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杂志》2017,29(6):721-72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已经成为ACS的高危因素,并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预后高度相关。抗血小板治疗对于ACS患者的早期以及远期预后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大多数药物经肾脏代谢,更重要的是CKD即存在出血倾向,同时又有高凝状态,因此更加合理的抗栓治疗对这类患者更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关于ACS抗血小板药物的大型临床研究将其作为排除标准,进而使得可用于指导CKD并发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临床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将近期的ACS并发CKD患者抗栓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三联(TT)与双联(DAPT)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房颤合并ACS且治疗期间接受抗凝药物(NOAC)治疗的患者116例,根据抗凝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抗栓治疗联合DAPT治疗)56例,观察组(常规抗栓治疗联合TT治疗)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水平,记录两组随访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ngptl2、ET-1均下降,NO升高,且观察组更佳(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DAPT抗凝方案,TT抗凝治疗方案在房颤合并ACS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水平,同时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残余胆固醇(RC)是否可成为老年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指标。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连续入组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ACS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计算RC水平,通过冠脉造影的分析进行Gensini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RC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联。 结果:研究最终入选老年ACS患者740例,其中1年随访期内发生MACEs者84例(11.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校正,LDL-c(OR=0.998,95%CI:0.997-1.000,P=0.015)与RC(OR=0.135,95%CI:0.069-0.265,P<0.001)为老年ACS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DL-c及RC对预后评估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54(95%CI:0.719-0.786)、0.774(95%CI:0.740-0.805),二者联合评估预后的效能优于二者单独预测0.868(95%CI:0.840-0.893)(P<0.001)。RC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系数R2为0.49,二者呈正相关。 结论:RC与老年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并对患者MACEs的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的利伐沙班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AF)的老年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原则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ACS合并AF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联抗栓6个月组(观察组)和三联抗栓1个月组(对照组)各120例,每组在结束三联抗栓疗程后立即过渡为利伐沙班联合单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连续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出血事件、死亡、缺血性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日期。结果两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及根据ISTH分级原则进行分级,各种程度出血事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I后再发心肌梗死与再次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后ACS合并AF的老年患者,延长基于利伐沙班的三联抗栓下的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是安全的,但缩短双抗血小板疗法(DAPT)时间可能增加老年ACS患者PCI后冠状动脉疾病再度恶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肾功能异常较为常见,肾功能不全是AC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其具体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肾功能状态影响着ACS患者的治疗策略,包括介入、抗栓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等。现对肾功能不全造成不良预后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重视ACS患者的肾功能评估,以其更好地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 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 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 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 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CKD较为常见,这一人群往往预后更差,死亡和出血风险更高。抗栓治疗是ACS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如何平衡ACS合并CKD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近年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和相关指南,从ACS合并CKD患者的流行病学、预后、临床表现及其抗栓药物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并实现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数量也急剧上升。增龄不仅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而且与ACS患者的近期与远期预后密切相关[1]。老年ACS由于其具有不同于一般年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至于在临床治疗方面也与年轻患者存在某些差异。老年ACS得到指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不如年轻患者高,其临床预后较年轻患者差。但是若高度关注老年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共病患者的患病数量、患病种类及不同年龄组老年共病患者所患疾病的分布特点,为加强老年共病管理及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2008年至2013年住院的5505例老年共病患者进行数据收集,记录所患疾病及一般特征。按年龄分为3组,低龄组65~74岁,中龄组75~84岁,高龄组≥85岁。结果5505例老年共病患者,年龄65~104(80.70±6.41)岁,其中男性3772例,女性1733例。所患共病数量2~23种,其中患病数量在5~9种之间的患者人数为3125例,占56.76%。老年共病患者患病种类统计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占首位(58.31%),此后依次是高血压(52.97%)、感染性疾病(51.57%)、冠心病(41.11%)、糖尿病(30.55%)、心功能不全(28.45%)、肾脏病(23.67%)、骨关节病(21.91%)、肿瘤(17.31%)、胃肠道疾病(16.17%)。按各年龄组进行分析,不同年龄组患病种类有所不同,感染性疾病在≥85岁的老年共病患者中所占比例较<85岁的显著性增高(78.89%vs 27.15%,P<0.05)。结论老年共病患者患病数量多集中在5~9种,以脑血管病、高血压、感染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为高发疾病,不同年龄老年共病患者所患疾病有所不同,感染性疾病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增多。  相似文献   

10.
