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尹铭  王蕾  周波 《环球中医药》2022,(8):1397-1399
易水学派医家对柴胡的药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柴胡的应用范围。通过研究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东垣对柴胡药理、药性与应用的论述,进而突出其对本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结果如下:张元素发扬引经报使理论,指出柴胡归手足少阳、手足厥阴四经,可引药入少阳、厥阴,强调柴胡善除少阳头痛;并完善药类法象学说,将柴胡列入“风升生”药物,认为其法象自然界风气,具有升散生发之性,可治疗脾胃疾病,启后世临证应用。其弟子李东垣倡其说,发扬“风药”,明确提出:柴胡升举少阳之气,引脾胃清气上升,配伍益气药则能补脾胃不足、升下陷之气;依据内经“火郁发之”之理,结合张元素指出的柴胡善去脏腑之火的理论,对柴胡升散之性拓展运用,以柴胡发散中焦郁火;且“风药胜湿”,主张在调理脾胃的同时运用风药,胜湿止泻,兼以升清,柴胡疏泄之功又可助脾运化水湿。易水学派临证使用柴胡频率高而剂量较小,以少量取效,但结合时令用药,春季使用柴胡可稍加用量。诸多临证经验皆有鉴于后世。  相似文献   

2.
李杲是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秉《内经》《难经》为论,承易水学派张元素之学,以临证为要,创立“脾胃学说”,以“风药”升补阳气,创治疗内伤杂证诸名方,对当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风药”理论的渊源、含义及功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析,研究发现:第一,“风药”理论,源于经典,发于师门,出于临证,实为有据有法,有方有药,并经实践反复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理论。第二,李杲所言“风药”非治风之药,而是“味之薄者”,有“助春夏之升浮”之功用的药物。第三,据《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分析可见,李杲善用“风药”以升发阳气、发散火郁,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方思想;同时,其以“风药”行经通络,完善了易水学派之药物归经体系;再次,其善以“风药”胜湿,并治疗头目疼痛等证,对后世医家的临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回到易水学派”为反思,以考据探析为主要方法,通过研究,明晰“风药”理论的渊源、名义及功用,以期对理解李杲组方原理,指导临床应用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其学说的相关例述,以及东垣在枳术丸等方剂上的发挥,承其师,补其全,以此研究从发现医家“不全”到后世医家“补全”的中医传承模式,以期对中医学派传承研究与学习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景之药的融汇运用。经梳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杲引用仲景之语共计5处,论述仲景之方共计12首、26处;通过对此研究,发现李杲运用升补思想与脏腑议病思想对仲景之方的临床应用与解读进行了全新的发挥;另外,还发现李杲深谙仲景之意,提炼其药对配伍的主旨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易水学派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厘清了仲景之学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期疫疾广泛传播,易水三家对疫病论治做出了或隐或现的贡献。前人对易水学派的研究多从脏腑辨证入手,但对疫病论治的整理探析较为少见。通过收集张元素、李杲和王好古三位易水医家所处年代的气候特点、社会思想乃至学术观点等相关信息,剖析探查易水学派论治疫病经验。易水先师张元素以“古方今病不相能”立论,高屋建瓴构造论治金元疫疾的初步认知;张氏高足李杲身逢“大头天行”和“壬辰之变”,详细鉴别外感与内伤的不同,搭建“阴火”模型及气火失调理论;易水传人王好古总结易水治疫经验,提出内伤三阴理论,丰富三焦寒热证用药,成为抵抗疫病的中坚力量。梳理易水学派治疫经验,整理金元时期易水论疫思路,或对临床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张氏提出十二经引经药,原见《珍珠囊》一书.明代李时珍备加推崇,把它收载于《本草纲目·序例》中.脾胃学家李杲,在遣药治方学上,也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尤在泾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的重大难题,从中医古籍挖掘对老年痴呆的认识与治法是当前中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金元时期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所论治疗“健忘”的诸方为入手点,通过扎实有据的文献考据研究,对李杲“升补”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其源于《黄帝内经》,承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并形成了以“升补”思想指导处方用药的鲜明特点。对于健忘,李杲以脾胃不足、清阳不升为论,以升阳风药与补益脾胃之药合用,临床常以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与人参、甘草、黄芪等药进行治疗,而现代研究所证明的AD起于“肠道菌群失调”之说,为李杲之“升补“思想治疗AD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汉唐时期虽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但实为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内经》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唐代已有药物对脏腑经脉概括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已渐成体系。北宋后期医家结合五味理论等对药性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金元易水学派用药重视分析脏腑病因病机,将中药归经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归纳,使之由用药经验上升为单独的药性理论。