26+3~39+2周;出生体重范围为0.93~4.80 kg。其中,12例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行非计划二次手术(男6例,女6例),出生体重为(2.19±0.26)kg,手术时体重为(2.14±0.31)kg,胎龄为(35.43±1.94)周,手术时年龄为(3.87±3.66)d。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5.61%(12/214),发生原因包括吻合口漏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闭锁术后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肠穿孔2例、肠坏死1例、造瘘口切口裂开1例。结果12例行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患儿中7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后失随访。1例胎粪性肠梗阻患儿因合并胆道闭锁于2个月龄行葛西手术;余6例随访3~12个月生长发育基本正常。结论合理的术式选择、术中精细操作可以降低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加强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围手术期监管,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出生48h后进行超声检查诊断PDA的患儿为病例组,按2.5∶1的比例从动脉导管关闭的早产儿中随机抽取对照组。将两组早产儿的产科合并症、宫内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生后干预及相关检验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组96例,对照组25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用药情况、早产儿相关疾病及生后干预与PDA相关。趋势卡方检验等级效应分析显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PDA发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感染和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是PDA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为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2.183、2.935和0.806),P均<0.05。结论本研究中,早产儿PDA与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合并感染及暂时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行床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结扎术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地点分为NICU组(8例)和OR(operating room,普通手术室)组(6例),对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术后相关并发症、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围产期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生,但NICU组术后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O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ICU床旁PDA结扎术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DA手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具备一定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22例,出生体质量(1426.59±355.74)g,胎龄(29.95±2.53)周。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布洛芬10 mg/kg,共3次,间隔24 h。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治疗结束后复查肾功能、血常规、超声心动图、头颅B超。结果经治疗14例(63.63%)PDA关闭,疗效与出生体质量有关,出生体质量≥1500 g疗效好于出生体质量<1500 g(P<0.05)。3例(13.64%)在PDA关闭后发生再开放。13例(59.10%)患儿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少尿[尿量<1 mL/(kg.h)],均发生于第1次给药后;治疗前肌酐和尿素水平与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45.56%)发生喂养不耐受,经减少喂养量或暂停喂养后均好转。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有一定疗效,且安全,使用方便,但尚需进行早产儿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临床对照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早产儿住院期间年龄别体重z评分,评估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住院2周以上、出生胎龄在28~33周之间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计算其住院期间年龄别体重z评分的动态变化,z评分=(实测体重-该性别该胎龄体重平均值)/该性别该胎龄体重的标准差.结果 共有438例早产儿入选,男293例,女145例;出生胎龄(31.3±1.4)周,出生体重(1638±345)g,出生时z评分(-0.60±0.68),住院时间(30.3±13.9)d,出院时矫正胎龄(35.6±1.8)周,体重(2058±300)g,出院时z评分(-1.44±0.95).不同胎龄组、适于胎龄儿及小于胎龄儿组住院期间z评分随日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出生时体重(r=0.56,P<0.01)、出生时z评分(r=0.55,P<0.01)和出院时z评分呈正相关,而开始肠内营养日龄(r=-0.33,P<0.01)、肠内营养热卡达100 kcal·kg-1·d-1的时间(r=-0.32,P<0.01)、总热卡达120 kcal·kg-1·d-1的时间(r=-0.30,P<0.01)与出院时z评分呈负相关,败血症与出院时z评分显著相关(x2=7.42,P<0.01).结论 年龄别体重z评分法是早产儿生长状态评估的一个较好指标.早产儿住院期间z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适宜的宫内发育及生后积极的胃肠内外营养支持均可提高早产儿z评分,并改善其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4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超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生后72 h内是否存在低血压,将入选患儿分为低血压组(41例)和正常血压组(82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出生后72 h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早期并发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生后72 h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相关指标预测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价值。结果 低血压组7 d内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Ⅲ度脑室内出血和严重肺出血的患儿比例及7 d内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较低、PDA直径较大及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是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出生体重、PDA直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 3个指标联合预测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 (95%C...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物实验表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舒张动脉导管的作用。研究假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可能与需手术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比例较高有关。方法:分析62个德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收治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 000 g或胎龄<29周)。患儿按氨基糖苷类作为一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组。结果:NICU...