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先证者PC基因(PROC)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家系成员DNA在先证者PROC基因突变区域扩增后测序,进行家系调查以期发现遗传规律。结果先证者蛋白C活性为38.6%,抗原为45.3%。直接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外显子7区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565C〉T,该突变将引起编码的蛋白C 147位精氨酸被色氨酸替换(p.Arg147Trp)。家系分析发现先证者的c.565C〉T突变遗传于其父亲。结论 c.565C〉T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PC缺陷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例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临床表型,探讨该家系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常染色体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先证者父亲病逝),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进行测序,确定基因变异位点,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致病性突变情况。应用软件分析剪接突变、错义突变位点保守性及致病性。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手背、腹部及双足多发红色斑块、结痂,瘙痒明显,指/趾甲营养不良及脱落,口腔舌体黏膜白斑;血清总蛋白、球蛋白、IgG水平升高,自然杀伤细胞绝对数、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心电图示多导联ST-T改变;家系3代仅先证者1人患病。先证者存在COL7A1基因c.841_846+1dup和c.5560G>A(p.Gly1854Arg)复合杂合突变;母亲存在c.5560G>A(p.Gly1854Arg)突变;c.841_846+1dup为剪接突变,突变导致6号外显子3′端正常供体剪接位点丢失,并在下游7 bp处激活形成新的供体剪...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调查复合 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5人)外周静脉血,检测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和抗凝血酶活性等指标以明确表型 诊断。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lustalX-2. 1-win软件分析突变的保守性;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家系中有4人 存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先证 者临床表现为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其他家系成员无明显的血栓形成事件表现。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PROC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c.541T>G 杂合错义突变(p. Phe181Val)和c.577-579delAAG杂合缺失突变( p. Lys192deletion),其父亲为 c.541T>G突变杂合子,母亲和妹妹为c.577-579delAAG 突变杂合子。保守性分析显示Phe181和Lys192在同源物种间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2个突变位点均为有害突变。结论该遗传性蛋白 C缺陷症家系存在c.541T>G杂合错义突变 和e.577-579delAAG 杂合缺失突变,该复合杂合突变可能引起先证者蛋白C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反复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例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Ⅺ活性,PCR扩增家系成员中FⅪ基因,通过直接测序法分析FXI基因突变。结果患儿家系中7位成员APTT显著延长,FⅪ活性明显下降。先证者及多个家系成员中发现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有一c.841CT(p.Gln263stop)无义突变。还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第8呈外显子c.801AG(p.Thr249Thr)同义突变,第15号外显子c.1812GT(p.Arg586Arg)及c.1839GA(p.Glu595Glu)同义突变。结论 c.841CT(p.Gln263stop)杂合突变是导致此家系FⅪ缺乏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 VII,FVII)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VII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T-easy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11348位C→T突变和11349C→A突变。pGEMT-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CGG)304Trp(TGG)和Arg(CGG)304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11349位G→A和1134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的弟弟FVII基因为正常野生型;其哥哥和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FVII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304Trp和Arg304Gln双重杂合性突变,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一家系2例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患者临床特征,探讨牛痘相关激酶1(vaccinia-related kinase 1,VRK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一家系2例dHMN患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女儿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双下肢肌萎缩并逐渐加重,感觉无异常。先证者弟弟有类似症状及体征,父母及女儿无相关症状及体征。先证者存在VRK1基因c.1124G>A位点纯合突变;先证者父母及其女儿均存在VRK1基因c.1124G>A位点杂合突变;先证者弟弟未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该突变为已报道致病性突变;该突变使VRK1蛋白C端第375位色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W375X),导致VRK1蛋白部分功能缺失,为无义突变。结论 VRK1基因c.1124G>A(p.W375X)位点纯合突变可能是该家系2例dHMN患者的致病原因;VRK1基因突变导致dHMN患者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个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过氧化物酶生物合成因子7(peroxisomal biogenesis factor 7,PEX7)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先证者留存羊水样本,先证者父母及其外祖父母、舅舅和5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母亲及先证者外祖母存在PEX7基因c.4552dupGGGACGCC位点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存在PEX7基因c.527-1G>C剪接位点杂合突变,先证者存在PEX7基因c.4552dupGGGACGCC位点和c.527-1G>C剪接位点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舅舅及先证者外祖父、50例体检健康者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PEX7基因c.4552dupGGGACGCC位点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c.527-1G>C剪接位点突变未报道,为可能致病性突变。