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条件培养液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MSC,获取MSC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 of MSC,CM)。收集小鼠生殖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根据有无完整颗粒细胞层包裹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复合物(cumulus-oocyte complex,COC)分为2类,分别在4种培养基(CM、DMEM、α-MEM、HTF)中培养不同时间,观察卵母细胞核成熟情况,荧光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检测皮质颗粒(cortical granules,CG)分布和含量变化;体外受精后观察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结果:2类COC卵母细胞的成熟率CM组明显高于DMEM组、α-MEM组、HTF组(P<0.01);体外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CM组明显高于DMEM组、HTF组(P<0.01),与α-MEM组和体内成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组卵母细胞内CG分布和含量变化与核成熟同步。结论:CM能使小鼠卵母细胞核、质同步成熟,提高了成熟率和卵母细胞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高脂饮食喂养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mRNA、环状RNA(circRNA)转录谱改变情况;并通过构建差异表达circRNA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在肥胖诱导子宫内膜病变中可能的cicrRNA调控机制。方法6周龄CD-1(ICR)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热量饮食组、17β-雌二醇(E2)组、高脂饮食(HFD)组及HFD+E2组,构建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HE染色鉴定各组小鼠子宫内膜病变发生情况;高通量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lncRNA及mRNA。并收集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验证测序结果。结果HFD组干预26周后小鼠子宫内膜均出现增生改变,且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生率与E2组小鼠相似(25%vs 16.7%)。HFD干预13周和26周均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的mRNA、cicrRNA转录谱出现显著改变;GO和KEGG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及代谢过程。生信分析成功构建cir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结论高脂饮食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存在RNAs转录本显著改变,并有可能改变子宫内膜的稳态;而相关cicrRNA的ceRNA调控网络在肥胖相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模拟子宫内膜微环境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原代培养兔BMSCs并鉴定,提取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用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和雌激素(β-雌二醇,1×10-7mol/L)体外诱导分化BMSCs,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分化的BMSCs是否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结果:兔B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潜能,呈克隆性生长,表达CD44和CD90,表达率分别为99.91%、98.64%;不表达CD45。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和雌激素培养BMSCs5天后,大部分细胞形态由间质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诱导分化后的BMSCs表达角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角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条件培养液联合雌激素可以诱导兔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体外模拟的子宫内膜微环境在B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 MSCs)在小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中的分布与定位。方法:用Mo Pn衣原体感染液阴道内注射建立小鼠输卵管炎模型,体外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10μmol/L Edu培养液对huc MSCs孵育不同时间(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进行标记,同时检测标记组和未标记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感染后4周随机分成huc MSC治疗组及PBS对照组,感染后8周,亚甲蓝通水试验观察小鼠输卵管有无积水、阻塞等慢性输卵管炎表现,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du标记的huc MSCs移植治疗在小鼠输卵管中的分布与定位情况。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Edu标记前后的huc MSCs的形态无明显差别,均为成纤维样细胞,细胞增殖及凋亡未见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状态良好。10μmol/L Edu标记huc MSCs孵育48小时即可获得良好的阳性细胞标记率(45.53±1.19)%。Edu标记阳性的huc MSCs主要分别在输卵管间质中。huc MSCs治疗能够缓解输卵管积水、阻塞情况,减轻慢性炎症。结论:在小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中可观察到Edu标记的阳性huc MSCs,Edu标记技术可用于huc MSCs在小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中定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条件培养液对小鼠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MSCs,获得MSCs条件培养液;收集4~6周小鼠生发泡期(GV)卵母细胞,在MSCs条件培养液中体外成熟(IVM);同时部分小鼠促排处理,收集体内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VF)后,比较受精率、4-细胞形成率及囊胚形成率差异;Hoechst33342染色后观察内细胞团(ICM)和滋养层细胞形成情况,计数内细胞团数。结果:IVM卵母细胞IVF后的受精率、4-细胞形成率和囊胚形成率及囊胚内细胞总数与体内成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IVM组各时期的胚胎形态正常,囊胚内细胞染色后的荧光图像与体内成熟组基本一致。结论:MSCs条件培养液能保持小鼠IVM卵母细胞良好的质量和发育潜能,是一种较理想的IVM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子宫韧带成纤维细胞的方法。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大鼠BMSCs,待细胞至70%~80%融合时传代。取成年雌性大鼠盆底韧带,自行分离传代并冻存,经复苏后获得子宫韧带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将稳定传代3次的大鼠BMSCs和大鼠子宫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3、6、12天,对照组仅培养BMSCs3、6、12天,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BMSCs和子宫韧带成纤维细胞。间接共培养6、12天,BM-SCsⅠ、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共培养法可以促进BMSCs合成Ⅰ、Ⅲ型胶原蛋白,成功诱导分化为子宫韧带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7.
