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Narcotrend监测下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和单纯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更安全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 40例ASAⅡ~Ⅲ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EGA)和单纯全麻组(GA),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用药为舒芬太尼0.4μ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依托咪酯0.2 mg/kg,气管插管后微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间断静注顺苯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行Narcotrend监测并使Narcotrend分级(NTS)维持在D0~D2之间。EGA组全麻诱导前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试验剂量1.3%利多卡因3 ml,气管插管后硬膜外追加1.3%利多卡因6~8 ml,再以0.375%罗哌卡因5~8 ml/次维持硬膜外阻滞。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记录两组病人全麻维持用药量和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位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 EGA组术中收缩压低于GA组(P<0.05);术中麻醉用药比较,EGA组丙泊酚及顺苯磺阿曲库铵用量少于GA组(P<0.05),EG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A组(P<0.01);恢复时间比较,EGA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P<0.01);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减少,病人恢复较快,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同时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有利于预防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e plane block,ESPB)对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65例,年龄4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5~28.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组,32例)和对照组(GA组,33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ESPB组全麻诱导前于俯卧位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当VAS评分≥4分时,肌内注射曲马多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1天、2天时,采用QoR-15量表评估患者恢复质量。记录术后1 h、6 h、12 h、24 h、48 h的VAS评分,术后48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及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ESPB组术后第1天、2天时QoR-15评分升高,术后1 h、6 h和12 h VAS评分降低,PCIA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促进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 择期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2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50~75岁,体重45~70 k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4):单纯全麻组(GA组)、全麻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CGT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CGEA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送至麻醉后恢复室(CPACU),患者入室时记录VAS评分.PACU期间评价疼痛程度,VAS评分>3分的患者接受静脉吗啡滴定,VAS评分≤3分时停止吗啡滴定,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和/或硬膜外镇痛泵.滴定结束时记录吗啡总用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GA组和CGTA组比较,CGEA组术后中重度痛发生率降低(P<0.01);GA组、CGTA组和CGEA组患者术后重度痛发生率、入室时VAS评分及吗啡总用量依次降低(P<0.01);CGEA组镇静发生率低于GA组(P<0.01),三组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全麻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4.
高信国  张梅  岳翔  张浩  薛华 《中国骨伤》2020,33(4):363-367
目的:评价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下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择期单侧全膝置换术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6~74(70.2±10.3)岁;BMI 18~25(21.3±3.5) kg/m~2;病程2~3(1.2±0.3) d。分为全麻组30例和全麻加神经阻滞组30例。全麻加神经阻滞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股神经穿刺点注入20~25 ml,坐骨神经穿刺点注入15~20 ml,总量不超过40 ml。术后两组行术后静脉镇痛治疗。记录患者单位时间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随访,记录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后瞻妄的发生情况,VAS3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记录两组曲马多的追加次数。术后48 h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加神经阻滞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曲马多追加次数降低,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OM、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ROM、VA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加神经阻滞组治疗后ROM、HSS评分均高于全麻组(P0.05),VAS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膝置换术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应,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PONV,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骨折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5~99岁,BMI 18.6~29.7kg/m2,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组(GB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及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喉罩全麻,GB组在全麻后,经超声引导给予0.5%罗哌卡因30ml进行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入室时(T0)、置入人工气道即刻(T1)、手术开始5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HR、SBP、DB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拔除30min和出恢复室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使用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记录术后2、6、12、24和48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HR明显减慢,SBP、DBP均明显降低,T2时GA组SBP明显升高(P0.05)。与GA组比较,GB组麻醉过程中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人工气道拔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拔管30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补救镇痛使用次数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总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6和12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改良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术中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恢复佳、术后镇痛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S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30例。S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采用QoR-40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 d的QoR-40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和腰方肌阻滞(QLB)用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90例,男5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BMI 19~28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SAPB联合全麻组(S组)、QLB联合全麻组(Q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30例。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范围、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0.5、2、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 S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Q组(P0.05)。术后0.5、2、12、24 h S组和Q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S组和Q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G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G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G组(P0.05)。S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6—T_(11),Q组阻滞平面集中在T_7—L_1。结论低位SAPB和QLB均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切口痛,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与QLB比较,低位SAPB操作更简单、起效时间短,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2例,男60例,女62例,年龄26~85岁,BMI18.5~28.0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镇痛组(EA组,n=40)、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n=41)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41)。三组全麻诱导维持用药相同,EA组行硬膜外阻滞和硬膜外镇痛,TAP组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予PCIA镇痛。记录三组患者七氟醚、舒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记录术后1h(T0)、6h(T1)、12h(T2)、24h(T3)、48h(T4)VAS评分及哌替啶用量。记录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PCIA组舒芬太尼用量、哌替啶追加次数明显多于,麻黄碱用量明显少于EA组和TAP组(P0.05)。EA组和TAP组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TAP组T3、T4时VAS评分明显高于EA组(P0.05)。TAP组和EA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早于PCIA组(P0.05)。PCIA组恶心呕吐例数明显多于TAP组和EA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镇痛、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全麻联合静脉镇痛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依次降低;全麻联合硬膜外镇痛或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患者术后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 年龄30~64岁, 体重指数18~30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 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 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 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 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并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老年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记录气腹前5min (T1)、气腹后10 min(T2)、30 min(T3)、90min(T4)、180min(T5)、解除气腹后30 min(T6)及术毕(T7)各时点HR、MAP、CVP、气道压(Paw)、PaCO2、pH和血糖(Glu),以及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出血量、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与G组比较,GE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少,术后拔管时间较短,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T2~T7时HR、MAP、CVP、Paw、PaCO2及Glu值均增高,pH值下降(P<0.05).T2、T3、T6、T7时G组HR、MAP较GE组增快升高明显(P<0.05);T2~T7时G组Glu较GE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 老年患者腹腔镜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中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阿片类药物用量更少,术后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点注射法胸肌神经(pectoral nerves,PECS)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30~65岁,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点注射法PECS阻滞复合全麻组(P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完成后,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术侧PECSⅠ和PECSⅡ阻滞,采用单点注射法,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C组患者不给予PECS阻滞。