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PDA如持续存在,不仅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还是早产儿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关于早产儿PDA的管理一直是新生儿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2例早产儿(出生体重<2000 g或胎龄<37周)的临床资料。于生后第4~6周或纠正胎龄32周进行ROP筛查,并定期随访。结果182例早产儿中筛查出不同程度ROP患儿32例,占17.6%,其中单眼10例,双眼22例。ROP患儿平均出生胎龄为(29.3±1.5)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280±240)g,其中ROP 1期11例,2期5例,3期16例,附加病变5例,住院期间18例患儿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2例行Lucentis球内注射。ROP组患儿与非ROP组在出生体重、胎龄、吸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感染、窒息、输血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吸氧、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对ROP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吸氧、呼吸暂停、感染等因素与ROP的发生有关,出生体重及胎龄越低,ROP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高危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并存活至出院的高危早产儿(出生体重<1500 g或出生胎龄<33周)及其母亲的住院资料。根据"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定义为宫内生长受限(IUGR)早产儿,出院体重位于校正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定义为EUGR早产儿。并根据此表计算出生体重的Z值(Z1)、出院体重的Z值(Z2),比较Z值的变化。比较EUGR组及非EUGR组围产期及出生后危险因素的差异,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UGR的高危因素。结果共194例早产儿纳入本研究,IUGR发生率为29.9%(58/194),EUGR发生率为51.5%(100/194)。出院时Z2(-1.27±0.83)较出生时Z1(-0.83±0.78)显著下降(P<0.001)。IUGR早产儿发生EUGR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早产儿(93.1%比33.8%,P<0.001),但Z值下降幅度却小于非IUGR早产儿[(-0.31±0.58)比(-0.50±0.53),P=0.039]。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早产儿发生EUGR的高危因素为出生体重<1500 g、IUGR、住院天数超过6周及CRP升高。结论 EUGR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小胎龄早产儿的重要并发症,针对相关的围产因素进行积极的营养管理,有可能减少其发生率,改善早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早产儿校正月龄24月龄内体格的生长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20年4月南方医科大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出院后门诊或高危儿门诊随访的超早产儿3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出生胎龄(23~24+6周、25~26+6周、27~27+6周)以及出生体重(<750 g、750~999 g、≥1 000 g)进行分组, 观察超早产儿校正月龄24月龄内体重、身长及头围变化, 并分别按照实际月龄及校正月龄对体重、身长及头围进行拟合曲线分析, 绘制生长曲线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6年版)足月儿生长曲线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共纳入311例超早产儿, 其中男184例、女127例, 出生胎龄23~27+6周, 出生体重480~1 430 g。按不同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分组, 各组随访至校正月龄24月龄, 实际月龄与校正月龄曲线均未达到重叠。生长曲线看无论实际还是校正月龄, 各体格指标出生胎龄27~27+6周组曲线均高于25~26+6周组, 23~24+6周组曲线均最低;出生体重≥1 000 g组曲线均高于750~999 g组, <750 g组曲线最低;出生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时间及围产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9例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NEC的发病时间,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NEC的围产高危因素。以确诊NEC的49例患儿为NEC组,121例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49例NEC患儿发病日龄中位数为17.5 d(范围3~106 d)。性别、小于胎龄儿、出生方式、产前应用激素等对NEC发病无影响,而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可增加NEC发病风险,其中小胎龄是NEC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NEC发病主要与胎龄小有关;发病日龄中位数为17.5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未成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超未成熟儿(胎龄28周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未成熟儿出生28天时有无吸氧及BPD临床分度,分为非BPD组,轻度、中度以及重度BPD组,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入选205例超未成熟儿,平均胎龄(26.2±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0.87±0.19)kg;放弃治疗46例、死亡15例,最终出院144例(70.3%)。不同程度BPD组之间动脉导管未闭(PDA)比例、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中、重度BPD组的PDA发生率较高,重度BPD组的感染率较高。不同程度BPD组之间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率、肺部后遗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PD病情加重,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逐渐增加;中重度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且肺部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BPD仍是影响超未成熟儿预后的重要合并症,早期预防及系统治疗可减轻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告151例有呼吸衰竭早产儿行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结扎术。男89例,女62例。平均胎龄29周(23~34周)。出生体重平均1253g(540~3515g)。PDA的诊断依据有典型的杂音、脉压增宽、心脏增大以及胸片显示肺血流增多。PDA的手术指征有呼吸机依赖、肺水肿、左心衰竭、代谢性酸中毒、消炎痛治疗无效以及需要加强营养、液疗,而患儿又需限制液体入量有矛盾等。开始时在手术室全麻下进行手术,自1976年始在NICU开放式  相似文献   

20.
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问的生长速度及营养支持情况,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不同地区10所三甲医院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38例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9±1.9)周,出生体重(1313±129)g.生后第1周~第6周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7.2、14.2、13.6、13.7、14.2、14.8 g/(kg·d).肠内、外营养开始平均时间分别为(3.4±2,3)d和(3.1±1.7)d,总热卡达120 kcal/(kg·d)平均时间为(21.3±11.6)d,喂养奶量达150 ml/(kg·d)平均时间为(23.4±10.8)d.恢复出生体重后平均生长速率为(13.8±3.5)g/(kg·d),平均住院时间(39.8±13.9)d.出生时小于胎龄者较适于胎龄者恢复出生体重后的平均生长速率快[14.4 vs 13.2 g/(kg·d),t=2.703,P<0.05].结论 平均生长速率较快组[≥15 g/(kg·d)]与较慢组[<15g/(kg·d)]相比,出生胎龄差异无显著性,但出生体重低、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早.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官内的生长速率.更积极的肠内肠外营养,可能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的早期牛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