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大鼠灌胃联苯双酯后,用TLC法分离尿中代谢产物。发现尿中的主要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将此结合物水解后,用TLC法分离到一种极性较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为弱的代谢物,经光谱分析测定其结构为4-羟基-4′-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二甲氧羰基联苯(简称4-去甲联苯双酯)。此外还证实,大鼠灌胃后在肝、肾组织中均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为主,仪有少量非结合形代谢物和原形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艾司奥美拉唑钠中潜在基因毒性杂质E、杂质I、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方法:杂质E色谱条件:YMC-Triar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A为0.05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02 nm,柱温为30℃;杂质I色谱条件:Agilent Microspher C18色谱柱(100 mm×4.6 mm, 3μm),流动相A为水-磷酸盐缓冲液(pH 7.6)-乙腈(80∶10∶10),流动相B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pH 7.6)-水(80∶1∶19),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02 nm,柱温为30℃;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色谱条件:GL 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A为0.01 mol·L-1磷酸氢二钠溶液(pH...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18):2538-254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蒙药复方肉豆蔻五味中2种木脂素类成分[去氢二异丁香油酚和2,3-二氢-7-甲氧基-2-(3,4-亚甲二氧基苯基)-3-甲基-5-(E)-丙烯基-苯并二氢呋喃(简称为:木脂素类成分2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Elite C18,流动相为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5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去氢二异丁香油酚、木脂素类成分2号进样量分别在0.202~2.02、0.204~2.04μg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4%、99.43%,RSD分别为0.60%、1.09%(n=6)。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蒙药复方肉豆蔻五味中去氢二异丁香油酚和木脂素类成分2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酮醋酸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方法通过酰基化、Fries重排、氯甲基化、氰化、缩合、关环氧化及水解等七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6-甲基-3′,4′-亚甲二氧基-8-黄酮醋酸.结果所得的6-甲基-3′,4′-亚甲二氧基-8-黄酮醋酸及其前体化合物6-甲基-8-氰甲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均有抗炎活性.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联苯双酯(BDD)是人工合成的五味子丙素类似物,其化学结构为4,4′-二甲氧基-5,6,5′,6′-二次甲二氧基-2.2′-二甲氧羰基联苯,已用于迁、慢性肝炎的治疗。临床证明,该药降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很强。为阐明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并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我所曾用放射性同位素结合薄层层析对联苯双酯的代谢途径进行过研究,并分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艾司奥美拉唑钠中潜在基因毒性杂质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方法: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EC-C18柱(50 mm×4.6 mm,2.7μm),柱温:30℃,流动相为水-乙腈(60∶40)(含0.2%甲酸),流速:0.5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正离子扫描,定量离子对为质荷比(m/z) 186→150.2,定性离子对为质荷比(m/z) 186→120.1。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在0.825 8~165.166 7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0.2%(RSD=1.6%,n=9),检测限为0.330 3 ng·ml-1,方法检测限为0.033μg·g-1。结论:该分析方法简便高效,能有效准确的测定艾司奥美拉唑钠中的潜在基因毒性杂质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细叶鸢尾中一种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活性的二氢黄酮:5,2',3'-三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方法采用Agilent 1260HC-C18(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 ·min-1,检测波长为295 nm,柱温为25℃。结果该二氢黄酮在37.6~188 mg·L -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回收率为101.26%(RSD=1.17%)。测得该活性化合物在细叶鸢尾中的含量非常高,6批药材中的含量为57.70~59.35 mg·g-1。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适用于细叶鸢尾中5,2',3'-三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黄花远志根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黄花远志(Polygala arilata Buch-Ham.)根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UV,IR,MS,1HNMR,DIFNOE和13CNMR)解析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1-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I)、1,7-二羟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II)、1,6,7-三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II)、对羟基苯甲酸(IV)、远志醇(V)、豆甾醇(VI)、豆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VII)。其中,I和II为新化合物,VI和V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I~II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PDSP)中基因杂质氯丙醇检测方法。方法: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采用Agilent VF-WAX毛细管色谱柱,柱温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80℃,保持8 min,再以35℃·min-1的速率升至220℃,保持5 min),流速2 mL·min-1,进样口温度200℃,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检测器为电子轰击源(EI)质谱检测器,离子源温度为230℃,检测模式为选择性离子监测(SIM),1-氯-2-丙醇定性离子的m/z为45、43、79、81,定量离子的m/z为79,2-氯-1-丙醇定性离子的m/z为58、62、63、64、65,定量离子的m/z为62。