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腹膜转移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肿瘤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MRI检查表现如下:壁层腹膜呈不规则带状、结节状增厚20例(55.56%);大网膜改变9例(25.00%);肠系膜增厚8例(22.22%);腹膜腔内多囊性占位1例(2.78%);腹水26例(72.22%)。且原发肿瘤多源自于卵巢(9例)、肝脏(6例)、肠道(5例)等部位。结论 MRI对腹膜转移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PM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我院自2003年1月-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假性粘液瘤3例,2例术前行超声及MRI检查,1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为卵巢囊肿、胃癌、卵巢交界性囊腺瘤。CT、MRI检查均呈分房状改变囊实性病变,增强扫描后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其中1例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边缘呈“扇贝样”压迹,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膜、盆腔见大量粘液性腹水,腹膜、大小网膜弥漫增厚呈饼状改变,肠管受压移位。结论 PMP在CT及MRI上病变部位和形态有其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术前影像学评价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18F-FDGPET-CT与腹部增强CT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间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怀疑腹膜转移瘤的97例患者进行,^18F-FDGPET-CT和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及临床随访最终证实有无腹膜转移瘤.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88例)及临床随访(9例)证实77例有腹膜转移.20例无腹膜转移。PET-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9%(70/77).特异度为85.0%(17/20),准确性为89.7%(87/97);出现3例假阳性和7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66.2%(51/77),特异度为80.0%(16/20),准确性为69.1%(67/97);出现4例假阳性和26例假阴性。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对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直肠成像技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156例经肠镜和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在我院行直肠MRI扫描,将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56例患者中72例表现为腔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84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环形狭窄环绕肠腔1周或部分:16例合并直肠息肉,2例合并卵巢囊肿;骶前转移13例.股骨转移2例。MRI对直肠T1-2、T3和L分期的敏感性分别为25.0%(8/32)、93.3%(84/90)、94.1%(32/34),特异性分别为100%(124/124)、57.6%(38/66)、96.7%(118/122)。MRI对肠旁转移淋巴结诊断(直径超过5mm,边界不规则或呈混合信号定为转移)的敏感性85.1%(80/94).特异性45.2%(28/62)。结论MRI对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判断肿瘤直肠浆膜外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恶性腹膜间皮瘤起病时无特异性症状,发病无性别差异,中位发病年龄为5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52%),阳性体征为腹部包块(52%);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网膜或腹膜弥漫增厚(47.8%);术后病理为最主要的确诊方式(60%);25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方案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发病率低,术前确诊困难,减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的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28例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及MRI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及影像资料较完整的28例肾上腺转移瘤。结果 28例肾上腺转移瘤分析显示:恶性肿瘤可经血行或直接转移至肾上腺,以血行转移为主;肾上腺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占70%),特别是小细胞未分化肺癌(占40%),其次是恶性淋巴瘤(占10%),再次是胃癌、肾癌、原发性肝癌、膀胱癌、食管癌、扁桃腺癌;多是原发肿瘤确诊后一年之内发现肾上腺转移(占75%);肾上腺转移瘤的MRI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强度肿块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示轻度强化。结论 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可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它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松花江流域4所医院收治的21例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BUS、CT或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21例均显示为腹膜后占位性肿块,其中2例经MRI及动脉造影确诊为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19例误诊,误诊率为90.5%(19/21).21例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其中8例为低度恶性.21例均行手术治疗,16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占76.2%(16/21);5例术中未能切除.其中4例于手术后11个月内死亡,1例术中死亡.16例切除者中有11例存活12年后失访,3例低度恶性者存活8年,有2例随访3年仍存活.结论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惟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及MRI在中晚期胆囊癌周围脏器侵袭和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晚期胆囊癌患者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①在诊断胆囊癌方面,CT诊断符合率为93.33%(42/45),MRI诊断符合率为88.89%(4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 2,P>0.05)。