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英新  王雷  柳淑杰 《吉林医学》2007,28(1):142-143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与软组织上类型各异的疾病总称,有的口腔黏膜病与全身或系统性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口腔黏膜病具有病种繁多、形态类似、容易混淆,而且与机体联系密切等特点,对初学者来说较难掌握,也是历年来教学的难题.为了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动手能力,我们对口腔黏膜病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鉴于口腔黏膜病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对理论课和临床见习课分别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现将在改革中获得的一些体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S10 0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上皮的比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检测 10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10例上皮异常增生、8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S10 0蛋白表达水平 ,并作对比研究。结果 :S10 0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中无表达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上皮中和异常增生上皮中S10 0的阳性表达率为 5 0 %,后两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上皮 (P <0 .0 5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组与异常增生上皮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生发展与S10 0蛋白过表达密切相关 ,S10 0蛋白表达强度与异常增生上皮表达强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口腔黏膜病变1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口腔黏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因素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口腔黏膜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87例病理诊断为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87例口腔黏膜活体组织检查病例中,白斑(31.6%)、溃疡(20.3%)、慢性炎症(16.0%)、扁平苔藓(12.8%)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炎性肉芽肿(8.6%)、天疱疮(4.3%)、腺性唇炎(3.2%).此外,口腔结核与舌淀粉样变性各2例(1.1%),结节病与克罗恩病各1例(0.5%).结论 对不明原因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及按炎症治疗无效的口腔黏膜疾病必须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应注意口腔结节病与口腔结核的鉴别诊断;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及糜烂型扁平苔藓者必须建议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82例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口腔黏膜病组),并以同期85例无口腔黏膜病的老年患者为对照(非口腔黏膜病组),对2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口腔黏膜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是否饮酒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基础疾病、佩戴义齿、刷牙习惯、吸烟以及饮食习惯方面和非口腔黏膜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5个因素和口腔黏膜病之间呈弱相关性(r=0.163~0.247,P<0.05).结论 老年人口腔黏膜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保持生活饮食习惯,正确的刷牙习惯,戒烟,少食用或不食用辛辣、熏烤、过热食品,有利于减少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除肿瘤以外的疾病。口腔黏膜病病损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溃疡及糜烂,其他如角化异常、疱疹、结节、坏死等亦可发生。而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还可以发生病损类型的重叠,如疱疹破溃可形成溃疡,上皮剥脱后形成糜烂等。从病因来看也比较复杂。除极少数病种是单纯由局部原因引起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培养兔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建立稳定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方法 取兔口腔黏膜组织,用0.25%中性蛋白酶(DispaseⅡ)分离上皮与皮下组织,采用无血清及无3T3细胞培养体系,即角质细胞培养液(Defined K-SFM)培养兔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结果 用中性蛋白酶可成功分离上皮与皮下组织,原代培养11 d细胞可融合成片,呈铺路石样,鉴定为单一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结论 利用角质细胞培养液可成功培养出兔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口腔鳞癌患者口腔内菌群的异常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时口腔内菌群的改变.方法 对22例口腔鳞癌患者和20例无口腔疾病的患者,分别检测其唾液、病变区黏膜、正常黏膜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和构成.结果 鳞癌患者唾液细菌量明显高于无口腔疾病者,病变区黏膜细菌量远高于对侧正常黏膜,优势菌群发生改变,病变区黏膜有外籍菌,如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等定植.结论 口腔鳞癌可导致患者口腔菌群失调,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及继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相似文献   

8.