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已有研究报道肾功能异常的ACS患预后差。但对患在人院后肾功能改变的观察,尤其是治疗后出现血清肌酐(Cr)水平变化对患预后的影响,以及该变化发生的原因关注不够。本研究对ACS患治疗后Cr水平变化及其对患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5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正常血钠者,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者生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钠血症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151例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低钠血症56例、血钠正常95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者总体生存低于血钠正常者(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钠血症(OR=4.902,95%CI:1.453~16.537,P=0.010)是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并发低钠血症影响患者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调查心房颤动(房颤,AF)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分析抗栓治疗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231例,根据冠心病类型分为2组: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n=173)、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58);根据出血风险分为高风险组(n=139)及低风险组(n=92)。应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抗栓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入院期间规范抗栓和导致出院抗栓不足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住院期间患者规范抗栓104例(45.0%),出院规范抗栓仅66例(28.6%);房颤合并ACS组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高于合并SCAD组(74.1%vs. 35.3%,P0.01);高出血风险患者住院规范抗栓率明显低于低出血风险组(32.6%vs. 53.2%,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卒中[OR=2.427,95%CI:1.16~5.077]、合并ACS[OR=8.111,95%CI:3.862~17.033]、HAS-BLED评分[OR=0.424,95%CI:0.284~0.634]是入院规范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阵发性房颤[OR=3.536,95%CI:1.803~6.935]、合并ACS[OR=3.647,95%CI:1.514~8.783]、非心内科患者[OR=3.62,95%CI:1.685~7.777]是出院抗栓不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临床实践中,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规范较指南有很大差距,出血风险高低、合并冠心病类型、合并卒中、房颤类型、入院科室是影响抗栓治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2型糖尿病(T2DM)和心力衰竭(HF)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病常共存,与单一慢性疾病患者相比,共病患者存在较差的生活质量以及不良预后的问题。因此,对患单一疾病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预防共病风险十分关键。该文对T2DM与HF共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合并高风险的单一疾病患者,并实施有效的药物干预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的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e,DILI)患者,探讨其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2012年86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老年DIL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引起肝损药物、伴随药物、临床表现、生化免疫、辅助检查,合并疾病和预后等,观察老年DILI的临床特点及规律.结果 DILI患者共86例,男性37例,女性49例,年龄60~89岁,平均(74.0±7.7)岁.引起老年DIH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31.4%),其次分别为抗生素(10.5%)、激素类(10.5%)、他汀类降脂药物(9.3%),其他药物种类还包括化疗药、降糖药、神经精神类、NSAID等.各项生化免疫指标与预后分析发现AST、GGT较高者提示预后不良[(195.5±219.9) umol/L vs (342.0±341.0) umol/L,P=0.020; (280.0±281.6) umol/L vs (288.4±257.4)umol/L,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胆红素水平升高,且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32,0.043,0.034).结论 本资料中草药是引起老年DILI的最常见药物.老年DILI患者起病时AST、GGT较高者提示预后不良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胆红素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维吾尔族老年ACS冠脉C型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30例在我院诊断考虑ACS并行冠脉造影的年龄≥65岁的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临床资料、脂蛋白(Lp)α、血清尿酸(UA)、胱抑素(Cystatin,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4、纤维蛋白原(FG)等生化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由冠状动脉血管优势分型、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累及血管、血管病变分型、Gensini积分表示。根据民族分为维吾尔族老年ACS组(154例)和汉族老年ACS组(176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维吾尔族老年ACS患者分为冠状动脉C型病变组(99例)与冠状动脉非C型病变组(55例),分析影响维吾尔族冠状动脉C型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维吾尔族老年ACS组冠状动脉C型病变比例、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汉族老年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C型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OR=4.324)、高脂血症(OR=3.732)、FG(OR=1.827)、UA(OR=1.006)、Lpα(OR=1.003),均P<0.05。结论 维吾尔族老年ACS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汉族老年ACS患者相比,存在民族差异。维吾尔族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C型病变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汉族老年ACS患者严重。高血压病、高脂血症、FG、UA和Lpα是维吾尔族老年ACS患者冠脉C型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老化和多病、共病的存在,使得老年患者器官的储备能力下降,疾病复杂性增加,容易发生感染、营养不良、药物不良反应及器官功能损害,导致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升高,病死率增加。因此,充分认识老年患者疾病的复杂性,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改善老年危重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出血情况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为ACS的各年龄段患者共71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三个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每组又分为四个年龄段:①<60岁,②60~69岁,③70~79岁,④≥80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进行对比。结果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年ACS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性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还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其LVEF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在三组ACS患者中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0.001)。结论 NT-proBNP水平能够反映老年ACS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心功能越差,NT-proBNP水平就越高。对于老年ACS患者心功能的判断,应考虑伴随的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可能对NT-proBNP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栓治疗进展及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随着ACS抗栓力度增强,缺血事件减少,出血及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提高抗栓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临床净获益变得十分重要[1].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出血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抗栓治疗在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出血往往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再发缺血事件,影响临床预后。肾功能不全、低体重等是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抗栓治疗或引进应用新型抗栓药物,可能会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