孕前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孕前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对614例孕妇进行调查,于孕24~28周对其进行GDM筛检。结果 孕前体质指数(BMI)≥25kg/m^2的人群GDM发病率高于BMI〈25kg/m^2的人群,随孕前腰围增大,GDM发病率逐渐升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BMI、孕前腰围是GDM重要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前肥胖是GDM独立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肥胖是预防GDM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妇女因为体内雌激素活性的降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但雌激素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长期以来并不明了。近年来,随着基因敲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分别敲除小鼠体内不同骨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逐渐揭示了ERα在雌激素与骨质疏松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研发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不同骨细胞中ERα对骨代谢的作用入手,分别分析阐明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祖细胞、成熟成骨细胞与骨细胞中的ERα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于开发骨质疏松药物的新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单纯肥胖妇女体重增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母体的许多因素如妊娠前的人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体重增加以及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都与妊娠结局有关,减少妊娠期体重增长会增加早产儿和低体重出生儿的风险,但体重增加过多又会增加其它并发症如巨大儿的发生风险。本课题旨在探讨单纯肥胖妇女妊娠期体重增加与围生期结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遗传、肥胖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1997年2月~1998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确诊为GDM孕妇92例为GDM组;随机抽取同期孕24~28周及孕38~40周糖筛查阴性孕妇70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产前初诊时详细询问糖尿病家族史及孕前体重、身高,计算孕前体重指数(BMI);并分别于孕28~34周、孕38~40周、产时胎盘娩出后及产后2个月空腹静脉血测血浆胰岛素。结果①GDM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23.44±3.98)kg/m~2,与对照组平均孕前体重指数(19.38±3.13)kg/m~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GDM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为25.00%,与对照组1.4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GDM组中糖尿病家族史(+)性者,孕38~40周、产后2个月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孕28~34周、产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GDM组中BWI≥kg/m~2者于孕38~40周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BWI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28~34周、产后2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产时BWI偏高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BWI正常组(P<0.05)。结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肥胖与遗传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1971年Thomas等首次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够使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以来,HSCT已成为恶性或难治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仍然是造成移植失败和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传统的GVHD防治策略,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去除供者T淋巴细胞,虽可一定程度降低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但同时也削弱了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使恶性肿瘤复发率增高。如何在降低GVHD发病率的同时保留一定程度的GVL作用成为异基因HSCT(allo-HSCT)的研究热点。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及神经元等。MSCs具有支持造血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有实验证明,其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能有效地预防GVHD,且不减低GVL效应。但也有实验发现,MSCs在降低GVHD的同时也抑制GVL,导致复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在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被广泛的研究。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募集到损伤部位,在局部微环境下诱导细胞迁移、并有利于移植细胞在局部存活、分化成特定的细胞,实现愈合、修复、再生的功能。这些内、外源性细胞是如何识别、移到受损部位的?大量的研究显示,一些细胞因子如CXC族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溶血磷脂酸及其受体等细胞因子在干细胞的迁移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部分在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以更好的理解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孕产妇中,超重和肥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剖宫产率上升、血栓性疾病相关.妊娠前身高、体质量及妊娠期体质量增加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妊娠肥胖者逐年增多,不良产科结局随之增加,对其子代发生畸形、肥胖、2型糖尿病等成年后疾病具有明显影响.综述肥胖与各种妊娠期并发症及产科结局的关系,提示妊娠期体质量控制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验证雌激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BMSC后进行流式细胞分析鉴定,建立小鼠EMT模型并将内异病灶进行HE染色鉴定。将小鼠BMSC经尾静脉注射EMT模型小鼠内,按BMSC是否预处理分为无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对照组)和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预处理组)。1月后EMT病灶切片免疫荧光检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的B淋巴细胞瘤-2(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蛋白表达差异。结果:小鼠模型EMT病灶HE染色提示建立模型成功。