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涛  黎钢 《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56-360
目的:评价5周一个疗程的关节灌洗术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对不同年龄段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7例,按年龄段不同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5岁)和老年组(>65岁)3组。所有患者均接受5周一个疗程的关节灌洗联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术。在试验基线和治疗后的第1、3、6个月,分别检测各试验组非辅助最大开口度、休息时及咀嚼时疼痛感以及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在试验基线和治疗后第6个月使用OHIP-14量表测量患者的生存质量。使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均显著提高(P<0.05);青年组(<45岁)患者休息时疼痛感在治疗后得到明显缓解(P<0.05);中年组(45~65岁)患者治疗后最大开口度明显增加,下颌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P<0.05);老年组(>65岁)患者所有检测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年龄相关,老年患者能获得更好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纤维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后牙邻间隙、阻断食物嵌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牙食物嵌塞患者162例,嵌塞部位170处,按照邻间隙破坏程度分为窄隙组和宽隙组,2组均采用聚乙烯纤维带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邻间隙,6个月、12个月复查,最终完成二次随访154例患者、161颗修复体,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χ2检验,评价修复效果。结果2组修复体存留率在6个月时比较,窄隙组修复体存留率显著低于宽隙组(P<0.05),但12个月时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2组修复体的完整性在6个月、12个月时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纤维增强化学固化树脂关闭后牙邻间隙更适合临床牙冠伸长、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邻间隙组织量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食物嵌塞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CXCR6在中重度牙周炎牙龈组织和健康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牙龈组织79例,其中健康牙龈组40例,中、重度牙周炎组39例,年龄35~74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牙龈组织中CXCL16和CXCR6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染色强度。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牙龈组相比, CXCL16在中重度牙周炎组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CXCR6在中重度牙周炎组中的表达较健康牙龈组显著升高(P<0.05)。经相关性分析,CXCLl6与CXCR6在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0,P<0.05);而在健康牙龈组织中,两者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趋化因子CXCLl6及其受体CXCR6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病有关,两者在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组织中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SACC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SACC标本和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DDR1与MMP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R1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0%,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0%,P<0.01)。DDR1的高表达与S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2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3.3%,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DDR1与MMP2呈现显著正相关(r=0.332, P<0.05)。结论:在SACC中,DDR1与MMP2共同高表达,与SACC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牙唇面根充法进行根管治疗联合烤瓷牙修复改善上前牙前突和增进美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就诊的上前牙前突患者100例,通过牙唇面根充法完成根管治疗后进行烤瓷牙修复。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数据和牙龈炎发生率,评价治疗后烤瓷牙外观及功能。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U1-SN、U1-X、U1-Y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U1-L1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牙龈炎发生率显著下降(χ2=16.2749,P<0.01)。治疗后烤瓷牙整体轮廓、上前牙前突纠正、与邻牙匹配度和减轻深覆及深覆盖优良率分别为96.00%、95.00%、98.00%和91.00%。结论牙唇面根充法进行根管治疗联合烤瓷牙修复可以有效改善上前牙前突,增加美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牙龈蛋白K(gingipain K,Kgp)在正畸治疗中对牙龈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牙龈健康者45例,分别取矫治器戴入前与矫治器戴入后3个月的龈沟液,应用16S r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g)及Kgp,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器戴入前Kgp检出率为35.71%,矫治器戴入后Kgp检出率为67.86%,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正畸治疗患者在矫治器戴入后Kgp检出率增加,出现牙龈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6例口腔白斑(OLK)组织、48例口腔鳞癌(OSCC)组织中的Ki-67和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使用SPSS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i-67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56.3%和79.2%;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3.8%和70.8%,Ki-67和p53在正常黏膜组与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Ki67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Ki-67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Ki-67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氯喹(chloroquine,CQ)及顺铂(cisplatin,DDP)作用于CAL-27细胞,探讨自噬在口腔癌化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增强口腔癌化疗敏感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比较药物对CAL-2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特异性蛋白LC3-Ⅱ的表达,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的分布。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浓度氯喹及顺铂处理CAL-27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生存率逐渐降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5 mg/L氯喹联合顺铂在IC50浓度(5 mg/L)处理后,与单独顺铂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CAL-27细胞的生存率(P<0.05)。氯喹或顺铂作用于CAL-27细胞48 h后,自噬在细胞中分布清晰,顺铂组(DDP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氯喹处理组(CQ组)及氯喹与顺铂联合处理组(CQ+DDP组)(P<0.05);氯喹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氯喹或顺铂作用于CAL-27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DDP组和CQ+DDP组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与顺铂单独作用相比,CQ+DDP组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P<0.05)。氯喹和顺铂作用于CAL-27细胞48 h后,DDP组和CQ+DDP组G1期细胞明显增多,出现G1期阻滞,CQ+DDP组G1期细胞数显著高于DDP组(P<0.05)。结论抑制自噬能够提高CAL-27细胞对顺铂的化疗敏感性,CAL-27细胞本身的自噬是产生化疗耐药的重要机制。自噬抑制剂有望成为口腔癌化疗的增敏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eyond冷光美白对牙釉质表面主要致龋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制备4 mm×4 mm×1 mm的釉质片20片,随机分为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5片。