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女性,23岁。因周期性下腹腹壁区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就诊。2年前曾作剖宫产手术,术中发现患者为双子宫。术后6个月始行经,无其他不适。1年后出现剖宫产疤痕处呈进行性疼痛加重,检查切口局部皮肤愈合良好,无红肿等现象,但有压痛。妇科检查:双子宫,双宫颈,单阴道。超声检查:切口中部右侧腹壁距体表约 1.0cm处可见一大小 3.2cm×2.0cm的低弱近无回声区,边界欠清晰,边缘欠规则,内可见稍强光点回声,后方无明显衰减影(图1);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8岁,因周期性下腹腹壁区痛半年,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下腹腹壁疼痛,始随月经周期痛,后逐渐加重。近2月来,该处除行经期痛外,疼痛持续时间延长,7~15天不止。曾多次应用止痛药物无效,但痛时不用药也能缓解。化验血、尿常规无异常。患者3年前曾作过剖宫产手术,术后10个月开始行经,无其他不适。半年后出现剖宫产疤痕处呈进行性疼痛加重。检查切口局部皮肤愈合良好,无红肿等现象,但有压痛。经B超检查见切口中部右侧腹壁上,有-2cm×1.5cm低回声似无回声肿块,边界欠清晰,边缘不规则(图1)。结合病史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例1:女,29岁,已婚。剖宫产术后3 a,腹部切口处周期性疼痛、渐进性加重年余于2005-06-01来我院。患者3 a前在院外行剖宫产术,术后1个月月经来潮,此后,每次月经过后感腹部切口近右侧处隐痛,并呈渐进性加重,随即发现腹部切口疼痛部位一肿物,逐渐增大,曾在院外抗感染治疗,效差。患者月经规律,16岁初潮,周期30 d,末次月经2005-05-17,经期6~7 d,无痛经。25岁结婚,孕1产1。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手术疤痕愈合好,右侧可触及一直径3 cm大小的结节,触痛,位于肌壁间。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区无压痛,未扪及包块。初步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05-06-03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原手术疤痕右侧下方腹壁间位于肌腱鞘膜外一约3 cm×3 cm×2 cm肿物,质硬,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病理报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6 d痊愈出院。例2:女,37岁,已婚。剖宫产术后7 a,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2 a于2005-06-11入院。患者7 a前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近2 a右侧腹壁切口周...  相似文献   

4.
患者31岁,因腹壁切口瘢痕处硬结伴周期性疼痛1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2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2年前行剖宫产术,术后8个月月经复潮,经期刀口疼痛,呈阵发性,针扎样,1年前,发现腹壁切口左侧有蚕豆大硬结,每当月经来潮时硬结略增大且疼痛加重,经后自然缓解,近2月来,感经期包块明显增大且疼痛难忍,疼痛时间延长。查体:下腹部横形切口瘢痕左侧皮下可触及一2cm×4cm大小肿块,质韧,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3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既往2006年于当地医院行剖宫产术,术后3月自行触及下腹部术口瘢痕处一小包块(约0.5cm),质硬,轻压痛,未突出皮肤表面,曾至医院就诊予消炎止痛对症治疗后缓解,后未定期复查未处理。13年来患者发现下腹壁肿块无消退,且逐渐增大,近1年来明显加重,包块突出体表,伴疼痛,有刺痛感,经期前后明显。考虑腹部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建议入院手术治疗。入院查体:腹平坦,下腹部剖宫产切口处见一横约10cm陈旧性疤  相似文献   

6.
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CT诊断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5岁。因腹壁肿物2a,疼痛加剧1周就诊。患者自述:于2a前行剖宫产手术,脐下腹壁处见肿物,疼痛、经后缓解。查体:下腹部肿物约7.6cm×5.0cm大小,活动度差,质硬。CT检查:(因患者有过敏史为作增强检查)扫描前1h口服800ml温水,平扫见下腹部腹直肌外缘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边缘欠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CT诊断:腹壁肿物性质待查?炎性肿块不除外。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术后远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多。此病多发生于术后1~5年,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腹部包块增大和疼痛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需要切除包块。我院于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剖宫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年龄28~34岁,平均31岁。腹壁纵切口5例,横切口10例。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6年,但大多数为术后6个月~2年。1·2临床表现在腹壁原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最大6 cm×6 cm×5 cm,最小3 cm×2 cm×…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4岁,孕1产1,因剖宫产术后2年,腹部瘢痕处疼痛6个月入院。2008年4月剖宫产分娩一女婴,术后恢复良好,2010年4月月经来潮时下腹部原切口瘢痕处隐痛,皮下可触及枣样大小硬结,有触痛,逐渐增大,每次月经时,下腹部瘢痕处疼痛逐渐加重。入院查体:下腹壁可见一长约8cm横行手术瘢痕,瘢痕左侧处可触及一硬结,有触痛,大小约2.5cm×2.0c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腹部切口处皮下探及低回声结节,其内回声不均匀,范围1.8cm×1.6cm×2.1  相似文献   