结论 PEX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家系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患儿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对一角膜营养不良家 系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 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 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5号染色体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4号外显子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8号外显子发生c.1007 A>T(p.E336V)杂合突变。Sanger 测序验证 发现患者父亲及家系其他患者TGFBI基因也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患者母亲及家系其他正常成员未见TGFBI基因发生突变。TGFBI基因c.370 C>T(p.R124C)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TGFBI 基因e.370 C>T(p.R124C)杂合突变 是导致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个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临床分析、电生理检查和系谱分析后,用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GJB1(gap junction proteinβ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9例患者临床表现及系谱分析符合X连锁显性遗传型CMT(CMTXD)特征;肌电图提示先证者及其父上、下肢多发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纤维脱髓鞘损害,合并轴索损害;基因分析显示该家系5例患者发生了GJB1 c.44G>A突变,女性为杂合子突变,男性为半合子突变。结论该家系为X连锁显性遗传型CMT家系,GJB1 c.44G>A突变是家系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一家系3例SERPINB7基因突变长岛型掌跖角化病患者及先证者父母SERPINB7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该家系3例掌跖角化病患者(先证者及其姐姐、叔叔)及先证者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皮肤病相关基因各外显子编码区域的序列变异情况,对致病性变异经PCR-Sanger测序验证,并与10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先证者及其姐姐、叔叔临床表现为双手掌、双足足底红斑基础上角化过度。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姐姐、叔叔SERPINB7基因携带c.336+2TG和c.522dupT位点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c.522dupT(p.V175Cfs*45)杂合移码突变,先证者母亲携带c.336+2TG(splicing)杂合剪切突变;100例健康对照均未见c.336+2TG(splicing)杂合剪切突变和c.522dupT位点杂合移码突变。结论 SERPINB7基因c.336+2TG和c.522dupT位点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家系3例长岛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突变基因与胎停育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共3代6人);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活性(Fg:C);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和纤维蛋白原抗原(Fg:Ag)含量等指标以明确表型诊断。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纤维蛋白原的FGA、FGB及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以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并对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血浆PT、APTT、D-D和FDPs正常,TT显著延长为34.4 s/17.0 s,Fg:Ag为3.35 g/L,而Fg:C降低至1.02 g/L;先证者母亲、弟弟及儿子上述的检测结果与先证者相似,其父亲和丈夫上述的检测指标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FGG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g.7476G>A杂合错义突变(CGA→CAC),导致p.γArg275His(rs121913088),该突变来源于母系;另外,先证者FGB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g.7652G>A杂合多态性(AGG→AAG),导致p.BβArg478Lys(rs4220),该多态性来源于父系。结论该先证者出现胎停育,与p.γArg275His杂合错义突变和p.BβArg478Lys杂合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1例Melnick-Needles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并为该家系提供遗传咨询依据。方法 采集先证者即1例不明原因骨骼发育异常、身材矮小的青年女性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先证者位于X染色体上的FLNA基因有一杂合变异位点:NM_001110556.2:c.3562G>A(p.A1188T),父母均为野生型。根据ACMG指南,提示FLNA基因的c.3562G>A突变为1个致病突变位点,与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Melnick-Needles综合征相关。国内未见该致病位点报道。结论 确诊1例罕见Melnick-Needles综合征,致病FLNA突变c.3562G>A在国内为首次报道,为患者及家属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1例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和蛋白质功能预测,确定其致病原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先证者454个骨病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对检出的可疑基因突变进行Sanger测序检测,对父母进行验证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该患儿检出COL2A1基因c.3589G>A(p.Gly1197Ser)杂合错义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该突变,先证者为新发变异,家系中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提示胎儿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变异。Polyphen2、Mutation Taster软件对其蛋白质功能预测的结果为有害。结论?COL2A1基因c.3589G>A变异是该SEDC家系先证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个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该家系中的一高危胎儿进行产前分子诊断。方法采集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查找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Sanger测序进行突变验证。