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出现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辨证理论的盛行,及药性理论的发展程度等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是中医重要学派之一,学术影响深远,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立足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湿土”类方剂的服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湿土”类方剂的主治、剂型、送服溶液、服药时机、服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梳理其服药护理特点,为脾失健运所致的水饮停聚诸证提供中医用药护理的理论依据,以期丰富与完善中医方剂服药护理之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医文献杂志》2013,(5):47-47
药类法象是中医学用以探索药物作用和疗效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其特点是利用药物的自然属性来分析药物的性能及疗效,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所决定,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药。该理论初成于宋代,《宋徽宗圣济经》可谓较早记载药类法象理论的著作,但带有较浓的哲学色彩。王好古是易水学派嫡系承继者,尽传张元素、李东垣之学,其所著《汤液本草》可谓是对易水学派药类法象理论的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3.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括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但有关此说之起源与内涵仍存有一定争议。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本研究运用考据学方法,以有据可循的一手文献,肯定了金元时期医家的医学成就,厘清了“金元四大家”之说的源流,并对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学术地位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并为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关“易水学派”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对其开山祖师张元素学术思想的挖掘与研究尤为迫切。本研究立足张元素代表著作《医学启源》,运用考据学的研究方法,对张元素的学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阐述。在张元素以“脏腑辨证”与“药类法象”为学术特色的现有认识基础上,提炼出以脏腑为中心,以时空次序变化为着眼点的时空脏腑观,并从其观点的理论源流、内涵与运用进行了阐述。本研究以“回到易水学派”为宗旨,为深入理解张元素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依据,对于全面认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1]  相似文献   

16.
通过潜心研究钱塘医派代表人物如张卿子、张志聪、高士宗等医家妇科相关论文,从“经典医籍是根本”、“脉证合参辨病机”、“胎产疾患宗温补”三个方面分析钱塘医家妇科学术特色,并以两则医案为例,洞察钱塘医派妇科临证水平.认为“钱塘医派”诸医家们重理论,精临床,并善讲学,这种独特的集思广益式的医学模式,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总结钱塘医派医家的妇科理论与病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钱塘医学思想的认识,弘扬和发展地方医学学术水平,并能以此管窥明清妇科医学发展的盛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晰不同时期医家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差异比较法,对脏腑辨证理论在历史源流与内涵传承及创新两方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自《黄帝内经》始,脏腑辨证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发挥,尤其是张元素《医学启源》对脏腑辨证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后,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结论: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后世易水学派、温补学派及扶阳学派各医家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为易水学派四位代表医家,他们对羌活、独活的认识与运用具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羌活、独活性味相似,皆具升散之性。二者均可祛风,以其行经不同,故分散太阳、少阴经邪,亦可共散太阳经邪及助散肝风。二者均可胜湿止痛,以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羌活可升散头面风寒湿邪,偏于行外而发散力强;独活能祛两足风湿痹痛,偏于走里而行经力胜。二者均能升散,但独活升发之性较弱,故欲行升散之职以及治疗头痛,需得羌活相助。分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独活可散足少阴经之邪;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疗眩晕头痛。羌活可散太阳经邪及散肝风;祛风胜湿,利关节止痛疗疮;治疗头面五官疾患。通过对易水四家独活、羌活运用特点进行探析,有助于了解易水学派风药的运用特点,以期提高现代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王好古作为易水学派中坚人物,其学术思想特色集中体现在伤寒阴证论和易水特色药性理论,代表作为《阴证略例》和《汤液本草》.两书奠定了阴证学说的基础,继承并发展的药物归经学说、引经报使说、药物升降浮沉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