②在诊断胆囊癌转移的敏感度方面,肝脏直接浸润和转移诊断方面CT为72.00%(18/25),MRI为92.00%(23/25);胆管受侵诊断方面CT为83.33%(5/6),MRI为100%(6/6);胰腺转移诊断方面CT为100%(3/3),MRI为100%(3/3);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CT为70.00%(7/10),MRI为90.00%(9/10);腹膜、网膜转移诊断方面CT为33.33%(1/3),MRI为33.33%(1/3)。诊断胆囊癌转移的总诊断符合率CT为72.34%(34/47),MRI为89.36%(42/47),MRI明显高于CT(χ2=4.083 3,P<0.05)。结论 MRI在诊断胆囊癌方面与CT相当,但在诊断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及转移方面MRI略优于CT。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超声图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3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TMC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32例(94.1%)为低回声,28例(82.4%)形态不规则或欠规整,26例(76.5%)边界不清,26例(76.5%)伴细小样或斑块样钙化,7例(20.6%)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出血流信号,RI 0.7~1.0,4例(11.8%)有淋巴结转移者淋巴结伴有液化、细小钙化表现。 结论 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瘤内钙化是TMC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提高TMC的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腹腔和经腹膜后腔入路手术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影响。 方法 选择经腹腔和经腹膜后腔入路手术患者各50例,监测气腹前、气腹后30min、60min和气腹结束后30min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变化。 结果 两组患者组内气腹后30min、60min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较气腹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内气腹后30、60min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气腹前明显增加,pH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腹膜后腔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经腹膜后腔入路手术CO2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更大,术中需加强呼吸管理和内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RI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4例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常规T1WI、T2WI、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神经鞘瘤15例,副神经节瘤11例,节细胞瘤8例。结果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易产生囊变,神经鞘瘤囊变多位于病灶中心,副神经节瘤囊变多位于病灶周边,神经鞘瘤出血明显多于其他两者(P<0.05),神经鞘瘤及副神经节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瘤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三种病例在DWI上均呈稍高信号,部分囊变出血呈混杂信号,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节瘤强化最明显,神经鞘瘤其次,节细胞瘤轻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T2WI及T1WI对病灶形态、大小显示较好,T2WI对显示囊变、T1WI对显示出血具有优势,DWI鉴别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继发性化脓忡腹膜炎(secondary pyogenic peritonitis.SPP)的CT表现、显示率及其解剖、病理基础。方法 同顺性分析24例SPP的CT表现特征.着重观察SPP存螺旋CT扫描中的基本CT表现和导致SPP的原发病灶及并发症的CT表现以及它们的显示率,并探讨其解剖、病理基础。结果 24例SPP的主要CT表现如下:腹膜增厚16例(66.7%),其中光滑规则增厚14例.不规则增厚2例;腹腔积液15例(62.5%);腹腔游离气体9例(37.5%);大网膜和小肠系膜水肿、增厚分别为8例(33.3%)、5例(20.8%);肠壁水肿、增厚5例(20.8%):肠曲间相互粘连6例(25.0%)。导致SPP的原发病灶及并发症的CT表现: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导致SPP原发病灶征象13例(54.2%).合并腹膜后间隙炎症13例(54.2%).胸部改变13例(54.2%),以及腹、盆腔脓肿6例(25.0%)。结论 SPP的CT主要表现包括壁腹膜增厚,腹腔积液、积气、大网膜和小肠系膜水肿、增厚等;次要表现包括肠壁水肿、增厚,肠曲间相互粘连等。应用CT扫描诊断SPP.可显示较丰富的CT征象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右肾癌伴腔静脉瘤栓31例,左肾癌伴腔静脉瘤栓7例;Ⅰ级瘤栓8例,Ⅱ级24例,Ⅲ级3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均行肾癌根治切除及取瘤栓术,其中35例下腔静脉阻断下切除下腔静脉瘤栓,3例瘤栓达右心房,在体外循环腔静脉心房分流下取瘤栓。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6~114个月,平均41个月,21例无瘤生存(55.2%),2例复发转移带瘤生存(5.2%),13例肿瘤转移死亡(34.2%),2例失访。结论没有转移的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如能完整切除,并非手术禁忌和愈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9年10月收治的39例原发性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精原细胞瘤20例(51.3%),非精原细胞瘤18例(46.1%),恶性淋巴瘤1例(2.6%)。临床表现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B超为低回声或回声不均团块,CT和MRI对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腹腔型隐睾恶变有重要价值。在根治性睾丸切除基础上采取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随访率为76.9%。除2例Ⅲ期患者死亡外,其余均生存。结论:任何睾丸肿块均应排除肿瘤;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方法,CT和MRI有助于临床分期;肿瘤标记物对预后和疗效观察有一定参考价值;治疗方法应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而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1(Tim-1)mRNA在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探讨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128例胃癌患者及12例良性病变患者的腹腔冲洗液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128例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Tim-1mRNA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根据超声,CT,MRI,或术中的诊断,明确腹膜转移的发生及时间。