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机械瓣置换、生物瓣置换及瓣膜成形手术对≥60岁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6例≥60岁的单纯二尖瓣手术出院患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7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4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62例,生物瓣膜置换3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死亡、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功能分级、抗凝情况、出血事件、血栓栓塞等事件。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24~60月,平均(48.4±10.7)月。20例瓣膜成形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二尖瓣功能良好,未出现中度以上返流、再次住院、再次手术及其他不良事件。34例生物瓣膜置换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抗凝,随访期间未出现瓣膜衰败现象,瓣膜功能正常,心功能均明显改善。62例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均服用华法林抗凝,机械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可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等事件发生。结论手术治疗≥60岁二尖瓣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生存时间。但不同术式的远期效果有一定差异。瓣膜成形术后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可避免抗凝并发症。生物瓣膜置换可达到瓣膜成形术的效果,但因其存在生物衰败,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在年龄相对低的患者中根据情况选择。机械瓣膜置换需要终生抗凝治疗,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格规律地监测凝血指标,可最大程度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瓣膜     
《高血压杂志》2004,12(3):264-264
问:什么情况下用机械瓣膜?什么情况用生物瓣?答:生物瓣用于瓣膜置换,无需抗凝。因此生物瓣可用于:( 1 )抗凝时易发生问题的病人,如年轻、强壮的运动员或工人,常有外伤危险,这种病人抗凝易导致出血;( 2 )有凝血障碍、有出血可能性(如溃疡病) ;( 3 )病人不能遵照医嘱,不能按时观察出凝血时间的病人。机械瓣可用于年轻病人,因他们自然寿限比较长,易于观察出凝血时间,瓣膜钙化严重病人,生物瓣已经失败的病人。问:什么样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较少?答: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每年有1 %病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机械瓣与生物瓣的并发症发病率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以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并伴有靶器官损害为特征的异源性疾病。心血管损害是HE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典型表现为Loeffler心内膜炎,可导致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多种临床表现。近年来HES心血管损害在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面均有了不少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蒋萍  韩宏伟  李振  苏晞 《心脏杂志》2007,19(4):493-494
为防止血栓形成及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尤其是机械瓣膜置换者术后需服用抗凝药,其中有些患者在瓣膜置换后又因缓慢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本组工作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1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  相似文献   

6.
姜大升  王东  祝烨 《山东医药》2005,45(33):71-71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可出现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再次换瓣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治疗方法.1988年7月至2005年4月,我们共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术5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8.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间断全层缝合主动脉壁置换主动脉瓣的手术方法。术中均可见主动脉瓣赘生物,瓣叶裂,穿孔,主动脉瓣环水肿,主动脉内膜断裂,瓣周脓肿形成。切除病变主动脉瓣,清除坏死组织及赘生物,以碘伏涂抹主动脉根部并浸泡机械瓣膜及换瓣线,游离主动脉根部至瓣环水平,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带垫片换瓣线自主动脉壁外进针,垫片置于主动脉壁外侧,16-20针间断缝合,机械瓣环上打结,置换机械瓣膜。结果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3个月至1年随诊,预后良好。结论间断全层缝合主动脉壁置换主动脉瓣方法可以预防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减少瓣周漏的发生,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伴晕厥入院。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探及右心室弥漫性占位病变,致右心室流入道和漏斗部变窄,致使左心室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活动剧烈时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考虑该占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行右心占位切除术+三尖瓣置换术,术后病理证实占位性质为血栓,符合L?ffler心内膜炎诊断,同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预后较好。L?ffler心内膜炎为罕见病,表现为晕厥并最终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更为罕见,该病例有助于加强临床医师对L?ffler心内膜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因、瓣膜选择、近远期疗效、死亡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及抗凝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62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男40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1.53±2.6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4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黏液性变心脏瓣膜病9例。6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均使用机械瓣膜,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部分患者术中采用主动脉根部加宽术(Nicks法4例、Manougnian法11例)。结果:本组住院死亡率为6.5%(4/62),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1例。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10.2±2.5)年,失访5例,随访率91.4%。随访期间死亡3例,1例为术后9个月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为术后8年不明原因猝死,1例为术后6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置换2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抗凝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无因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再次手术者;患者主动脉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儿童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近、远期效果良好,大多数患儿可置入较大的瓣膜,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大多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5例14岁以下儿童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年龄(12.7±1.8)岁,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主动脉瓣置换采用带小垫片涤纶线间断褥式缝合,所用人工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瓣膜直径≥19 mm。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1.5~2.0。无手术及住院死亡病例,术后早期并发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心脏彩超复查,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腔轻度动力性梗阻1例,轻微瓣周瘘1例。术后随访3个月~7 a,所有患者心功能指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机械瓣膜功能良好,无因生长发育出现机械瓣膜相对狭窄,无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病情允许时尽量推迟到年龄较大时行儿童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采用新型双叶机械瓣效果良好,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9-119