免疫荧光结果发现: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BCL-2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56.58±7.07 vs 3.34±0.29),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PCNA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83.64±13.07 vs 5.23±0.51),预处理组的异位病灶MMP-1蛋白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对照组(40.26±7.79 vs 7.64±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促进BMSC迁移、分化,最终促进异位病灶ESC的分化、增殖并减少凋亡,从而增加异位病灶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PKH26标记,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化疗性卵巢早衰模型中的卵巢迁移示踪。方法:提取并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按PKH26标记程序进行细胞标记,透射电镜观察标记组和未标记组细胞的超微结构,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KH26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的卵巢情况。结果:标记后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差别,均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增殖未见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状态良好,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主要存在卵巢血管中。结论:PKH标记技术可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所致卵巢早衰中的归巢、分化、增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探讨儿童青少年血中胰岛素、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与肥胖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调查总样本中的3511例(男1790例,女1721例) 6~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据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1626例、超重组655例和肥胖组1230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脂肪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间脂肪细胞因子的差异;不同肥胖程度对预测脂肪细胞因子异常的作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组儿童血中胰岛素、瘦素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具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脂联素水平则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抵抗素水平仅见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和青春发育期,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结论 儿童青少年血中胰岛素、瘦素、脂联素水平与肥胖程度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因子异常检出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控制体重、降低肥胖程度对预防“儿童成人慢性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WJ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由于其取自分娩过程中的废弃物——脐带,因此来源广泛、取材方便、不受任何伦理学限制,同时相对其他来源的成体干细胞例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WJ-MSC免疫原性更弱、增殖能力更强、干细胞性能更加原始,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来源,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模型的细胞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综述新近研究的h WJ-MSC的生物学性状、增殖分化潜能、免疫性能以及其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内异症中的局部微环境作用。方法:60只雌性大鼠采用皮下移植法内异症造模,术后6h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尾静脉注射1×107PKH26标记的BMSCs,用DMEM-F12培养基悬浮成单细胞悬液1ml;B组:尾静脉注射DMEM-F12培养基1ml;C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饲养2周和6周时,检测内异症病灶体积,荧光显微镜检测PKH26标记细胞在内异症的迁移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D34、Bcl-2及Bax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移植后2周和6周时,A组内异症病灶均可见PKH26标记的BMSCs散在分布。移植后2周和6周时,3组间的异位病灶体积、微血管密度(MVD)、细胞凋亡率均有显著差异。A组的异位病灶体积和MVD均大于B组和C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B组和C组;3组间VEGF、Bcl-2表达均有显著差异,A组均高表达VEGF和Bcl-2;3组间Bax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MSCs可经血循环迁移至内异症病灶,调节局部微环境,可能对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17β-E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的增殖和成肌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BMSCs,连续传代3次;MTT法检测在0~1nmol/L浓度范围内17β-E2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测定BMSCsDNA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17β-E2诱导培养后BMSCs中骨骼肌分化标志物肌球蛋白重链(MHC)、myogenin和desm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7β-E2可增强BMSCs的增殖活性,且呈浓度依赖关系,最佳促增殖浓度为1nmol/L;1nmol/L17β-E2诱导组与对照组BMSCs DNA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均呈增加趋势(P0.05)。而两组细胞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17β-E2干预组下降缓慢。17β-E2可增加BMSCs三种骨骼肌特异标志物myogenin、MHC和desmin的表达。结论 17β-E2对BMSCs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且能增强骨骼肌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成体干细胞(ASC)是在大多数成体组织器官中存在的极少量未分化细胞,是指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干细胞,一直保持持续分裂能力并可产生特异类型的细胞,主要用于维持器官功能的稳态。目前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包括上皮、间充质和内皮细胞,而且各种类型的细胞都参与了月经后子宫内膜的快速再生与修复。因此,研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生理对于了解正常内膜生理及干细胞在子宫内膜疾病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本文现就子宫内膜的干/祖细胞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