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医药》2008,29(12)
配方:玉竹12克,白糖20克。用法:加水煮熟,饮其汤,食其药,日1剂。功效:治动脉硬化。玉竹汤治脑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
《上海医药》2008,29(12)
配方:绿豆100粒,白胡椒10粒。用法:共捣碎,水煎服。功效:用治反胃呕吐不止。来源: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解民间偏方》P.47,53绿豆胡椒汤治反胃呕吐  相似文献   

3.
1古方中治黄疸之中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湿重于热、小便不利之黄疸,方中桂枝一药两用,既散风寒解太阳之表,又行气内助膀胱气化,使湿热从小便排出,以治黄疸;《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见表证之阳黄,方中麻黄、连翘、桂枝、生姜散风邪、宣郁热。隋唐·孙思邈《千金方》犀角散治急黄,方中升麻升举清阳之气、疏风解毒。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治五疸之方剂,大部分配有风药,如麻黄茵陈醇酒汤治表实黄疸,方中麻黄散风邪;胃疸汤治谷疸,方中防己、秦艽祛风湿,  相似文献   

4.
谈麻黄     
一、麻黄的作用。麻黄具有发汗、解热、镇咳、止喘、利尿、消肿等作用。 1、发汗解热:《本草经》说麻黄“治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伤寒论译释》认为麻黄汤治“初生儿有时发热,鼻息不通,不能哺乳者”。麻黄汤及临床常用的发汗解热剂,如大青龙汤等均以麻黄为主药。 2、止咳定喘:《本草备要》指出麻黄“治痰哮气喘。”《金匮要略》有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越婢加半夏汤治“咳而  相似文献   

5.
我来荐方     
《家庭医药》2012,(5):24-25
榆蘑汤治肠炎榆蘑20克,白芍15克,白术、陈皮、防风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慢性结肠炎患者坚持用本方,很快就会看到效果。吉林通化李喜范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上方是中医名方"痛泻要方"加榆蘑组成。方中白术性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中医机构患者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概况, 分析影响中医"治未病"的了解程度的因素, 为中医治未病在患者中的普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2年5月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2周内看过治未病科门诊或1年内定期接受治未病服务的630例患者(年龄20~60岁)进行调查。对基本情况做描述性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使用χ2检验, 再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 630例样本中有6.0%(38/630)认为非常了解中医"治未病", 24.3%(153/630)比较了解中医"治未病", 18.7%(118/630)和3.3%(21/630)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中医"治未病", 47.1%(297/630)一般了解;影响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的因素包括服务内容、效果和支付费用, 影响患者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学历和职业。结论从卫生服务需求来看, 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以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 服务形式以中医"治未病"门诊就诊和社区义诊咨询为主。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在古代便被医家广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古代医家对其也提出过一些质疑,指出不当的针灸"治未病"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笔者通过2例病案的介绍、分析及对针灸"治未病"的理解,提出了针灸治未病应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穴位、刺激剂量及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偏方验方     
《家庭医药》2020,(3):43-43
青龙三子汤治慢性支气管炎方药:麻黄、芍药、桂枝、半夏各9克,细辛、干姜、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芥子、葶苈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主治: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给予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患者以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对患者的积极影响。方法:以2017年06月-2018年06月内我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入院的奇偶顺序将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奇数组和偶数组)每组40人。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以"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从治疗有效性、不良问题发生率两个维度出发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优劣,选择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均为100%,但实验组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在不良问题发生维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方面,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及常规西药治疗都能够发挥出极佳的治疗效果,但接受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的患者更不容易出现不良问题,治疗效果更好,因而应该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中医诊治"坏病"之原则,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准则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中医诊治疾病过程"诊、析、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相关环节。中医"诊、析、治"的辨治思维和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及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诊、析、治"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述"治未病"思想对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整理文献资料,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在本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是中医药研究"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微观研究结果,进行微观的中医辩证治疗,将有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的思路,同时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延伸。  相似文献   

12.
陈友亮  沈健  邱召娟 《中国药房》2008,19(35):2723-2724
目的:探讨药物经济学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药物经济学及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简单介绍,并以活血化瘀药预防脑梗死为例,分析以药物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果与结论: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评价中医"治未病",将建立更加客观的中药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医"治未病"一直发挥着内涵丰富的理论优势和天然无害,可长期应用的方法优势.今天,在从"重治轻防"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转变中,中医"治未病"应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体";贯彻健康观念"前移"和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需要构建实践"治未病"理论的"实体";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必须突出现代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述"治未病"思想对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指导意义。方法结合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归纳分析整理文献资料,论述"治未病"思想在本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结论"治未病"思想在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方面将有可能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重要突破,同时也是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清热通腑汤治疗外感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发热是以发热为主证,常见于冬春两季,许彭龄主任医师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自拟清抛弃爱腑汤治此病,既清阳明经热,又泻阳明腑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分析国内外健康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防病治病方法有机结合,对社区老年人分级健康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赋予"治未病"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唐蓬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87-389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不但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学必读的经典医籍,而且还渗透着较为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十分重视和强调养生防病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人的精神神智变化、饮食的宜忌、人的生活起居、人的劳逸锻炼、人与自然相应等五个方面,对《内经》"治未病"的预防学和养生防病思想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代主要医家的观点阐明了"治未病"的学术观点对中医预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3000万.这个庞大的群体,使乙肝成了一个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一些不法医疗机构正是看准了这个庞大的群体,以及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于求治的心态,在媒体上大打"包转阴"、"包治愈"的广告,以致乙肝的治疗出现了"不该治的瞎治,该治的又没好好治"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这种医疗理念正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的初衷。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这种防患于未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通。"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理论之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是中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及日常预防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82-284
创"温柔疗法"中医治疗癌症,将"药治"与"情治"相结合,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