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及梗死区神经元恢复的相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后果,尤其在溶栓治疗后这种后果的发生较为严重。就近年来关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以期对脑梗死出血性性转化的预防和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借鉴。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8—01/2004—02期间与出血性转化有关的文章,关键词:“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isehemia,cerebral infarction,treatment,schemism”: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0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机制,治疗”:资料选择:纳入标准为:对实验研究文章中随机、盲法、对照等类型的论文选用。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不予采用:资料提炼:共收集48篇关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类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筛除了16篇文章,同样结论的重复性动物研究8篇,文章内容类同的综述性文章3篇,对主体无明确指导价值的一般研究5篇。资料综合:根据研究结果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动物模型、临床的药理和影像学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出,目前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应急涉及动物实验、临床影像和药理、早期预测指标等各个方面,但目前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联合多种手段进行早期预测和个体化治疗上尚无明确结论:结论: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后果,其发生和血脑屏障的破坏、MMPs的失调性激活、自由基介导的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的激活、高血压、梗死的面积、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溶栓药的剂量等多种因素均有关。针对出血性转化的不同机制,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恰当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治疗与溶栓药物合用防止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用药把握在最佳时间窗内可能是其起效的关键:通过多种血液生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手段能够预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脂质比值TC/HDL-C、TG/HDL-C和LDL-C/HDL-C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性转化组与非出血性转化组,分析脂质比值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C/HDL-C、TG/HDL-C和LDL-C/HDL-C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TC/HDL-C、TG/HDL-C和LDL-C/HDL-C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AUC大于各单项检测。结论 脂质比值TC/HDL-C、TG/HDL-C和LDL-C/HDL-C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能提高对脑出血性转化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后果,尤其在溶栓治疗后这种后果的发生较为严重。就近年来关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以期对脑梗死出血性性转化的预防和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借鉴。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8-01/2004-02期间与出血性转化有关的文章,关键词::“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ischemia,cerebralinfarction,treatment,schemism”。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0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机制,治疗”。资料选择:纳入标准为:对实验研究文章中随机、盲法、对照等类型的论文选用。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不予采用。资料提炼:共收集48篇关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类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筛除了16篇文章,同样结论的重复性动物研究8篇,文章内容类同的综述性文章3篇,对主体无明确指导价值的一般研究5篇。资料综合:根据研究结果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动物模型、临床的药理和影像学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出,目前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应急涉及动物实验、临床影像和药理、早期预测指标等各个方面,但目前对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15-5616
选取60例发病12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分析CT检查结果及分型、表现。结果 60例患者发病1~2d行头颅CT平扫发现3例出血转化,对余下57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检查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15例,行增强CT扫描患者1周内复查CT平扫发现出血性转化21例,增强CT扫描预测准确率为71.43%(15/21);2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中边缘型7例(33.3%),中心型5例(23.8%),混合型9例(42.9%)。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行早期增强CT扫描预测准确率高,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5.
52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5例,无效2例,死亡3例。结论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出血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李军  李薇  苏杭 《大医生》2022,(1):25-27
目的 研究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 h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统计治疗后24 h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及未出现出血性转化例数,将其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0例)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经CT确诊为脑梗死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再次行头部CT检查,发现有梗死后出血表现,其中血肿型脑梗死4例,非血肿型脑梗死22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CT复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起到准确的观察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在脑梗死12h内就诊,给予头颅CT扫描,24h后给与CT平扫与增强扫描,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结果:(1)52例患者入院时的CT平扫中发现21例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0例额叶及顶叶局部存在脑回肿胀、灰白界限模糊等病变。(2)24~48h CT扫描中发现发现6例存在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中发现8例造影剂外渗。(3)7天后复查CT过程中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4)52例患者入院7天内CT扫描共诊断出21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达40.38%。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时应用CT扫描可发现早期出血性转化,这对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出血类型和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化。颅脑CT和MRI是脑梗死急性期的出血性转化最有力的检查手段和分型依据。目前尚无明确的指标用来预测脑梗死急性期的出血性转化。并非所有的出血性转化都是症状性的和临床结局不良。急性脑梗死综合治疗要进行合理和必要的风险/获益评估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肿瘤卒中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08年收治的12例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12例脑肿瘤卒中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其早期头颅CT平扫改变与出血性脑梗死表现相似,但在治疗后平扫及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脑肿瘤卒中可能,分析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后确诊为脑肿瘤卒中。结论:脑肿瘤卒中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不典型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通过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及细致的临床分析,能够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WI+S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塞治疗后伴有出血性转化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常规MRI序列+DWI+SWI诊断为"金标准",分析SWI诊断出血性转化的准确率,记录分析SWI检查对出血灶的检出率。结果: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化的诊断准确率为89.16%,对出血灶的检出率为100.00%。结论: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伴出血性转化的诊断准确率与对出血灶的检出率均处于理想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依据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低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周内通过复查头颅CT或者MRI,比较2组出血性转化发病率。结果:研究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搜集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住院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有无HT分为HT组42例,非HT组118例.在入院后记录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梗死面积、尿蛋白等,以及发病前后应用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情况、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临床特征中偏瘫占76.1%,失语占50.0%,意识障碍26.2%,头痛头晕21.4%.危险因素中与脑梗死后HT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大面积脑梗死、房颤病史、尿蛋白的出现等.其他几项急性脑梗死基本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酗酒等,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 患者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房颤史可能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住院的5 9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础资料、抗栓药物(溶栓、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的影像学结果,将脑梗死发病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的患者入组非出血转化组是按1︰1入组,且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均与出血转化组患者相匹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前用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影像学监测到的脑梗死面积、糖尿病史、入院24 h内的血压、心房颤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确定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对比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选取5 967例病例,符合标准共纳入728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转化组患者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以及使用抗凝药物的比率显明显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7)。结论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心房颤动比率、发病前抗栓药物治疗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发病前进行溶栓治疗、使用抗凝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但与预后的远期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出血性脑梗死在脑梗死中较为常见,并且出血性脑梗死的梗死区脑组织会出现一定的渗血或者形成血肿。脑栓塞造成的大面积脑梗死可间接诱发出血性脑梗死,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是缺血后血管壁的损伤[2]。临床上采用CT及MRI来进行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本研究对9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0对非血管再通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血转化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首发ACI 24 h内入该院且未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梗死后90 d内有无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28例与非出血转化组58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ox-LDL、MMP-10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x-LDL、MMP-10水平对非血管再通治疗ACI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以及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非血管再通治疗ACI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转化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面积梗死占比、LDL-C水平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血清ox-LDL、MMP-10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预测非血管再通治疗ACI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约登指数为0.729,灵敏度为89.3%,特...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开展,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检出率及超早期诊断在不断提高,使急性脑梗死患者3~6h内的溶栓及其后的急性期抗凝治疗与否提供了指导性的科学依据。并大大降低了由此导致的医源性出血性梗死、颅内血肿的发生率。然而,临床上出血性脑梗死仍有较高的自然发病率。现就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易发因素等临床研究进展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简述。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 HI )是指脑梗死后缺血区内继发性出血,又称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这种梗死后出血既可无临床症状(原有症状除外),又可表现为原有症状的突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抗凝疗法的开展,以及CT、MRI的普遍应用,HI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已成为脑梗死治疗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就其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所见。方法 对5年间收治的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应及时复查CT,明确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其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与本病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参考文献简要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