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对检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早期损伤的敏感性。方法对13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常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C3~C7四组椎间盘层面的FA值、ADC值,并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重建。结果病例组ADC值大于对照组(t=8.495,P0.001);病例组FA值小于对照组(t=-14.328,P0.001),两者皆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约92.3%(12/13)患者脊髓受压部位伪彩图信号改变;约30.8%(4/13)患者T2WI脊髓内可见高信号,扩散张量成像比常规MRI对脊髓损伤更加敏感(P=0.002)。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以提供脊髓的病理变化信息,在早期检出脊髓损伤方面比常规MRI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根据CSM病情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6例,重度组46例,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的颈部不同部位行常规MRI及DTI成像;分析3组观察对象颈部各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颈髓不同层面向异性(FA)。结果重度组ADC值明显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与对照组,且轻度组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TI能够更好的鉴别健康人群、轻度CSM及重度CSM的ADC与FA值,对CSM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扫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将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与MRI平扫及增强改变进行分析。结果:MRI平扫脊髓信号为Ⅰ型12例,Ⅱ型24型,Ⅲ型20例,增强为A类38例,B类7例,C类11例,手术治疗显效Ⅰ型/A类10例,Ⅱ型/A类6例,Ⅲ型/B类2例。结论:Gd-DTPA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对脊髓受损部位、血供及血管通透性改变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前列腺癌现严重危害我国老年男性健康,其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多参数MRI一系列功能序列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本文就多参数MRI功能序列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者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者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者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χ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11121112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技术在宫颈癌的诊治过程中有广泛而成熟的应用,但功能MRI技术作为对常规MRI技术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提供精细解剖信息以外的更多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信息。该文综述了动态增强MRI(DCE-MRI)、磁共振波谱(MRS)、扩散加权成像(DWI)等功能MRI技术在宫颈癌诊断,放、化疗疗效评估及预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MRI对于颈椎病的检查多是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是在非运动和非承重的条件下完成的,容易忽略脊髓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分析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正常人群10名(正常组)、有颈肩部不适的亚健康人群20名(亚健康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体征但常规MRI不支持的患者20名(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符合现行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0名(脊髓型颈椎病组)进行JOA评分,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中立位MRI及颈椎动态MRI检查,并随访18个月以上,观察4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及4组人群的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患者均在入组半年内手术治疗;MRI正常脊髓型颈椎病组20例中有16例在入组16个月内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入组1年内在中立位MRI检查尚无明显改变时即行手术治疗,12例在入组1年后颈椎中立位MRI也已有脊髓型颈椎病的典型改变时行手术治疗,前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5);亚健康组有4例出现了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发现此4例患者动态颈椎MRI检查均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中立位MRI仅发现1例由此改变,且此例动态MRI在入组12个月时已经发现脊髓受压.在正常组随访中动态MRI与中立位MRI检查均发现1例有椎管变窄脊髓受压征象,但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考虑为假阳性;二者假阳性率相同.结果表明,颈椎动态MTI检查较中立位MRI能够更早期、更真实客观地发现脊髓受压征象;在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的基础上将常规的中立位MRI检查与动态MRI检查相结合将会更早期发现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 MRI颈髓内 2个对称性 T2 高信号影像特点。方法 临床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者 17例 ,对其颈髓内两个眼样 T2 高信号 snake eye sign 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位置以椎体 4 /5、5 /6各5例为最多 ,颈髓腹侧者 6例中 4例有肌力下降 ,无法判定者 5例 ,腹背均涉及者 4例。发病 6个月以内 5例。 13例以上肢症状为主诉 ,snake eye sign位置与临床神经病理检查反映的病变节段一致。结论 MRI对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髓内snake eye sign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青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116例患者的MRI资料。结果共检出退变椎间盘372个,占总数的64%,其中256个椎间盘向后膨出或突出,占69%;生理曲度异常94例,占81.0%,曲度改变多发生于颈椎上段;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变尖53例,占45.7%。结论颈椎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低场MRI能直观显示颈椎间盘的的早期变性和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指标,运动诱...  相似文献   

14.
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和病理分型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1)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2)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3)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4)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5)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6)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7)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8)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9)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10)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1)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2)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3)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4)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5)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6)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7)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固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9)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10)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11)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12)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x^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因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多参数功能成像等优点,逐渐成为运用影像学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随着MRI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多种成像方法如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T2 mapping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现将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TI在研究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观察颈部肌群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患者(颈椎病组)与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以肌腹中心作为ROI,分别测量不同肌肉相应ROI内的ADC值和FA值,并比较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对应肌肉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 颈椎病组与对照组左侧颈半棘肌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组与对照组两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患者部分颈部肌群有受损表现。颈部肌群弥散受限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慧茹  王仲元  刘琳  李净  王涛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31-2132
目的:探讨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及MRI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确诊为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脊髓型结核性脑膜炎以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脊髓及脊神经支配区域的定位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中蛋白质明显增高,MRI显示脊髓膜、神经根增厚,脊髓水肿及脊髓空洞形成等。结论:早期MRI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全身抗结核化疗及激素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功能MR成像联合临床预后因素(CPF)预测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的疗效。方法 59例宫颈鳞癌患者CCRT治疗前在3.0T MR上进行常规MRI,DWI和DCE-MRI扫描。根据CCRT治疗后三个月的随访MRI并结合临床检查,将患者分为两组:有肿瘤残余和无肿瘤残余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功能MRI参数和CPF(肿块大小,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 肿瘤残余组在治疗前肿瘤低强化区域的最大上升斜率(MSIL)和信号强化率(SERL)显著低于无肿瘤残余组,而ADC值和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高于无肿瘤残余组(P均<0.05)。将MSIL和ADC值结合预测CCRT治疗后肿瘤残余发生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个MRI参数;MRI多参数与CPF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结论 治疗前MSIL和ADC值是CCRT治疗后肿瘤残余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MRI多参数与CPF结合预测CCRT疗效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椎动脉的MRA直径测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MRA技术,对颈椎病椎动脉直径进行测量,评价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量分三组①正常组50例;②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组30例;③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结果正常人椎动脉左侧4.1±0.79mm,右侧为3.2±0.83mm.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左侧4.0±0.80mm,右侧3.3±0.89mm.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7±0.84mm.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差异.结论椎动脉MRA直径测量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方法,它可以无创伤地为此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