心脏瓣膜置换无论是应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均须抗凝治疗。机械瓣应终身抗凝治疗,生物瓣一般应短期抗凝治疗,但一部分病人也需长期抗凝治疗。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的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机械心脏瓣膜(MHV)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时,需要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往往需要桥接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抗凝。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MHV患者再次接受择期手术(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桥接亚治疗剂量的LMWH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 观察我院在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收治的需再次择期手术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瓣膜置换组,n = 47),瓣膜置换组纳入标准是围手术期桥接抗凝的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并经心外科医生制定桥接抗凝方案患者(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14例,机械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33例),以同期行相同手术的患者(未做过瓣膜置换术)为对照组(n = 47),主要观察指标是住院病死率、术中出血量、桥接后30 d内血栓栓塞事件或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瓣膜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一个24 h出血量较对照显著增多(P < 0.05),瓣膜置换组1例死亡(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并出现1例(2%)出血事件,两组均未发生栓塞事件,但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病死率、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进行择期外科手术期间采用亚治疗剂量LMWH进行桥接抗凝术中出血量增多,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此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探讨手术指征、瓣膜选择等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29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15(10.66±3.55)岁.病因:先天性主动脉瓣发育异常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主动脉瓣置换2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7例,均采用机械瓣膜.所有瓣膜置换均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术中采用Manouguian法行主动脉根部加宽5例;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例.术后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0~3.0.结果 患者CPB时间(126.39±68.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7.39±48.23)min.全组院内死亡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呼吸衰竭l例,急性肾衰竭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1个月至8年,平均3.5年,随访期无死亡,所有患者机械瓣功能均良好,无再次手术,无抗凝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于儿童主动脉瓣疾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及术后密切治疗,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14岁以下病童施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121例,先天性心瓣膜病8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9例,心内膜炎24例(其中21例为先天性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行二尖瓣置换62例,主动脉瓣置换49例,三尖瓣置换6例,双瓣置换4例。共置换机械瓣膜125枚。术后患儿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术后随访通过问卷或门诊检查完成。结果住院死亡15例,病死率12.4%(15/121);失随访32例。74例平均随访时间10.5年,晚期死亡1例,再手术2例。大部分存活病人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Ⅰ级-Ⅱ级。结论大多数儿童可以植入较大规格的机械瓣膜,保证远期生长发育需要。儿童机械瓣膜置换住院病死率高,合理的抗凝治疗可能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换瓣的效果。方法本组59例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58例,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减容术同时行二、三尖瓣替换术后1例。因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出现瓣膜功能缺失者急症行再次换瓣手术,其中5例急症手术时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换瓣术后瓣周漏6例,4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2例限期直接采用带垫片褥式缝合修补术。生物瓣衰败43例中,23枚猪瓣及25枚牛心包瓣多为不同程度的瓣叶增厚、钙化,同时合并不同程度瓣叶撕裂、穿孔,择期行再次瓣膜替换术及附加手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4例,晚期死亡2例,失访5例。50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严重瓣膜功能缺失者行再次换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正> 机械瓣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瓣已近40年,虽然瓣膜类型经历了笼球瓣、侧倾碟瓣和双叶瓣的研制与发展过程,也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瓣膜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仍然是当今机械瓣最常见、最严重,也是最难预防的并发症.为此,有关机械瓣血栓形成机制与抗凝强度调控的研究,近年来涉及到瓣膜的流体力学特性、抗凝强度的监测手段、瓣膜的类型和部位、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完成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614例,有5例患者因机械瓣功能障碍再次住院,发生率0.81%,其中3例患者接受再次瓣膜置换术,2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48岁(中位数42岁).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3例患者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2例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经静脉持续泵人替罗非班12.5 mg/d及口服沙格雷酯治疗.手术或保守治疗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评估.结果 5例患者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均为未正规服用华法林抗凝导致瓣膜血栓形成.1例保守治疗患者死亡,1例保守治疗患者好转出院,3例接受手术患者痊愈出院.死亡患者死因为心功能衰竭,4例存活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多为瓣膜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后应积极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20.
SLE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病。血清中存在以ANA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两者均为异质性疾病, 可引起多脏器损害, 但罕见两者同时发生, 本文通过报告2例SLE继发HES, 同时合并Loffler心内膜炎及脑卒中患者, 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 旨在进一步探讨SLE与HES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及诊治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