9.
一、资料与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周期性疼痛或触及腹壁切口边缘不规则肿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来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0例,患者年龄29~36岁,中位年龄32.5岁,其中9例剖宫产术后1~2年,1例剖宫产术后13年。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摘要 患者31岁,因腹壁切口瘢痕处硬结伴周期性疼痛1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2月12口收治入院。患者2年前行剖宫产术,术后8个月月经复潮,经期刀口疼痛,呈阵发性,针扎样,1年前,发现腹壁切口左侧有蚕豆大硬结,每当月经来潮时硬结略增大且疼痛加重,经后自然缓解,近2月来,感经期包块明显增大且疼痛难忍,疼痛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0岁。曾行剖宫产术,术后每于经期便出现腹部瘢痕疼痛,且经止痛缓解。下腹壁瘢痕深部扪及约2cm×1cm结节,质硬,无压痛。超声检查:下腹壁瘢痕处探及约16mm×12mm低回声结节,壁厚,边缘欠规整,CDFI:低回声区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于腹壁瘢痕处。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讨论子宫内膜样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位置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在盆腔的任何部位及腹壁、外阴、脐部伤口疤痕处、大腿、手臂、膀胱等处,这种内膜随雌激素水平而变化,产生少量“月经”,而经血刺激又引起临床症状,多见于30~40岁…  相似文献   

1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7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6~32岁,均为初产妇。单发病灶5例,多发病灶2例。病灶大小1~4 cm。潜伏期为8~58个月。7例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疼痛,且肿块进行性增大,B超提示切口处有不均质回声,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显示肿块内结缔组织增生,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患者因周期性的腹壁疼痛,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7岁,剖宫产术后6年余,发现腹壁包块伴经期疼痛5个月余入院。查体:脐下3cm处可见一纵形瘢痕,长约12cm,瘢痕中段可触及一3cm×2cm×2cm的皮下包块质硬,无压痛。初步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检查:腹壁切口处于皮下脂肪层内见一大小为2.9cm×1.7cm的不均质偏低回声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部分深达肌层;CDFI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图1)。诊断:腹壁切口下不均质偏低回声包块(考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见皮下脂肪层内有一3cm×2cm×2cm的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皮下组织及筋膜粘连紧密。术后大体标本大小约3cm×2cm×2cm,…  相似文献   

14.
超声诊断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23岁,剖宫产术后1年,腹壁切口疤痕处周期性疼痛伴包块半年,经期腹壁疤痕包块增大,疼痛加重,经期后缩小。查体:下腹腹壁切口下段触及一4cm×3cm×2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欠清,不活动,无触痛。超声检查:下腹偏左腹壁切口周围皮下组织中见一4cm×3cm×2cm混合性包块,形态欠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包块内见杂乱团状回声及不规则液性暗区(图1),结合病史超声诊断: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疤痕,术中见疤痕包块侵犯至腹直肌前筋膜,伴显著纤维化及陈旧性出血。术后病理: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及内膜间质细胞。诊断:子…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2岁.2年前已行阑尾切除,术后7个月自觉右下腹壁轻度刺痛,弯腰时疼痛加重,并有支撑感.外科检查,于切口处腹壁内可触及一类似镊子样条状物,长约10.0m,宽约0.5cm.X线腹平片仅可见一模糊密度稍高阴影,B超探查选择探头频率7.5MHz,于阑尾切口处,可见一长条状强回声(图1)长约9.3cm,后方无明显声影,位于腹壁内,深度距表皮约0.4cm.提示:右下腹壁内条状强回声(实质性物)性质待查.96年12月9日手术取出一条状实  相似文献   

16.
何跃寰 《华西医学》2009,(9):2380-2380
患者,女,29岁,已婚。因“剖宫产术后7年,腹壁切口疼痛2年”于2008年12月11日收入我院。7年前患者行剖宫产术,术后无特殊不适。术后1年患者每月月经来潮时感腹部切口涨痛,且逐渐加重,未予特殊治疗。2年前发现腹部切口深处可扪及一小结节,花生粒大小,每月经来潮时疼痛、变硬、变大,并伴右侧腹股沟区疼痛,无发热、红肿、破溃等不适。经后期结节可变软变小,疼痛消失。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7岁.因剖宫产术后3年余,发现下腹肇包块伴经期疼痛5个月余入院.查体:脐下3cm处可见一横行瘢痕.长约8 cm,瘢痕左端外下方皮下可触及一2 cm×2 cm×2 cm的包块,质硬,无压痛.高频超声检查:腹壁切口处于皮下脂肪层18 mm×16 mm的不均匀团块状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可辨,部分深达肌层,CDFI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8.
易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696-1696
1病历摘要女,27岁。因下腹部肿块伴周期性疼痛2 a,于2006-07入院。患者于3 a前在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一直自觉切口中间疼痛。2 a前患者发现原腹壁切口中间有一包块,月经期疼痛明显,局部无红肿和发热。近1 a包块逐渐增大。查体:T 36.4℃,P 76次/m in,心肺正常。见下腹正中切口疤痕长约8 cm,切口中间可及一个4 cm×3 cm×2 cm的质硬包块,触痛,边界尚清,无波动感。血象正常。B超示:腹壁切口中部低回声反射(20 mm×15 mm×10 mm)。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06-07-26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脂肪至筋膜层约5 c…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于1995年1月~1996年12月在102例剖富产术中,采用了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术,现将此术式与同期腹壁纵切口皮内缝合剖宫产术100例作对照分析。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将近2年的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腹壁横切口组(102例)和腹壁纵切口组(100例)两组。两组病例均为单胎初次剖宫产术,一般情况、手术指征条件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方法:取下腹耻骨上3cm处,相当于腹壁自然皱壁作横弧形切口约10~12cm,深达筋膜层,横弧形剪开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筋膜,于切口中点错夹腹直肌前鞘上绿,向脐方向锐性加…  相似文献   

2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近年逐渐增多。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1·04%,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该症的发生率为0·03%~1·73%[1],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剖宫产术后并发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7~36岁,就诊时间为产后9个月~4年,其中4例是外院剖宫产,9例为本院剖宫产。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进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腹部原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月经后疼痛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