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典型中医四诊信息。方法通过临床调查采集4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提取主要的四诊信息。结果最终筛选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11个症状信息、8个舌象信息和1个脉象信息。第一类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证四诊信息: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呆食少、舌苔厚、舌苔腻、舌边齿痕、舌质胖、裂纹舌、脉滑。第二类肝胃郁热兼脾胃湿热证四诊信息:嘈杂、饥不欲食、胸骨后烧灼感、情绪抑郁、神疲乏力、渴不欲饮、口粘腻、舌质红、舌质瘦、舌苔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中医四诊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病中医证候特点,并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及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的相关文献,将原始数据整理后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3篇,涉及3 509例患者,包括17种证候、58种症状。提取频数较高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基本证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并总结出各证型核心症状。结论:结合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家意见,初步探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症状和不同证候的辨证要点,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也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 12.0软件对该病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122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肝郁、湿热、阴虚与血瘀等;症状频次较高的有胃脘隐痛、大便稀或溏、胃脘胀满、胃脘灼痛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胃脘刺痛、泛酸、恶心呕吐、神疲乏力等次之。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和证素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为气阴两亏证51例(40.16%),脾肾阳虚证28例(22.05%),气虚血瘀证21例(16.54%);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气虚者82例(64.57%),阴虚者61例(48.03%),阳虚者28例(22.05%),血瘀者21例(16.54%),气郁者12例(9.45%),湿热者6例(4.72%)。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肾虚以气虚、阴虚、阳虚,甚或阴阳两虚为主,脾肾双补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张声生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资料105例,共457诊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证候、中药方剂,分析症状、证候、中药频次;并初步探讨治疗对主要症状缓解的有效率,挖掘有效率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复杂网络,探讨药物之间、症状直接的关联分析,以及症状和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有胃脘痛、烧心、早饱、口干、畏寒、上腹胀、脉弦、反酸、纳差、心烦;证候频次排序依次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反酸症状与香附呈负相关,提示香附可能增加反酸症状,烧心与黄连呈正相关,提示黄连能有效减轻烧心症状;常用核心方:茯苓、炒白术、白芍、炙甘草、延胡索、三七、煅瓦楞子、厚朴八味药物组成。相关性分析:从中药关联性分析提示,张声生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药对有:(1)炒白术、党参、娑罗子;(2)炒薏米、白扁豆、焦神曲;(3)旋覆花、莱菔子、厚朴;(4)茯苓、炒白术、党参、炙甘草。复杂网络分析症状与中药关联提示:嗳气伴有腹胀时,多用延胡索、佛手;腹胀伴有便秘时,多用莱菔子、枳实;畏寒时多用木香、炒白术;口苦时,多用煅瓦楞子、炒白术;心烦易怒时多用白芍。结论运用病案一体化数据挖掘系统,深度挖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和证候规律,以及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无萎缩向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307例。以面对面访谈为调查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四诊及主要项目检查,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临床证候,对得出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中度萎缩→重度萎缩,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逐渐增多(P<0.01);从无肠化→轻度肠化→中度肠化→重度肠化,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逐渐增多(P<0.01);异型增生患者以胃络瘀阻证和寒热错杂证居多(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无萎缩向萎缩及肠化、异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缓冲盐对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其游离药物能力的影响,并对阿魏酸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缓冲盐(Na2HPO3-NaH2PO3)平衡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该法在0.56~2.8 μ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小于1.1%。缓冲盐平衡后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脂质体的吸附作用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对阿魏酸的吸附能力。其中HPD450对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在97.2%~100.8%,平均回收率为98.1%。结论:缓冲盐可提高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游离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还广为应用。随着康复医学理论的深入,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实践思考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针刺如何有效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中医针刺治疗理念认识及临床康复疗效的提高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汤诺  何燕  沈琳  林钟香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800-1802
目的:通过研究舒心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相关致炎因子的影响和量效关系,阐明舒心饮干预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降之组、舒心饮低、中、高剂量组。观察血脂、光镜下胸主动脉的病理变化、胸主动脉内膜致炎因子MCP-1、P-sele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舒心饮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HDL/TC的比值;显著降低动脉内膜厚度、泡沫细胞阳性内膜面积及其占内膜总面积的百分比;舒心饮能显著降低P-selectin、MCP-1在大鼠胸主动脉内膜的表达;中剂量舒心饮也许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最佳剂量。结论:舒心饮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的启动和致炎因子的激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