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产科常见疾病,我们对正常妊娠及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96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患儿及5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血小板及其参数。结果: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汁数(PLT)、血小板体积(MPV)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及其参数的测定,协助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选用新塑料杯、反复使用塑料杯及玻璃试管对30例健康者及28例患者共58人,进行了外周血细胞检测对比。结果显示:F-800型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的15项指标,除血小板外,容器对其它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影响不大(P>0.05),故除血小板计数外,一次性塑料杯至少可反复应用15次,而不影响测定结果。用显微镜所测血小板与用新杯子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用旧杯子、玻璃试管所测结果与新杯子所测结果则差异显著(P<0.05)和差异非常显著(P>0.01),故F-800型血细胞分析仪不宜用玻璃试管和旧塑料杯行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分离条件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CoatronM2UserManual半自动血凝仪,分别在500转/分和3000转/分离心条件下进行血浆分离,分别测定PT和APTT,并检测血小板数。结果500转/分离心10分钟测定的血小板数与3000转/分离心10分钟测定的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且两种不同分离条件下测定的PT以秒(t=-5.75,P〈0.05)和INR(Internationalstandardratio)(t=-5.81.P〈0.05)表示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TT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0.12,P〈0.05)。结论不同血浆分离条件对PT和APTT测定有明显影响,采用3000转/分离心10分钟为较佳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静静  刘巧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30-2331
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测定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直方图,同时以手工法记数血小板,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CI)患者血浆与血小板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急性脑梗塞(ACI)和20例脑梗塞后遗症(SCI)患者血浆与血小板提取液中NPY、NT含量进行特异性放免测定,并设正常对照组,对各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CI组血浆NPY增高,血浆NT降低,而血小板NPY降低,血小板NT同,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SCI组与ACI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D)好发于4岁以下婴幼儿,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血小板计数(PLT)的改变已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由于血液分析仪的进展,在临床上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T)等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我们观察了123例KD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旨在寻求早期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便于早期干预治疗,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糖美辛片中吲哚美辛含量王琼芬,梅宏辉(浙江省舟山市药品检验所,定海316000)1仪器与试药UV-26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吲哚美辛精制品:原料经无水乙醇两次重结晶,m.p159.0~159.5℃;含量:99.7%。盐酸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蝙蝠葛碱对射频消融术(RFCA)后病人血小板不可逆性聚集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4例阵发性上性心动过速病人RFCA术前后静息血小板和凝血酶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IV(GPIV)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分布,结果:RFCA术后静息血小板膜GPiV分布明显高于术前(P<0.01),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膜GPiV及TSP分布,RFCA术后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蝙蝠葛碱可显著抑制FCA术后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膜GPIV再分布(P<0.05或P<0.01),部分抑制凝血酶诱导的α-颗粒内TSP的释放(P<0.05),结论:蝙蝠葛碱可抑制RFCA后血小板的不可逆性聚集。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Durpura,ITP)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产生破坏血小板和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减少有着重要影响。由于ITP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antibody,PAIg)及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是诊断本病的依据。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操作复杂,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PAIg的检测在ITP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血小板抗体及其检测在ITP中的一些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奥扎格雷与硝酸酯类药物联合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代表血小板活化的a-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质膜蛋白(CD61)的表达水平及奥扎格雷干预防治疗后CD62p、CD61的变化,探讨ACS时血小板活化的程度、奥扎格雷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以及抗心肌缺血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普鲁卡因胺对小鼠肺栓塞和血小板MDA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鲁卡因胺(PA)对肺栓塞,血小板丙二醛(MDA)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方法:建立小鼠肺栓塞模型,用TBA荧光微量测定法检测MDA,计数血小板并进行血小板聚集测定。 结果:PA(10-20mg·kg^-1)和甘露醇(200mg·kg^-1)对小鼠肺栓塞的保护作用分别为30%-75%和75%。肺栓塞模型建立后循环血小板数减少可因PA和甘露醇预先给药而部分回升。两均能抑制肺栓塞后血小板M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短毛五加总皂苷(AGVPS)在体外对人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4(PF4)释放反应的影响。 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人血小板聚集,肝素凝血酶凝集时间(HTCT)法测定人PF4释放反应。 结果:AGVPS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ARmax,其IC50分别为1.33(ADP诱导),1.66(肾上腺素诱导)和4.2g·L^-1(胶原诱导)。同时提高DR5min(ADP诱导)及延长诱导延缓期(胶原诱导)  相似文献   

14.
高梅 《哈尔滨医药》2009,29(1):33-33
了解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早期糖尿病肾损伤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5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扳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分析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微因管病变与血小板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殿彬  陈汝贤 《江苏医药》1994,20(3):121-123
测定21例有微血管病变和27例无并发症的糖尿病人血小板功能,并与4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发现糖尿病人,尤其是微血管变血浆血栓烷素(TXB2),第八因子相关抗原(VWF)浓度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对糖尿病患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IJT)的影响。方法采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处于不同范围内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用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其值分别为(PLT—I)和(PLT—O),两者的血小板数相比较,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fL≤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70f1J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70fL≤MCV〈80fL、RDW〉0.15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当RDW〈0.15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MCV〈70fL或者70fL≤MCV〈80tL、RDW〉0.15时,血小板应该采用光学法检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和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水平以及它们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0例AA患者血清TOP水平和IL-11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数,以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1、AA患者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IL-1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2.相关分析表明AA患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29,P〈0.05);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432,P=0.057〉0.05);血清TPO水平与血清IL-11水平无相关性(r=-0.285,P=0.223〉0.05).结论血清TPO及IL-11的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实验结果也对探讨血小板生成的调节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雁  李艳萍 《云南医药》1999,20(3):179-180
血小板量与质的异常往往是慢性肝脏疾病出血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肝硬化时由于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导致血小板量减少影响其功能。我们对179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分...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致血清中产生血小板抗体(主要为PAIgG),使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加所致.随着血小板检测仪器的改进,我们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4项参数,旨在探讨血小板参数在ITP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4±6.2)%和(10.7±7.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1)%和(4.9±2.4)%(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