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34/68)的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27/68)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10/68)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5年引起江阴市某企业一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原因。方法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参照GB4789-2012和WS/T13-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对检出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检出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证实,该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是由埃施魏勒沙门菌引起。结论这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是因食用被埃施魏勒沙门菌污染的鸡蛋饼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原因,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事故互联互通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7月25日,东莞市厚街镇发生一起内地赴港澳旅行团返程途中出现不明原因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症状的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肛拭子样本,参照国家标准检测致病菌。结果共发现13例病例,患病率30.95%(13/4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00%)和腹痛(84.62%)等。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6例病例肛拭子样本检出肠炎沙门菌,检出率为54.55%(6/11)。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该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2015年江阴市某企业一起暴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原因。方法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参照GB4789-2012和WS/T13-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对检出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主要症状、病例便样与剩余食品中均检出O9,12 Hg,m肠炎沙门菌。结论本次事件是因食用被O9,12 Hg,m肠炎沙门菌污染食品而引发的一起暴发食源性疾病。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个人卫生,防止食品受到致病菌污染,避免该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评价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质量,发现基层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 出指导意见。方法: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中,发病人数≥10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按照相应标准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收集 6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 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告普遍存在条理性差、层次混乱不清,虽然书写了相应的指标但内容过于简单且不够规范的问题;报告 还存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够全面、深入,分析流行病学欠缺,食品卫生学调查不充分等问题;仅有50.00% (34/68) 的 调查查明了致病因子和污染食物,39.71% (27/68) 的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14.71% (10/68) 的调查找出了完整证据链。结 论:甘肃省基层工作人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深入、细致,病因调查和推断较少,几乎未开展分析流行病 学调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依据不够充分;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报告书写质量均需要加强和提高;相关部门应基层流行病 学调查队伍建设,对技术人员进行中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蔡泽瑜  张明  张春雨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3):345-346,371
目的 分析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0起,发病511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16.94%,9年罹患率为8.64%~3...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起因误食桐油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处置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此次暴发事件共有10人发病,最短潜伏期为70 min最长潜伏期100 min,患者集中发生在同一潜伏期内,流行曲线呈单峰型,符合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特征,病例临床表现相似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剩余食品及烹调用油桐油检测阳性。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误将桐油当作一般食用油烹调菜肴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20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潍坊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潍坊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暴露1 064人,报告病例235例,无死亡病例。事件的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32起,占54.24%),其次为餐饮服务场所(25起,占42.37%);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29起,占49.15%),其次为2种因素及以上(15起,占25.42%)。植物类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32.20%(19起),其次为动物类食品(17起,占28.81%)。结论 应逐步完善潍坊市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敏感性,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起因农村家宴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传染来源、致病因子及其耐药性,有效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此次暴发事件共搜索发现病例19例,均有共同就餐暴露史,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为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29日中餐食用“炖猪肚”是导致本次事件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从5例病例肛拭子和刀具、砧板涂抹样以及碗涂抹样中分离出肠炎沙门菌,其中4例病例和2个环境样本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同源性为100%,且均具多重耐药性。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污染餐具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大农村宴席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加工、餐具消毒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一起新生儿伦敦沙门菌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预防控制经验,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12月29日-2012年1月13日调查新生儿内科108例患儿临床资料,采取现况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次事件中的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该次事件共持续16d,调查病例108例,发现感染病例33例,罹患率为30.56%,时间分布呈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空间分布有聚集性,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显示污染的环境和手是造成沙门菌属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暴露于ICU、食用早产儿奶、接触护理人员是危险因素。结论此次腹泻事件是一起由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引起的疑似感染暴发事件,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该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汇总分析2016年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和暴发监测系统相关病例信息,以了解系统早期识别预警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能力与存在的不足,为当地食源性疾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与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相关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共收集监测病例信息26 848份,监测系统暴露信息总体完整率为44.47%;回顾性汇总分析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例信息,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259起,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为143起,比对分析发现,两系统一致报告的事件数为20起;一致性事件中哨点医院监测系统报告时间比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时间滞后,中位滞后时间为6.50 d。结论江苏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具有较强识别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力,但是系统病例信息总体完整率较低,系统上报时间具有一定滞后性,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存在漏报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杭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用以指导培训。方法 收集杭州市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邀请专家制定评价内容,并对所有发病 20 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结案报告,依据专家制定共18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8 年杭州市共报告140 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0起事件全部上报流行病学调查结案报告,有22 起事件的结案报告纳入分析。结案报告题目合理,背景描述、资料收集方法等规范;有病例定义合理,得分率在80%以上15份,占68.18%,部分没有有罹患率计算及指示病例描述;食品卫生学调查有明显不足较多,得分率在80%以上仅有2份,占9.09%,但有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不多,得分率在80%以上10份,仅占45.45%;大部分调查报告总结评估不充分,对调查实施情况,协调配合情况少有评估。总体评价良好18份,占81.82%,合格2份,占9.09%,不合格2份,占9.09%。结论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质量评价,了解了杭州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案报告的质量,可为进一步培训和指导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并规范撰写调查报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近6年来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贵州省上报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全省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486起,发病4 173人,死亡110人,罹患率为18.40%,病死率为2.64%。6 - 9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家庭的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病因素为有毒植物和细菌,以野生毒蕈最多;主要引发事件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夏秋季有毒植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尤其应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做好提前预警。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防控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此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发病和死亡,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宁夏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9起,发病1 272人,住院106人,死亡4人。平均每年报告事件数18起,报告事件发病数10人以下为主,占79.1%(102/129)。发病高峰集中在二、三季度,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49.6%(64/129)。主要致病食品是植物、动物类,分别占38.8%(50/129)和37.2%(48/129)。报告事件致病及引发因素以不明因素为主,明确致病及引发因素中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加工不当引起,分别占30.2%(39/129)和15.5%(20/129),食堂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引起,其他场所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结论 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二、三季度高发,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致病和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现14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4/14)、腹痛(13/14)、发热(13/14)。所有病例均食用M餐厅加工制作的鳗鱼蛋丝饭。病例便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凉山州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监测预警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20年凉山州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聚集性分析发现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和经调查核实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凉山州有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801起,其中仅52起事件经调查核实;发病人数范围在2~5例的疑似事件数最多,有733起;随着发病人数的增加,经调查核实事件数在疑似事件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疑似事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的事件数在2019-2020年明显增加;部分地区从未开展过疑似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疑似事件集中发生在6-8月,疑似事件的可疑暴露食品居前3位的依次为菌类及其制品、野果、蔬菜及其制品,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与野外。结论凉山州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急需提高;需加强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