两组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补救性镇痛情况、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P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术后48 h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超声引导下单点注射法胸肌神经阻滞能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可以提供更佳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4):394-398
目的评价BIS指导下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90例, 年龄65~80岁, BMI 18~25 kg/m2, ASA分级Ⅰ~Ⅲ级, 无术前疲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BIS值40~49组(B1组)和BIS值50~60组(B2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1组术中BIS值维持40~49, B2组术中BIS值维持50~60、C组术中维持HR和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 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后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帕洛诺司琼行PCIA, VAS评分>3分时, 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时行Christensen疲劳评分, 记录POFS(Christensen疲劳评分≥6分)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 d内发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对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麻胸腔镜下行肺部分切除术患者80例, 性别不限, 年龄50~78岁, BMI 18~30 kg/m2 ,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切口局部浸润组(D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E组在麻醉诱导完成, 改为侧卧位后, 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竖脊肌平面阻滞, 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30 ml;D组切皮前采用0.25%盐酸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 当静态NRS评分>3分或咳嗽时NRS评分≥6分时,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4、48 h时行QOR-15评分。分别于切皮前、术毕和术后24 h时,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IL-1β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 E组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评价意识指数(IoC)监测即镇静(IoC1)联合镇痛(IoC2)监测对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无监测组(B组,n=30)和IoC监测组(I组,n=30)。两组均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B组根据患者BP和HR等生命体征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浓度;I组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浓度,维持IoC1值40~60,IoC2值30~50。术前1 d、术后3 d采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量表)评估患者早期恢复质量。记录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补救镇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I组术后3 d早期恢复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明显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补救镇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意识指数IoC1与IoC2联合监测可以提高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管连续胸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 PVB)用于开胸手术镇痛对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12例,男55例,女57例,年龄65~75岁,BMI 18.5~3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PVB组(P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C组),P组54例,C组58例。P组使用PVB,C组使用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2和3 d患者发生POD的情况;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P组术后PO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术后不同时点两组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咳嗽时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P组术后肺不张、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连续胸椎旁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镇痛可以提供更充分的术中与术后镇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降低PO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20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按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组)与芬太尼组(F组),均采用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全麻,R组与F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观察术前(T0)、气管插管后1 min(T1)、5 min(T2)、切皮(T3)和术后5 min(T4)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中皮质醇水平,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及患者的认知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气管插管反应发生率相比较,F组(14/26,53.8%)明显高于R组(4/26,15.4%)(P<0.05).结论 瑞芬太尼较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术后患者较早恢复认知能力,且瑞芬太尼静脉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能提供有效的镇痛和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苏醒快,有利于患者术后排痰,康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5岁,体重50~76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组(BR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均行双侧TAP阻滞。BR组患者每侧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0.1%布托啡诺1 ml,R组患者每侧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1 ml。记录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24 h的VAS疼痛评分、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的40项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QoR-40)评分。记录TAP阻滞有关不良反应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BR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的QoR-40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TAP阻滞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改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瑞芬太尼-丙泊酚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90例,ASAⅠ级,硬膜外阻滞完善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n=45),仅用丙泊酚微泵静注,B组(n=45),瑞芬太尼配伍丙泊酚微泵静注。记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丙泊酚全麻用量、苏醒时间、术中肢体活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的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注诱导后血压、脉搏、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下降,气腹时及术中各时点,B组的血流动力学均较A组平稳,丙泊酚用量和肢体活动情况,B组均比A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毕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恶心和头晕等并发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配伍丙泊酚全麻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循环稳定,可明显减少丙泊酚用量,完善硬膜外阻滞效果,但要注意呼吸抑制的发生,停止给药后呼吸恢复与苏酲时间不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复合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及全麻苏醒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y,FTS)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年龄32~70岁,随机均分为两组:R组硬膜外注射0.375%罗哌卡因10ml,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5后开始全麻诱导,之后每小时注射6ml直至手术结束。C组硬膜外穿刺置管仅用于术后镇痛。术中根据Narcotrend指数(NTI)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使NTI维持在D2(37~46);调整瑞芬太尼输注剂量,使MAP维持在基础值的80%~120%。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停止输注丙泊酚至NTI恢复至C1(70~74)的时间(Tc)和B2(80~84)的时间(Tb);记录睁眼时间(Ta),睁眼时的NTI(NTIa)以及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R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多于C组(P0.01)。R组Tb和Ta明显短于C组(P0.05或P0.01),所有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复合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全凭静脉麻醉所需丙泊酚用量,缩短全麻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 每组30例。两组其他麻醉用药相同基础上, L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 后以2.0 mg·kg-1·h-1速度输注至术毕, C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注射同等剂量和同等速度泵注生理盐水。记录术前1 d(D1)、术后1 d(D2)、术后2 d(D3)、术后7 d(D4)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分;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 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 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拔管时呛咳、躁动发生率, 术后24 h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 补救镇痛率, 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与C组比较, L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两组患者D1时Q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