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上肢运动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CINAHL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JBI图书馆,搜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肢运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OR=0.18,95%CI(0.09,0.37),P <0.00001]; PICC置管患者进行上肢运动能有效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WMD=1.56,95%CI(0.72,2.39),P=0.0003]。结论上肢运动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为调查对象,观察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对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置管前D-二聚体值(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近期手术外伤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老年、静脉血栓形成史、D-D水平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肿瘤化疗PICC患者置管期间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行PICC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上肢静脉血栓5例(1.35%);食管癌1例,肺癌3例,胰腺癌1例;3例拔管溶栓,2例带管溶栓;3例出院,1例死于食管纵隔瘘、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衰竭;5例病人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与肿瘤疾病本身、血管损伤、血流缓慢、导管置入与维护不当、放化疗等原因有关。评估肿瘤病人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进行全程的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王楠刘晓英刘慧焦颖玉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303-308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非计划拔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CBM、WanfangData、CNKI、VIP数据库,收集符合标准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然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合计样本量3463例,其中非计划拔管组233例,对照组3230例,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6.7%。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栓和药物(高浓度高营养)与PICC非计划拔管有关。结论血栓和药物(高浓度高营养)是导致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PICC置管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3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患者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伴发疾病种类、体质指数、住院期间主要治疗、PICC置管部位、置管静脉、导管类型、带管住院次数、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总留置时间等因素,分析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类型(BD PICC导管)、患者居住地(非城镇)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均次住院留置时间(14d)是保护因素。结论导管类型、均次住院留置时间、患者居住地是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合理选择导管类型,规范进行导管维护,加强出院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控制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对90例PICC患者实施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在患者入院时、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出院前5个阶段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连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90例置管患者对PICC概念的了解由入院时的3.3%上升至置管后的100%,置管成功率98.9%,最长置管231d,并发症发生率11.1%。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PICC全程分期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追踪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01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3 155 d,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为1.07/1 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显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血小板水平、APTT水平、置管地点、置管次数、导管移动、导管维护周期延迟、维护人员资质对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MARSI史、经PICC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次数是肿瘤PIC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水平、维护人员资质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针对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以期降低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DT风险管控护理,比较两组PICC穿刺、维护质量、相关性静脉血栓及腋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护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低于对照组的11.58%(P<0.05)。结论:MDT风险管控可提高肿瘤病人PICC穿刺、维护质量,改善腋下静脉循环,有利于改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索预防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最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苏格兰学院指南网络(SIGN)、UpTo Date、Cochrane Library、美国国家指南库、York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网站、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关于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措施的所有证据,包括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最佳实践信息册、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4篇临床实践指南,2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证据总结,从血栓风险评估、机械预防、药物预防、早期筛查、健康教育、PICC专科护士培训6个方面,共19条证据进行介绍。结论临床护士应根据成人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循证依据,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肿瘤患者PICC血栓预防的风险意识,通过早期预防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以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延续性护理,并予电子系统追踪护理,分析两组导管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因并发症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前列地尔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13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还给予前列地尔10ug1次/d,连用3d。2个月后所有患者经血管超声检查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比较2组患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前列地尔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有效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新生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ience direct中关于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2011年Cochrane手册质量标准,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1 2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肢静脉相比,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感染、外渗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有一定的优势,可将下肢静脉作为新生儿PICC穿刺时常规选择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PICC闲置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PICC化疗的62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结束后PICC闲置36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PICC闲置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PICC闲置时间7~30 d者发生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入部位、医疗付费方式、化疗次数及人际交往为导致PICC闲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PICC闲置发生率较高,且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需注意对影响PICC闲置发生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宋晓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32-134
目的探讨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形成的最佳护理对策。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4例并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分类,2例上肢肿胀、疼痛患者经彩超诊断为静脉血栓,2例患者导管外露部分肉眼可见明显回血,导管腔完全阻塞,无上肢疼痛、肿胀,判断为导管内血栓。结果 2例静脉血栓患者予拔管,经溶栓、抗凝治疗,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另2例患者导管内血栓经溶栓处理后管腔再通,继续使用,随访观察,无其他部位栓塞症状。结论 PICC并发血栓形成要预防在前,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以确保PICC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置管时机与静脉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2月在本科室住院的胃肠癌术前应用PICC行化疗的患者153例,根据置管时机分为化疗前置管组(Ⅰ组),化疗中置管组(Ⅱ组),化疗间歇期置管组(Ⅲ组),比较3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Ⅰ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静脉炎的程度最轻(均P﹤0.05)。结论胃肠癌患者首次化疗前应用PICC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发生静脉炎的程度较轻,是PICC置管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N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中国知网等关于FMEA在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共1 072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FMEA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OR=0.36,95%CI=0.14~0.89,P=0.03)、导管相关感染(OR=0.36,95%CI=0.14~0.94,P=0.04)、导管堵塞(OR=0.25,95%CI=0.09~0.68,P=0.007)和非计划性拔管(OR=0.20,95%CI=0.07~0.57,P=0.003)。[结论] FMEA能有效降低PICC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