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的方法和特点。方法:汇总现有中药四气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中药四气理论研究中的优势及不足。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中药四气理论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出现了一些好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药四气学说与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即性能,是指中药性质与功能而言。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由于对中药的性能不断完善,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便逐步形成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科学理论—中药药性学学说,其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反畏,等等。 中药药性学说,并非是孤立的理论科学,而是与祖国医学理论体系融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药药性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二是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神农以赭鞭鞭草目,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标志着历史已进入到运用医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文明时代。伴随着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从机体TRP寒热感受环节挖掘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中药的四性理论又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是中药性质和作用完整表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自身的研究体会,在对TRP通道蛋白与机体寒热感受和温度调节相关性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从现代生物学的最新发现———机体寒热感受环节诠释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应是中药四气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药“四气”定性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称为“四气”或“四性”。它同药物的酸、苦、甘、辛、咸等五味一样。作为中药的独特性能之一,对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此加以正确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围绕中药“四气”的定性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且各有所据。笔者就此浅析如下,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药四性现代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现有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VIP)相关文献,系统了解现有四性研究成果,针对药性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全面深入分析和论述。结果:四性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多层次作用有关,寒性以抑制为主,热性以兴奋为主。绝大多数疾病均可出现寒热证候,阐述机体寒热证候的现代医学本质则是要将数百种疾病归纳为二种(类)病理生理机制;阐述四性的现代医学本质则是要将数百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化学组成的中药归纳为二种(类)作用及相应机制。在四性层面分别研究四性的现代科学本质,要取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突破的可能性较小。结论:四性研究应建立在对现代医药学和中医经典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揭示机体寒热的现代科学本质才有意义和可能。面对现实、明确目标、把准方向、选准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现代科学方法、内容和指标,分步进行。通过与味、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其他内容结合研究,进一步阐述四性本质,将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药性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对现有中药四性现代研究的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VIP)相关文献,系统了解现有四性研究成果,针对药性研究的目标和要求,开展全面深入分析和论述。结果:四性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多层次作用有关,寒性以抑制为主,热性以兴奋为主。绝大多数疾病均可出现寒热证候,阐述机体寒热证候的现代医学本质则是要将数百种疾病归纳为二种(类)病理生理机制;阐述四性的现代医学本质则是要将数百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化学组成的中药归纳为二种(类)作用及相应机制。在四性层面分别研究四性的现代科学本质,要取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突破的可能性较小。结论:四性研究应建立在对现代医药学和中医经典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揭示机体寒热的现代科学本质才有意义和可能。面对现实、明确目标、把准方向、选准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现代科学方法、内容和指标,分步进行。通过与味、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其他内容结合研究,进一步阐述四性本质,将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药性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阎秀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Z1):3-4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四性的现代研究日益受到国家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关于中药四性的功能和物质属性的现代研究因研究思路与方法不同,因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作者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生物效应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4个方面阐述了中药四性研究现状,明确了中药四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四性研究可供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寒凉温热四性的Fisher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05种中药的42种元素含量的检测分析,探寻中药四性与其元素含量的关系.方法:用ICP和原子吸收方法检测105种中药中的42种元素含量;经检验中药中的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将元素数据转换成百分位值;以全国大中专院校教材《中药学》为依据,查询所检测的105味药物药性,发现其中寒性药物25味、凉性21味、温性56味、热性3味;用SPSS软件建立寒凉温热的四类Fisher判别方程.结果:105味中药中42种元素含量值正态性检验显示,Kolmogorov - Smirnov Test(改良的K-S检验)结果均为P <0.001;Shapiro - Wilk Test结果也均为P<0.001,呈偏态分布;对百分位转换后的元素含量结果进行寒凉温热四类Fisher判别分析,典型判别方程分析结果为:特征值(Eigen Value)为1.357、0.821、0.669;典型相关系数为(canonical corr)0.759、0.671、0.633;Wilks' Lambda值为0.140、0.329、0.599;Chi - square为158.503、89.470、41.234;P <0.05.经过回判符合率为80.9%.结论:所建立的判别方程有意义;通过判别方程能对植物类中药寒凉温热四性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15.
冯芳绒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1):18-19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药四气定性定量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理论上提出中药四气定性定量的一种研究方法 ,明确了以“四气指数”作为中药四气定性定量指标的概念、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并提出四气的九级定性 (半定量 )统计学标准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4):154-157
目的:通过6种中药对小鼠的细胞因子受体影响探索四气药性的免疫分子机理。方法:SD小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附子组、干姜组、肉桂组、黄连组、栀子组、知母组。6种中药的水浓缩煎剂每天分别对各自的给药组小鼠灌胃1次,连续10d,按照制定的实验动物中医证候体征级别计分评定观察小鼠情况,10d小鼠眼球取血,用Luminex x MAP technology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小鼠血浆进行可溶性CD30(s CD30)、可溶性白介素-1受体Ⅰ(s IL-1RⅠ)、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α(s IL-2Rα)、可溶性白介素-4受体(s IL-4R)、可溶性白介素-6受体(s IL-6R)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附子组的小鼠总进食量显著减少;肉桂组的小鼠总饮水量显著增加;各给药组小鼠胃粘膜出血溃疡显著增加;附子组的小鼠s CD30显著增加;肉桂组的小鼠s IL-1R1显著增加;附子组肉桂组的小鼠s IL-2Rα显著增加;黄连组的小鼠s IR-4R显著增加;附子组干姜组肉桂组黄连组的小鼠s IL-6R显著增加。结论:为受试中药药性的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转导表征免疫分子机理探索提供中医理论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方法与思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10年关于四气理论研究的文献,在对四气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作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凡药寒、热、温、凉为四气,也称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自古有神农尝百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是中药性味的起源。历经数千年传承,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已被赋予更广、更深的内涵,已成为中药理论的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