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毒性杂质由于对DNA的破坏作用而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危害极大.因其结构众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有摄入该类杂质的风险.部分国家对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控制已成为药品上市时必须考察的指标.本文概述了基因毒性杂质的基本概念、相关法规标准、部分杂质检测方法限度等内容,以期为控制药品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提供参考和依据,保证患者用药安... 相似文献
3.
4.
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确定是药物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有潜在基因毒性的杂质根据其结构特征和毒理学数据可分为5类:已知有致突变性及致癌性的杂质、有致突变性但致癌性未知的杂质、含有与药物活性成分结构无关的警示结构但无致突变性数据的杂质、含与药物活性成分相关警示结构的杂质以及致癌风险高的特殊杂质.本文以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分类对基因... 相似文献
5.
原料药中的基因毒性杂质为患者带来潜在致癌风险,首先对基因毒性杂质的来源及警示结构特征进行了阐述;其次总结了基因毒性杂质分类控制原则及可接受限度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原料药生产特点,提出从生产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完善等两个方面降低基因毒性杂质至可接受标准内的解决方案.在原料药基因毒性杂质清除及控制的理论基础上,列举了盐酸西替利... 相似文献
6.
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缬沙坦事件”之后,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药物中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和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监管指南的完善历程。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作为一类高反应活性的基因毒性杂质,主要来源于药物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以及药物在储存或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氧化或还原等反应。所有的动物实验表明,N-亚硝胺类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理论上,所有药物都存在N-亚硝胺类杂质或被N-亚硝胺类杂质污染的风险,由于该类化合物在药物中常以痕量形式存在,在分析检测过程中药物基质干扰大,因此建立便捷、高效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通过对利伐沙班原料中有机杂质进行遗传毒性预测,并以杂质遗传毒性进行分类,为实际生产中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利伐沙班的合成工艺,结合实际生产中有可能采用的生产工艺,推测有机杂质,按照国际认可的指导原则,采用基于专家规则和基于统计学规则的2个互补的(定量)构效关系评估[(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预测软件,对18个有机杂质进行遗传毒性预测分析,并依据预测结果按照其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进行分类。结果 在18个有机杂质中,需要按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的杂质有5个,可以按非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的杂质有13个。结论 采用(Q)SAR评估有关物质的遗传毒性,可实现快速确定杂质毒性特征的目的。预测结果提示利伐沙班应针对具有遗传毒性警示结构的5个杂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是公认强致癌物之一,特别是缬沙坦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国内外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本文对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化学结构、毒理作用和国内外的标准规定控制情况,同时按方法分类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药物中该类杂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 相似文献
11.
伴随大量创新及仿制药面世而来的是对遗传毒性杂质加强监管的迫切需求。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指南性文件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杂质监管的空白,但难点尚存。传统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新方法与传统方法间缺乏一致性比较,药物特定合成路线实际产生的大量含警示结构杂质缺乏毒理学评价数据支持,毒性预测软件的预测效力不足等。本文就国内外杂质遗传毒性杂质监管科学现状、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策略、杂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充分结合计算机毒理学、毒性评价方法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限度制定三个维度开展杂质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试验在体外条件下研究氯唑沙宗杂质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rek和Sarah方法,从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角度对氯唑沙宗杂质进行分类和评价。对于软件预测结果为阳性的杂质,进一步采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验证上述结果。结果:氯唑沙宗杂质6(CAS:889884-60-0)、杂质7(CAS:28443-50-7)的Derek和Sarah软件预测结果为阳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杂质6、杂质7在15~1250μg/皿剂量范围内,在代谢活化系统S9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五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2倍以上,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氯唑沙宗杂质6、杂质7体外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可以按照非遗传毒性杂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2,47(6):585-589
摘要: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硫酸阿米卡星及其制剂中基因毒性杂质肼的含量。方法 以5%苯甲醛甲醇溶
液为衍生化试剂,采用Agilent Zo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1 mm×150 mm,5 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溶液,流动相B
为乙腈,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DAD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300 nm,柱温25℃,进样量20 μL。结果 肼在
0.5022~12.5543 μg/mL浓度范围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4),硫酸阿米卡星、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
液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8%、94.1%和94.3%。国内企业硫酸阿米卡星、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中的肼分
别为未检出~1.8 μg/g、未检出~0.2 μg/g、未检出~3.1 μg/g;日本Nichiiko公司的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和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均未
检出肼。结论 相似文献
15.
破坏性试验是杂质检测方法建立时验证专属性、检测灵敏度的重要试验内容之一,能提供药品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的信息.由于破坏性试验的实验过程复杂,在技术审评过程中经常发现该项实验的实验条件设计不合理、实验参数确定依据不充分、实验结果评价分析不全面等问题.现对如何有效、全面测定破坏性试验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合理开展破坏性试验研究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对苹果酸舒尼替尼的3个已知杂质进行(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机模型[(Q)SAR]评价,并对杂质E进行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研究。方法 根据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M7指导原则的要求,采用基于专家知识规则的Derek和基于统计学的Sarah两类(Q)SAR评价系统,对苹果酸舒尼替尼的3个杂质——杂质v-7、杂质v-1及杂质E进行评价和分类。对于确定为遗传毒性阳性的杂质E,采用Ames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苹果酸舒尼替尼的杂质v-7、杂质v-1预测结果为阴性,杂质E预测结果为阳性,且分类为3类。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Ames试验中杂质E8~5000μg·皿-1质量浓度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超过溶剂对照组的2倍,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苹果酸舒尼替尼的3个杂质——杂质v-7、杂质v-1及杂质E均可以按照非遗传毒性杂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测定吲哚布芬中的基因毒性杂质:邻苯二甲醛。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100 mm×4.6 mm, 3.5μm)色谱柱,水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为0.55 mL·min-1,进样体积为10μL,柱温35℃;采用电子喷雾源ESI,正离子模式采集分析,多反应监测(MRM),离子源温度为550℃。结果 邻苯二甲醛的检测下限为0.102μg·L-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n=9),加样回收率良好;邻苯二甲醛在0.41~4.07μ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对照品溶液和样品加标溶液在8 h内稳定性良好。5批吲哚布芬中均未检测到杂质邻苯二甲醛。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且专属性好,适用于吲哚布芬中具有基因毒性警示结构的杂质邻苯二甲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在整个化学药品市场中仿制药占比约三分之二,其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杂质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仿制药在杂质控制方面不仅要关注其参比药物中存在的杂质,更应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确定可能存在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杂质。近年来,行业内对于仿制药中遗传毒性杂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本文在宏观上对遗传毒性杂质的来源、检测方法等进行总结,以期对行业内的仿制药研发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综述药品遗传毒性杂质控制相关指南和法规,为制药企业执行国际标准和准则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方法 通过查找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U.S.FDA)、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等网站,比较各指南法规关于遗传毒性控制限度和控制措施的异同点,为遗传毒性杂质的控制提供一个可行性步骤。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EMA、U.S.FDA和即将出版的ICH M7指南在关键原则的应用方面如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TTC)、风险评估步骤、杂质5分类法等基本相同,但现行EMA和U.S.FDA法规存在分歧,不利于其有效执行,而ICH M7将为遗传毒性杂质的控制提供一个可行框架。结论 目前还缺乏完善有效的遗传毒性控制指南,ICH M7将解决U.S.FDA 和EMA 指南间分歧,更好地指导制药企业遗传毒性杂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