结果:1-氯-2-丙醇质量浓度在20.04~1 002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7);回收率为93.7%~117.1%;9批样品检测出氯丙醇含量范围为0.000 006%~0.000 08%。结论: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HPDSP中基因杂质氯丙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定性分析方法。方法 AgilentSB-C18柱(100mm×4.6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nm。ESI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对比自制对照品进行鉴别。结果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2’,4,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查耳酮D、甘草查耳酮甲、4’-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6,7]黄酮、甘草黄酮C、光甘草酮、甘草黄酮B和kanzonolE。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UPLC-TOF-MS方法对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鉴定,对胀果甘草药渣综合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2,3,5-三甲基吡啶经N-氧化、硝化、甲氧基取代、乙酰化、水解、卤代及成盐等反应制得奥美拉唑中间体2-氯甲基-4-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盐酸盐,总收率63.6%.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1-(邻-碘苄基)-6,7-甲二氧基-2-甲基-3,4-二氢异喹啉碘盐(O-BIMMDI)与1-(邻-溴苄基)-6,7-甲二氧基-2-甲基-3,4-二氢异喹啉碘盐(O-BBMMDI),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乌头碱、氯化钡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并比较O-BIMMDI与O-BBMMDI的保护作用。结果:O-BIMMDI和O-BBMMDI可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延长心律失常诱发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对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所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并可减轻结扎造成的心肌缺血。O-BBMMDI抗心律失常作用优于O-BBMMDI。结论:O-BBMMDI和O-BBMMDI均可对抗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而O-BBMMDI抗心律失常作用优于O-BBMMDI.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了用GC/MS法检测吸毒嫌疑人头发中摇头丸主要成分3,4-亚甲基二氧甲基安非他明。方法:取头发约100 mg洗净、剪碎,以乙基吗啡为内标,0.1 mol·L-1盐酸水解,氯仿-异丙醇(3:2)混合溶剂提取。提取物经MSTFA衍生化后采用GC/MS分析。采用HP-1色谱柱(12 m×0.25 mm,0.33μm),柱温为100℃,保持2 min后以40℃·min-1升至260℃,继续以10℃·min-1升至280℃,保持2 min,载气为氦气(99.999%)。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80℃,能量为70 eV。结果:3,4-亚甲基二氧甲基安非他明在1-75 ng·m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8,回收率79.7%,日内误差RSD为6.5%,最低检测限为1 ng。结论:本法快速、可行,为获得关于长期药物滥用史的资料提供了一种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4.
罗愈  海俐  吴勇 《中南药学》2006,4(2):91-93
目的合成N-(双膦羧次甲基)-6(5-氟-2,4-二氧代3,4-二氢-2H-嘧啶-1-基)-6-氧代-己酰胺,并进行初步体外骨靶向性实验。方法以5-氟尿嘧啶为原料,经硅烷化、缩合、氢解3步合成6-(5-氟-2,4-二氧代-3,4-二氢-2H-嘧啶-1-基)-6-氧代-己酸(2),用二氯亚砜氯化后再与含氨基的偕二膦酸酯偶联,最后再用溴代三甲基硅烷特异性解离掉膦酸酯得到目标化合物L,并采用羟磷灰石晶体吸附实验考察目标物的骨靶向性。结果合成了目标物L,并利用^-1H—NMR、IR和MS进行了结构确证。结论体外骨靶向性实验结果显示目标物L有较好的骨靶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S,3R)- 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合成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以3-戊酮为起始原料,经Mannich反应、手性拆分、Grignard反应等步骤合成(2S,3R)-1-二甲氨基-3-(3-甲氧基苯基)-2-甲基戊-3-醇,并对化学拆分进行工艺优化.结果 合成(2S,3R)-1...  相似文献   

16.
对氯苯丙酮经烯胺化得4-[(Z)-1-(4-氯苯基)丙烯基]吗啉,再与草酰氯单乙酯缩合得利莫那班合成中间体4-(4-氯苯基)-3-甲基-2-4-二氧代丁酸乙酯,纯度91%,粗收率66%。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8,(6):746-749
目的:改进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合成工艺。方法:以2-甲基-4(3H)-喹唑啉酮为起始原料,通过氯代、亲核取代、二芳胺烷基化和硝基还原环合等反应对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并考察其收率。结果:7-甲氧基-4-(2-甲基-4-喹唑啉基)-3,4-二氢喹噁啉-2(1H)-酮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确证,总收率为43.5%,较改进前的20.2%提高了23.3%。结论:改进后的工艺更简单,条件更温和,适合实验室研究的批量制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 PPARγ激动剂活性的4-[(5-甲基-2-芳基噁唑-4-基)甲氧基]-芳亚甲(苄)基取代的杂环类化合物。方法 以丁二酮单肟为原料,经与(取代)苯甲醛环合、氯化得到氯甲基噁唑衍生物,再与对羟基苯甲醛或香兰醛缩合,最后与各种杂环进行Knoevenagel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 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并利用元素分析、IR和1H-NMR确证了结构。结论 化合物13和16初步活性试验显示与PPARγ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但是其抑制率均略小于50%,表明其IC50值可能略大于10 umol·L-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和评价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异黄酮(简称Gen-10)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硅胶柱(250mm&#215;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025mol&#183;L^-1磷酸氢二钠水溶液(55:45),流速为1.0mL&#183;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25℃,进样20μL。结果:Gen-10在0.1-35μg&#183;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96.7C+3.77,r=0.9999;日内精密度RSD为0.051%(n=5),日间精密度RSD为0.059%(n=5);对照品溶液在12h内稳定,检测限为0.02ng;加样回收率为98.9%,RSD=1.3%(n=6)。结论:此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准确,可作为Gen-10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根茎醋酸乙酯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甲丁香色原酮(1)、7-O-β-D-葡萄糖基-去甲丁香色原酮(2)、鸡纳酸(3)、2-羟基-3-甲基葸醌(4)和3,8-二羟基-1-甲氧基-2-甲氧基亚甲基-9,10-葸醌(5).结论 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