抗菌肽与口腔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人川  黄光武 《广西医学》2005,27(12):1967-1969
口腔是一个开放的体腔,暴露于大量的生物、化学和机械刺激中。口腔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仅细菌就多达400多种,大部分以共生形式存在。念珠菌是口腔内最常见的真菌,高达60%的人群口腔可以检出。而在健康状况下,口腔内共生菌与病原菌之间能维持平衡状态。这主要因为口腔内多层天然保护屏障的存在。口腔粘膜是隔离内源性环境和外界的天然保护屏障,同时也是人体唯一的有牙齿硬组织突破牙龈软组织萌出至与外界相通的口腔环境中的场所。围绕牙体的牙龈上皮是口腔粘膜上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长期处于菌斑等有菌环境中。口腔粘膜能维持健康状态是因为其具有庞大复杂的防御体系,其中,宿主口腔天然免疫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湖南省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中南大 学湘雅医院口腔内科门诊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筛选、去重、归类后,对疾病病种、性别及年龄分布进行分 析。结果:21 972例口腔黏膜病中,40~49岁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1:1.05,按病种分类前9位分别是复发性口腔 溃疡(27.17%)、灼口综合征(15.72%)、口腔黏膜下纤维化(14.75%)、口腔扁平苔藓(10.38%)、口腔白斑(4.21%)、创伤性 溃疡(4.14%)、慢性唇炎(3.47%)、口腔真菌感染(3.26%)、萎缩性舌炎(2.74%)。其中复发性口腔溃疡(28.65%)、灼口综 合征(23.70%)及口腔扁平苔藓(13.31%)是湖南省女性口腔黏膜病前3位病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湖南省男性最好发的 口腔黏膜病(28.56%)。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灼口综合征及口腔扁平苔藓是湖南省女性高发的口腔黏膜病,口腔黏 膜下纤维化是湖南省男性最好发的口腔黏膜病。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专科口腔黏膜病学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口腔黏膜病在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属口腔内科学部分,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2学时,实习课4学时。它在口腔内科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却是口腔内科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底物,是细胞内仅次于葡萄糖的重要能量和营养来源。微生物和宿主细胞均能进行氨基酸代谢,其代谢产物广泛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微生物与宿主氨基酸代谢变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色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代谢途径及其产物与龋病、牙周病、舍格伦综合征,甚至口腔肿瘤等常见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理解口腔疾病致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Enteric microflora profiles vary considerably between activ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and healthy conditions. Intestinal microflora may partak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by one or some ways: specific pathogenic infection induces abnormal intestinal mucosal inflammation; aberrant microflora components trigger the onset of IBD; abnormal host immune response loses normal immune tolerance to luminal components; luminal antigens permeate through the defective mucosal barrier into mucosal lamina propria and induce abnorm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Preliminary studies suggest that 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s may be benefit for experimental colitis and clinical trials for IBD. Researche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probiotics. Introduction of probiotics can balance the aberrant enteric microflora in IBD patients, and reinforce the various lines of intestinal defence by inhibiting microbial pathogens growth, increas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 and permeability, modulating immune response of intestinal epithelia and mucosal immune cells, secreting antimicrobial products, decomposing luminal pathogenic antigens.  相似文献   

13.
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之一,不仅严重损害口腔健康,还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如今集中在口腔微生物稳态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上。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拥有一种特殊的血红素结合蛋白HmuY,其能结合血红素为细菌提供必需的营养,还能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增殖、侵袭致病有着重要作用,是潜在的毒力因子。目前,针对HmuY的研究局限于其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而对其是否通过其他方式如影响牙周骨组织代谢等参与牙周炎发病尚无定论。本综述跟进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HmuY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为深入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世界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其所在部位的特殊性,口腔癌与多种微生物关系密切,且其发生发展极易受到微生物的调控。免疫系统的介导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其具有放大微生物调控作用的能力,并反过来调控微生物种群组分及数量,相辅相成,共同加剧口腔癌的恶化。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微生物和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巨噬细胞对口腔癌发生发展的调控作用等相关工作,并对于微生物、巨噬细胞以及口腔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讨论。微生物和巨噬细胞都被认为是有前景的预后指标,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尽管目前已有学者关注着微生物及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的作用,但少有研究将其与口腔癌前病变联系起来,微生物与巨噬细胞间相互调控关系也仍不明晰。因此,对于微生物、巨噬细胞、口腔癌三者关系网络的深度探索有望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肠黏膜屏障受损是核心环节,各种病理刺激诱发肠上皮细胞异常死亡,为肠道细菌入侵肠壁并引发炎症反应提供病理基础。近年来,除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外,焦亡、铁死亡、铜死亡等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RCD)均已被证实参与IBD的疾病进展。多种RCD方式可通过调控肠黏膜屏障、免疫反应及肠道微生物等影响IBD的疾病进展,通过靶向RCD治疗有效缓解结肠炎症。该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各种RCD参与IBD的发病机制,旨在全面了解RCD调控IBD的相关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口腔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门户,是微生物重要的定植位点和微生态环境。正常口腔微生态的建立和演替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以及口腔和全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出生几小时后口腔就已经出现了链球菌属、乳杆菌属等先锋菌群的定植;随着宿主年龄的增长,口腔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之增加,菌群结构趋于成熟。多项横断面研究发现生命早期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发展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受到包括母亲健康状况、出生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生命早期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口腔以及全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口腔细菌性疾病的早期管理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生命早期阶段口腔菌群定植及演替的规律,并对影响生命早期口腔微生态系统的外界因素以及生命早期口腔菌群对后期宿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以期对全生命周期口腔及全身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女性的口腔粘膜病损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自制问表格,对60例中老年女性口腔粘膜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患者组精神质、内外向、情绪稳定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负性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老年女性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和发展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常规治疗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口腔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种类最为丰富的微生物群体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的不同部位具有差异明显的微生物组成,通过与外部环境、口腔局部以及远端器官的交流实现动态平衡。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稳态失衡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或进展显著相关。本文基于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针对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为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沈俊希  朱星  陈云志  李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0):2548-255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研究发现,COP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肺部菌群及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稳态被破坏,进而加重病情。积极调节肺部、肠道菌群平衡对于干预COPD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在COPD中作用的总结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健康人群以及COPD患者肺部、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及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现阶段基于肺部、肠道菌群及其相互作用防治COPD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COP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预防与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