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分别采用HR-MRI和DSA对其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颅内狭窄的诊断结果、不同形态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HR-MRI和DSA都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两者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诊断结果保持一致,HR-MRI在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诊断上稍低于DSA,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上准确率优于DSA(P0.05)。结论 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但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可为患者情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磁共振(HR-MRI)研究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其中初发患者36例(初发组),复发患者41例(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3.0 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OF-MRA,头颅常规DWI,责任血管轴位T1WI、T2WI及T1WIGd-DTPA增强)。对比分析初发组与复发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T1WI及T2WI斑块信号强度指数。结果复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P=0.002)、斑块负荷(P=0.005)、斑块强化率(P=0.037)均明显高于初发组,最小管腔面积(P=0.001)明显小于初发组。复发组斑块T2WI信号强度指数大于初发组(P0.001),而T1WI信号强度指数两者无明显差异(P=0.24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斑块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3.
封面文章     
正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能无创、直观地显示病变血管壁斑块形态及管腔内部特征,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如评估斑块易损性、脑梗死类型以及预测卒中风险等,但尚缺少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疾病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检查对MCAO能做出快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个斑块)和非卒中组(34例,47个斑块),均采用HR-MRI进行脑部血管检查。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斑块分布情况和斑块HR-MRI特征。结果 2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粥样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好发于左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数占比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循环众多血管中,椎-基底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HR-MRI特征分析,能够了解其危险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MR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材料与方法经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斑块并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200例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分析两组斑块成分(脂质核团,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是否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随访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结果稳定斑块组112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例;易损斑块组88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例。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23例SCAD患者的HR-MRI资料,观察其HR-MRI表现,并根据SCAD所在血管节段供血区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将其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分析SCAD的HR-MRI表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21例SCAD、84个血管节段纳入研究。共27个节段存在SCAD,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1个节段、椎动脉系统16个节段;其中11个发生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16个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卒中组)。卒中组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比例[54.55%(6/11)及72.73%(8/11)]大于非卒中组[19.18%(14/73)及1.37%(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OR分别为4.82及3.75,P均<0.05)。结论 SCAD最常见HR-MRI表现为管腔狭窄和/或壁内血肿,二者均系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SCAD)在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HRMRI检查。排除心源性卒中及图像质量差者。由 2 名放射科医生对HRMRI 影像学特征进行双盲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内膜瓣、壁内血肿及夹层动脉瘤等。将每个患者划分为颈动脉系统及椎动脉系统4支血管节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卒中组(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SCAD患者HRMRI特征差异。 结果 最终21例患者纳入研究。84个血管节段中共诊断27个节段存在动脉夹层,其中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1个节段、椎动脉系统16个节段。27个血管节段中11个节段存在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的管腔狭窄所占比例(54.5%)较非卒中组(19.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卒中组的壁内血肿(72.7%)所占比例较非卒中组(1.4%)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HRMRI存在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的SCAD患者更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9.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2021,12(9):95-97,102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评估不同时期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颅内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Siemens 3.0 T MRI行常规MRI及HRMR-VWI检查,双盲分析不同时期颅内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瓣、双腔、动脉瘤样扩张、壁内血肿及血管壁强化等影像学特征并通过Image J软件对壁内血肿相对信号强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急性期10例、亚急性早期10例、亚急性晚期12例和慢性期13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内膜瓣、双腔、壁内血肿和血管壁强化检出率高于慢性期(P=0.006、0.023、0.004、0.022),动脉瘤样扩张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94);壁内血肿相对信号强度及血管壁强化程度在慢性期均低于亚急性期(P=0.007、0.023)。结论 HRMR-VWI可有效评估颅内动脉夹层,并为颅内动脉夹层的分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高分辨MRI(HR-MRI)观察初发脑梗死(PCI)与复发脑梗死(RCI)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并分析RCI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5例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并接受HR-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分为PCI组(n=41)和RCI组(n=34),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R-MRI特征及临床资料,并分析脑RCI危险因素。结果 RCI组吸烟史占比、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高于PCI组(P均<0.05),组间其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R-MRI示RCI组责任血管重度狭窄占比及斑块负荷高于PCI组,斑块较易出现T2WI、T1WI高信号,且强化程度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T2WI高信号、管腔重度狭窄、高HCY及高UA均为RCI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RCI的HR-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斑块呈T2WI高信号及管腔重度狭窄为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联合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评估颈动脉斑块卒中风险等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7例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与中度以上狭窄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Gensini评分差异度。