确定先证者及其父母基因型后采集羊水标本,采用PCR扩增及直接测序方法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该家系先证者为G6PC基因c.648GT纯合突变。双亲均为G6PC基因c.648GT杂合突变。胎儿携带与父母相同的c.648GT杂合突变。结论建立了对GSD进行分子诊断和产前分子诊断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1个GSD家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显子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X连锁Alport综合征(X-linked Alport syndrome, XLAS)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外显子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系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然后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家系验证,并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患者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此家系先证者(III-1)和舅舅(II-3)携带COL4A5 c.3667G>C (p.G1223R)基因突变,先证者母亲(II-2)为此基因突变的杂合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此突变是致病的且在家系中呈共分离。结论 此研究明确了XLAS家系的致病机理并发现一新突变COL4A5 c.3667G>C (p.G1223R),扩大了非典型AS患者COL4A5基因突变谱,对患者的诊疗选择和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例植物固醇血症家系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诊断为植物固醇血症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通过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中ABCG5及ABCG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Sanger测序法发现先症者及家系成员中存在多个基因突变,其中ABCG5基因发现3个突变,分别为外显子1 c.64CT(p.Q22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0 c.1336CT(p.R446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3 c.1810CG(p.Q604E)杂合错义突变;ABCG8基因发现4个突变,分别为(ATG前)-19TG纯合突变、外显子2 c.161AG(p.Y54C)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13 c.1895TC(p.V632A)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4和5间的内含子g.12902TC纯合突变。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ABCG5基因中c.64CT及c.1336CT为致病突变,其他基因突变均为非致病性的多态性位点。结论 ABCG5基因c.64CT及c.1336CT复杂杂合突变是该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人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ER(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其中6390T→C(Phe40Cys),9482G→T(Argl52Leu),和11487.9delC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除一种缺失突变外,其余均为点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Thr359Met和Arg304Trp突变分别在4个及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2例Thr359Met纯合突变(FⅦ:C分别为2%和3%)及1例Argl52Leu、11487-9delC及Arg304Trp复合杂合突变(FⅦ:C为1%)临床表型为重型;2例双重杂合突变(His348Gln和Thr359Met,Agr304Trp和Arg30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FⅦ:C分别为3.4%和10%)。4例杂合突变(Phe40Cys伴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Thr359Met、Arg152Gln、-55C→T)FⅦ:C分别为1%、3.0%、1%、5.5%,临床表型为中型或轻型;1例-323P0/P10、73G→A及Arg353Gln复合杂合多态性(FⅦ:C为1%)的临床表型为轻型。结论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8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3种为新突变。中国汉族人中存在导致FⅦ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纯合及双杂合FⅦ基因突变FⅦ:C较低,临床出血常较重;特定的杂合突变可有临床出血倾向,FⅦ基因突变与FⅦ:C及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低且异常纤维蛋白原(F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调查两个先证者及家系成员(3代7人和3代10人)。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和Fg活性(Fg:C), 免疫比浊法检测Fg抗原(Fg:Ag)。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g的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通过凝血酶诱导进行Fg聚集试验;用ClustalX-2, 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 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蛋白质空间结构及分子作用力的变化。结果先证者A和先证者B, Fg:C明显下降(分别为0.74和0.78 g/L), Fg:Ag同步降低(分别为0.96和0.94 g/L), 两个先证者TT均延长。基因测序分析显示, 先证者A和先证者B的FGA第6外显子均存在c.2185G>A(p.AαGlu710Lys)杂合错义突变;另外, 先证者A的FGG第7外显子存在c.701G>T(p.γTrp208Leu)杂合错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分析,探讨HCM致病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搜集该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外周血DNA、羊水细胞DNA、经培养的羊水细胞DNA,二代测序(NGS)筛查先证者的致病基因位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验证HCM致病候选基因MYH7和MYBPC3的可疑致病突变序列,并检测羊水细胞潜在的致病突变。用遗传学数据资料和Mutation taster、PolyPhen-2、ANTHEPROT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MYH7 c.1988GA(p.Arg663His)和MYBPC3 c.151GA (p.Ala51Thr)杂合突变,其父亲表型正常且未检出异常突变,其表型正常的母亲仅携带MYBPC3 c.151GA杂合突变。胎儿仅存在MYH7 c.1988GA杂合突变,而MYBPC3无异常变异。突变效应预测和蛋白质结构功能分析显示这2种错义突变分别影响蛋白质的疏水性和抗原性,且遗传学数据资料显示MYH7 c.1988GA为明确致病性突变。结论先证者MYH7 c.1988GA为新发致病性突变或由于其父母为生殖嵌合所致,MYBPC3 c.151GA突变可能促进HCM的发生。胎儿虽然仅携带MYH7 c.1988GA,但其表型可能仍为H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