分析Tim-1mRNA与临床各病理参数关系及出现胃癌腹膜转移时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57例(44.5%)术后出现腹膜转移,分为4组分析:术后半年出现腹膜转移23例(术后半年组),术后2~3年出现腹膜转移34例(术后2~3年组),术后无腹膜转移组71例及对照组12例。术后半年组Tim-1mRNA表达明显高于术后2~3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Tim-1mRNA表达又明显高于无腹膜转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腹膜转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直径≥4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3+T4期、TNM分期Ⅲ+Ⅳ期Tim-1mRNA为高表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1mRNA在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Tim-1mRNA表达的高低对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早期和晚期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优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阑尾粘液囊肿罕见,约占43000例阑尾切除术中的0.2~0.3%,分为潴留囊肿、粘膜增殖、囊腺瘤和囊腺癌4型,分别占18%、20%、52%和10%。6%病例将伴发腹膜假粘液瘤,后者常是阑尾囊腺癌的典型转移形式。作者在1983~1990年曾收治8例阑尾粘液囊肿,计囊腺瘤3例、囊腺癌伴腹膜假粘液瘤5例。全组中,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68岁(52~87岁)。以病程论,单纯阑尾粘液囊肿以及伴发腹膜假粘液瘤者分别为2天~2周和3年;其症状有腹痛、右髂窝肿块、脓毒症和泌尿系表现。胃气胀是腹膜假粘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胆囊炎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及MRI诊断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5月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并行CT或MRI检查且资料完整的2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1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0例行MRI多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影像征象包括:胆囊轮廓模糊不清19例(90.5%);胆囊壁均匀增厚15例(71.4%),胆囊壁不均匀增厚6例(28.6%);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强化21例(100%);胆汁密度增高或T1信号增高11例(52.4%);胆囊周围游离性积液10例(47.6%);胆囊周围粘连或脂肪肿胀16例(76.2%);胆囊床邻近肝组织出现动脉期一过性片状强化16例(76.2%);合并胸水和(或)腹水12例(57.1%);胆囊穿孔并腹膜炎、胆囊腔积气和囊壁小脓肿以及胆囊憩室各1例.结论 胆囊轮廓模糊不清、胆囊周围粘连或脂肪肿胀、胆囊床邻近肝组织出现动脉期一过性片状强化等征象诊断急性胆囊炎价值较高,CT及MRI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急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和并发症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与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10例胃肠间质瘤手术标本、55例瘤旁组织、10例正常肝脏和腹膜组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结果 SDF-1在GIST中的阳性表达率(36.4%)明显低于瘤旁组织(72.7%)、正常肝脏(100%)及正常腹膜组织(100%)(P〈0.01)。CXCR4在GIST阳性表达率(76.4%)明显高于瘤旁组织(5.5%)及正常肝脏(0%)(P〈0.01),在正常腹膜组织阳性表达率(100%)与GI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1在小肠间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胃间质瘤(P〈0.01),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R4在核分裂相≤5/50HPF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5/50HPF组(P〈0.05)、在2~5cm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在低危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DF-1和CXCR4阳性表达与复发、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CXCR4参与胃肠间质瘤发生,SDF-1与小肠间质瘤高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相似部位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至201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周细胞瘤4例与相似部位的脑膜瘤5例,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额区血管周细胞瘤1例,脑膜瘤2例;左枕区、左中颅窝底及幕下后颅窝血管周细胞瘤及脑膜瘤均各1例。影像表现分叶征9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脑膜瘤5例),坏死囊变8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脑膜瘤4例),血管流空效应4例(血管周细胞瘤4例),瘤周水肿7例(血管周细胞瘤3例;脑膜瘤4例),骨质变化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其中1例颅骨转移,1例为邻近骨质破坏;脑膜瘤2例,其中1例骨质硬化,1例骨质破坏),脑膜尾征5例(血管周细胞瘤1例;脑膜瘤4例)。与脑膜瘤相比,血管周细胞瘤的分叶征、瘤周水肿程度及肿瘤内坏死囊变较脑膜瘤更加明显,另外血管周细胞瘤实质部分TIWI信号稍高,可见丰富肿瘤血管,少见脑膜尾征。结论〓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因素中,肿瘤可见丰富血管影,分叶征程度、瘤内坏死囊变较脑膜瘤明显,颅骨转移等征象,对提高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氩氦刀冷冻治疗腹膜后转移瘤导致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9月~ 2012年6月,对21例腹膜后转移瘤导致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行氩氦刀冷冻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1、4周疼痛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后第1周3例疼痛完全缓解,14例疼痛明显减轻,总有效率81%(17/21);第4周总有效率76%(16/21).结论 氩氦刀冷冻是腹膜后转移瘤引起癌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