评价每位患者颈动脉斑块卒中风险等级,比较不同风险等级组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Gensini评分差异度。结果颈动脉易损斑块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组。颈动脉管腔轻度狭窄组(30%)与中度以上狭窄组(≥30%)的Gensin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高、极高度风险等级组冠脉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低、中度风险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及斑块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测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两种不同的管腔形态特征及对应脑梗死类型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行HR-MRI及头颅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管腔形态特征及头颅DWI上脑梗死类型。依照HR-MRI上闭塞管腔的形态学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DWI上脑梗死类型分为单发脑梗死、多发脑梗死、无脑梗死灶。结果 44例患者纳入分析,斑块形成组30例,非斑块形成组14例。斑块形成组闭塞位置位于近端16例,远端14例,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为近端13例,远端1例,两组闭塞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5,χ~2=4.99),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多为M1段近端。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单发性脑梗死分别为11例和5例,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和2例,无梗死灶分别为4例和7例,两组脑梗死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χ~2=8.29),斑块形成组脑梗死类型多为多发性脑梗死,而非斑块组多为单个脑梗死或无梗死灶。结论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管腔管壁形态特征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闭塞管腔内是否有斑块与主干周围有无侧支形成可能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脑梗死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85例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HR-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A检查确诊率为96.47%(82/85);HR-MRI检查确诊率94.12%(80/85);CTA、HR-MRI确诊率比较无差异;CTA、HR-MRI的重度狭窄、闭塞检出率一致;较CTA检查,HR-MRI检查对轻度狭窄、中度狭窄血管检出率略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HR-MRI检查的非稳定性斑块比例(94.74%)高于CTA检查(63.1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A检查的稳定性斑块检出率略高于HR-MRI检查,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HR-MRI诊断均能获得理想结果、明确动脉狭窄程度,但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方面的优势明显,为疾病诊疗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颅内管腔非狭窄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纳入41例MR血管造影(MRA)未见明显异常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HRMRI所见分析其颅内动脉粥样斑块,比较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位置、强化、血管重构及斑块负荷的差异。结果 41例中,于33例(33/41,80.49%)中检出50个颅内斑块,平均负荷值(12.96±8.03)%;斑块所在血管正性重构率72.00%(36/50)。8例(8/41,19.51%)未见明确斑块。50个斑块中,17个为责任斑块,33个为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位于前循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0.05),其强化状态、负荷及血管重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管腔非狭窄性脑卒中患者斑块负荷较低,且斑块所在血管易发生正性重构,前循环斑块更多导致脑血管病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读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豆纹动脉血管特征的关系.方法:采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4月—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以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分析斑块的形态学特征,探索MCA斑块与卒中相关的高危HR-MRI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症状性MCA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利用3.0 T MR仪行头颅3D TOFMRA、双侧MCA的HR-MRI和全脑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HR-MRI包括T_2WI、T_1WI、STIR和对比增强T_1WI。将患者分为陈旧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对hr MRI的定性分析是以同序列眼外肌信号为参考将斑块分为等、高、低及混杂信号四种类型;定量测量最小管径和斑块厚度,计算斑块负荷、管腔重塑率和斑块强化率。结果有1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53.6±10.1)岁,男96例(68.09%),其中陈旧性脑梗死组15例(10.64%),TIA组86例(60.99%),急性脑梗死组40例(28.37%)。根据HR-MRI,T_1WI、T_2WI和STIR序列中急性脑梗死组的混杂信号斑块的数量和比例均明显多于TIA组和陈旧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P=0.0006)。定量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最小管径明显小于TIA组和陈旧性脑梗死组(P0.0001);陈旧性和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厚度显著大于TIA组(P=0.0003);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负荷和管腔重塑率最大(P=0.0021;P=0.0846),且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强化率的平均值也大于其他两组(P=0.0413)。结论利用HR-MRI管壁成像技术可实现对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信号进行无创性评估。急慢性脑卒中相关的MCA斑块在多序列HR-MRI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经颅脑3D-TOF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发现MCA高度狭窄(狭窄率≥70%)118例患者,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55例和无症状组63例。根据2组临床状况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表现,评估分析MCA狭窄段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事件的关系。结果症状组MCA狭窄段管壁正性重构38例,负性重构11例;无症状组MCA狭窄段正性重构15例,负性重构34例,两组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组斑块内出血发生率为25.45%显著高于无症状组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CA狭窄段管壁的正性重构模式以及斑块内出血,均加大了同侧MCA狭窄供血区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由于颅内血管管径细小,走行深而迂曲,颅内动脉夹层诊断较困难。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特征性的内膜瓣及壁内血肿信号,间接或直接诊断夹层,并对寻找夹层病因、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该文将对HR-MRI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疾病状况,分为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比较2组患者斑块分布情况、血管重构方式,对各项检验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腹侧壁、上侧壁斑块分布人数比例显著高于TIA组(P 0. 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背侧壁、下侧壁斑块分布人数比例显著低于TIA组患者(P 0. 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管正性重构比例显著高于TIA组患者(P 0. 05),负性重构及无重构比例显著低于TIA组(P 0. 05)。在急性脑梗死诊断方面,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斑块面积(PA)、管腔最窄处血管面积(WA_(MLN))及管腔最窄处管腔面积(LA_(MLN))均有一定准确性与敏感性,其中WA_(MLN)有着最优的诊断能力,最优截止数值为9. 50 mm~2,特异性与灵敏度分别为63. 00%与86. 70%。结论高分辨率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