冷光美白组用Beyond美白凝胶(主要成分为H2O2)+冷光照射美白3次,每次12 min;美白剂组只在釉质片表面涂布美白凝胶美白3次,每次12 min;冷光照射组仅用冷光灯照射釉质片3次,每次12 min;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人工口腔模型内,将上述4组釉质片置于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具核梭杆菌混合菌液中培养3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所形成的混合细菌生物膜,采用SAS8.2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CLSM扫描可见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的生物膜较对照组生物膜稀疏,生物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之间生物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冷光美白组、美白剂组、冷光照射组釉质表面生物膜中活菌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结论:冷光美白可抑制釉质表面混合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破坏生物膜的结构,降低混合细菌生物膜中活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长时间远航舰艇官兵牙周病的发病状况。方法对比分析参与长时间远航的186名舰艇官兵远航前、后的简化牙石指数(CI-S)、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社区牙周指数(CPI)、附着丧失(AL)、缺失牙数(NMT)和牙周病患病率的差异。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航后各项牙周检测指标值均较远航前显著增高(P<0.01)。186名研究对象在远航前牙周病总患病率为59.7%,远航后患病率增加到83.3%。其中,牙龈炎和轻、中度牙周炎患者增加较多,远航后牙周病患病率和患病程度与远航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远航环境、饮食约束和口腔卫生不良可显著影响舰艇官兵的牙周状况,及时有效地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养成良好正确的刷牙习惯、均衡合理膳食及适当的牙周基础和药物治疗,对远航舰艇官兵的牙周健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与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后的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共培养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原代培养的hUCMSCs和hDPCs,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成骨诱导、成脂诱导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使用BMP2诱导hDPCs,14 d后检查其DSPP、ALP、DMP1的mRNA表达情况;按照1∶1、1∶5、5∶1的比例直接共培养hUCMSCs与经BMP2诱导后的hDPCs,实时定量PCR检测其DSPP、ALP、DMP1、OCN、VEGF、HGF、Nanog的mRNA表达情况。根据实时定量PCR结果选取1∶1组与单独培养hUCMSCs组、hDPCs组比较,分别培养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在酶标仪上于562 nm处检测沉淀物形成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接共培养14 d后,1∶1细胞组的DSPP、ALP、DMP1、OCN、VEGF、HGF的mRNA表达量比单独培养的hUCMSCs组显著升高(P<0.05),而Nanog mRNA表达量比单独培养的hUCMSCs组降低(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1∶1组的OD值显著高于hUCMSCs组(P<0.05)。结论: 将hUCMSCs与经BMP2诱导后的hDPCs按照1∶1比例共培养,可以诱导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并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清饥饿及融合培养对人牙髓细胞周期同步化及矿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人牙髓细胞分别培养至80%及100%融合后,使用含0.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24、48、72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牙髓细胞的细胞周期。以100%融合培养后饥饿48 h的人牙髓细胞作为实验组,80%融合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在基因水平检测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在蛋白水平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人牙髓细胞达到100%融合后,经血清饥饿48 h的G0/G1期细胞比100%融合培养组以及血清饥饿组多(P<0.05)。在基因水平,实验组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能促进碱性磷酸酶的表达(P<0.05),同时在蛋白水平也刺激了人牙髓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分泌(P<0.05)。结论:100%融合培养联合血清饥饿法使更多的人牙髓细胞周期同步于G0/G1期,能更好地促进人牙髓细胞矿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氟对纯钛表面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24 h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情况,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后纯钛表面的粗糙度及表面形貌。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黏附的OD值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越来越大:0 g/L < 0.5 g/L < 1.0 g/L < 2.0g/L (P<0.05)。此外,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黏附后,纯钛表面的粗糙度Ra值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也越来越大:0 g/L < 0.5 g/L < 1.0 g/L < 2.0g/L (P<0.05);纯钛的表面形貌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经变形链球菌还是经血链球菌黏附后,随着氟化钠浓度的升高,纯钛表面均变得越来越粗糙、不平整。结论经不同浓度氟化钠人工唾液浸泡后,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黏附后粗糙度及表面形貌结果一致,提示氟化钠加剧了纯钛的腐蚀,使得纯钛表面的粗糙度增加,进而促进了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在纯钛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玻璃陶瓷高嵌体和金属全冠修复经根管治疗后的下颌前磨牙的牙体抗折强度。方法:选择45颗完整的下颌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3组。A组以流体树脂垫底,树脂充填作为对照组;B组和C组以流体树脂垫底后,牙体均预备为MOD洞型。B组以树脂充填后,再进行牙体预备,以钴铬合金金属全冠修复;C组牙体预备,以玻璃陶瓷高嵌体黏结修复。将3组标本用万能实验机垂直加载,直至标本发生纵裂,记录各样本牙裂时的最大载荷数值与折裂模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组的平均抗压载荷值分别为(234.44±44.36)、(267.11±65.55)、 (314.91±33.67) N。2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B组的抗压载荷值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样本牙折裂模式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玻璃陶瓷高嵌体是保护经根管治疗后的下颌前磨牙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无龋儿童组(caries free,CF)、低龄儿童龋组(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和重度低龄儿童龋组 (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牙菌斑中4种致龋菌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0名3~5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追踪观察1 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次取样的4种致龋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在基线及1 a后患龋率分别为66.7%和81.7%,差异无显著性(χ2=1.76,P>0.01);龋失补牙面数分别为(5.80±2.53)和(7.90±1.76),差异显著(t=3.51,P<0.01)。ECC、S-ECC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比例在基线和1 a后有显著差异(P<0.01)。1 a后ECC、S-ECC组中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变异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的变化在基线和1 a后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菌斑中致龋菌的比例变化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越高,低龄儿童龋易感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属托槽再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颗离体前磨牙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粘结托槽后,选择3组剥离托槽,采用磨除、烧灼、喷砂3种不同托槽底板处理后予以再次黏结,经体外pH循环30 d后,测定托槽的抗剪切强度。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另选取试样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托槽底板的形态及结构。结果:4组间有显著差异,托槽烧灼再黏结组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两两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托槽底板残留黏结剂经磨除或喷砂处理,可获得与初次黏结相近的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