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经》明确提出饮食有节的重要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又多次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神"、"圣"、"工"、"巧"语出<难经@六十一难>其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将医者掌握四诊技术划分为神、圣、工、巧四个高低层次,历代医贤对此似无歧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消耗大,体内的营.养物质相对缺乏,所以会出现体重减轻、倦怠乏力、食欲降低等体虚症状,此时调养一下身体很有必要。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早秋进补对恢复体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剉"非为"锉"     
分析古医书中的"剉"、"锉"两字,指出"剉"有"铡切、斩剁"义,二字用法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医院在阐述办院的方向和宗旨时,都会提到“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强调医院必须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为病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治好疾病的同时,使其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心灵的呵护、关爱的温馨!在传统的中医文化中,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治  相似文献   

7.
王强  傅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70-1470
对于中、西医药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学术界 ,持“不可通约论”者甚众。其最典型的是把中医学说成“形上科学”、“系统性科学” ,把西医学 (现代医学 )说成“形下科学”、“还原性科学” ,因此将中、西医学视为“不可通约”的“对峙”〔1〕。笔者以为 ,所谓“通约”或“不可通约”都是对中、西医药学之间关系的简单化认识 ;两者又不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所以也不能以“对峙”加以概括。“不可通约论”者之误 ,首先是把医学仅仅看作一成不变的知识 ,甚至说“科学的本意即知识”〔1〕。其实 ,科学不仅需要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活动 ,…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文字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文字规范化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医学中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癫痫"、"癫癎"等使用不太统一,现就对"癫痫"、"癫癎"哪个更规范做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根茎"与"根状茎"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中药材中经常使用的"根茎"与"根状茎"进行辨析。方法:参考文献资料,结合专业实践,总结并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根茎类药材。结果:对部分药材用药部分的描述和拉丁用语进行商榷,提出修改建议。结论:对根茎类中药材"根茎"与"根状茎"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是中医学坚持自身特色,兼容并蓄,不断继承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精髓,中医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目标是达到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2.
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卫国 《国医论坛》2006,21(1):37-41
1 <素问>与<灵枢>的成书时间 <素问>与<灵枢>是医经医学的总结性著作,<素问>与<灵枢>的成书,应该是在前人丰富的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由专人在某一个时期内编纂完成的,在成书以后,后人进行了增删修订,而成为现在的面貌.我们所讨论的成书时间,是某个学者在某时期将前人的著述编纂成书而且取书名为<素问>及<灵枢>的时间,而不是其以前文献形成的时间,也不是其后增删修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文献几乎都将中医乳癖一词与乳腺增生症相对应,然搜寻古籍,进行病名溯源,发现乳癖一词指乳腺炎症或乳腺良恶性肿瘤,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文献对此内涵相互验证,与现今所言乳腺增生症并无对应关系。将乳癖一词与乳腺增生症相对应,笔者认为有一定不妥之处,故不揣浅陋,进行乳癖病名源流考证及其内涵探讨,以期与同道们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论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为更好地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通过对夹脊穴的源流与定位的认识,拟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从《神农本草经》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在一千多年的临床运用中,升麻被不断地重新认识。在解百毒的基础上,张元素提出升之特性。此二者对立又统一,将人体之气平衡于某一点,然诸多医家认为升麻升提之性尚存有争论。此外,中药功效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剂量、炮制方法等。近现代药理研究彰显了升麻的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强调升麻解百毒之效,提示世人认识中药时应虑周藻密,方能在临床运用时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7.
陈雷  李德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41-1842
《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间不乏脑髓的论述 ,但始终未提及脑主神的理论。后世医家在临床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脑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译者说明:本文译自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2007年底,译者从东洋学术出版社得到此书后,就产生了尽快将相关内容向国内同道作介绍的想法,由于整本书的篇幅太长,也由于日常教务较忙,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只能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9.
寒热错杂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寒热及寒热错杂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寒热错杂证多态表现及证候特点、形成及影响因素、治疗和现代研究设想等多方面的论述,从文献学的角度加以概括,提出对寒热错杂证的认识,并且为本证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