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经历了正常上皮、癌前病变最终形成浸润性乳腺癌。乳腺癌前病变是乳腺癌预防的有效靶点。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相关模型可以开展药物或行为干预的预防研究。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因此,我们开展此项研究以期建立化学诱导的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动物模型。 方法: 对SD(Sprague Dawley)大鼠给予药物(包括致癌剂、雌激素和孕激素)处理,通过触诊或超声辅助检查发现肿瘤或可疑肿瘤,并予以手术切除进行病理确诊。在此基础上,先后进行了4次连续性的实验分别确定致癌剂的选择(DMBA或MNU)、致癌剂给药方式、雌孕激素干预周期和DMBA的剂量。 结果: 借助与超声检查和传统触诊,联合应用DMBA (0.15mg/kg,分3次给药) 和雌孕激素序贯给药(5天为1周期)的方式可以在SD大鼠中诱导稳定的乳腺癌前病变。. 结论: 利用SD大鼠建立乳腺癌前病变模型是可行的,本实验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进行后续的一系列药物干预试验。.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自发性恶性肿瘤,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对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理想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应与人类乳腺癌在肿瘤分子特性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共性,以便于研究各种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本文对5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索建立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模型.方法 成年大鼠单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后第7天,通过姿势不对称性、前肢始动不能、前肢使用不对称性、阿朴吗啡诱发旋转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估.观察组织学变化,取鼠脑黑质节段(n=6),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Nissl)染色显示黑质神经细胞;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而且,使另一部分模型动物(n=6)继续存活到第28天,鉴定所选动物模型的可靠性.结果 纹状体内注射6-OHDA后第7天,动物行为学出现有意义改变,黑质内神经细胞出现肿胀等变性坏死的早期形态变化,DA能神经元出现有意义减少;注射后的第28天,行为学改变更加显著,神经细胞大量减少,D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到92%.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6-OHDA后第7天,通过行为学方法能确定早期P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多因素诱导构建大鼠胃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一种构建动物胃癌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为胃癌发生转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饮水中添加致癌剂MNNG、增溶剂吐温20及维生素D3喂饲大鼠,并应用高张盐水间歇辅以刺激。结果24周见黏膜层溃疡及增生,28周见黏膜内及黏膜下癌,32周见癌组织侵入肌层甚至浆膜层。结论在常规应用致癌剂MNNG的基础上,多因素刺激大鼠的胃黏膜可成功诱发大鼠胃癌,且诱癌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脑出血后抑郁动物模型,为脑出血后抑郁症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方法采用胶原酶尾壳核注射方法诱导大鼠脑出血的基础上,给予21 d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建立脑出血后抑郁动物模型。结果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其活动性、兴趣、快感、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模型组大鼠脑病理切片显示杏仁皮质、梨状皮质、扣带回、下丘脑神经元细胞萎缩变性,核仁偏位,尼氏体减少。结论在脑出血的基础上给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能建立较理想的脑出血后抑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改良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宏亮  郑奇军  易定华 《医学争鸣》2007,28(18):1646-1648
目的:探讨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并改良此模型的制作方法,使其更加简便且成功率高.方法:对传统Ono术式的受体准备、供心切取和吻合方法等环节进行改进,采用此改良方法建立SD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结果:共实施100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术,89例成功.供心缺血时间(32±5)min,整个手术耗时(60±10)min.结论:经典的Ono术式经改进后,术中缩短了供心缺血时间,降低了吻合难度,手术成功率高.整个过程均可单人操作,无需显微镜,使其易于掌握与开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操作简便、节省人力物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应用愈加广泛。大鼠在小型呼吸机辅助下,应用颈静脉插管入右心房引流血液至贮血瓶,在蠕动移液泵作用下,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变温器变温,通过股动脉或尾动脉插管注入动脉系统,建立体外循环回路。有血预充、减少总预充量和维持足够的转流流量是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制作MDA-MB-231细胞乳腺癌原位移植型裸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方法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将组织瘤块和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两组裸鼠右侧第二对乳腺的脂肪垫内,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比较两组的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形态、肿瘤中心坏死、肿瘤表面血管分布情况和肿瘤表面溃疡出现时间,并观察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结果两组的成瘤率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块法的成瘤时间早,瘤块形态欠规则,肿瘤血管少,易形成肿瘤中心坏死和表面溃疡;细胞悬液法的成瘤时间晚,瘤块形态规则,肿瘤血管丰富,中心坏死少,表面溃疡出现晚。病理学检查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组织块法和细胞悬液法均可成功制作小鼠原位乳腺癌模型,其生物学特性较一致,形态学各有特点,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建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皮肤光损伤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体外实验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 )对小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在体外建立帕金森病(PD)实验研究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小鼠胚胎(孕14 d)中脑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1、1、10和15 μmol•L-1)MPP+药物实验组,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化学细胞染色方法 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及凋亡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为(875±23)个/孔。在0.1、1、10和15 μmol•L-1 MPP+实验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分别为(612±25)、(586±32)、(459±16)和(435±19)个/孔,与对照组比较,MPP+实验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长度明显减少。Hoechst33342 染色发现,对照组中凋亡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5.45±0.29)%,10 μmol•L-1 MPP+药物治疗组细胞凋亡率为(26.97±1.3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0.1、1、10 和15 μmol•L-1 MPP+均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显著减少,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的程度越显著。MPP+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可能通过凋亡途径所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SD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的方法 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右侧胫骨截骨并短缩4-mm,以自行研究设计的环状牵张外固定器固定,于骨折修复期予以牵张外固定器恢复胫骨高度,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以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截骨部位的愈合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外固定器稳定有效,对大鼠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胫骨高度恢复,骨性愈合。结论 实验所建立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可靠实用,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去卵巢裸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雌激素皮贴刺激的方法,建立去卵巢(模拟妇女绝经后)裸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16只裸鼠切除卵巢后,背部给予雌激素皮贴,再接种雌激素受体阳性(ER )的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观察肿瘤块生长情况,30天后处死荷瘤裸鼠,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接种后第4天即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4周后肿瘤块平均表面积为(10.0±2.1)mm2,肿瘤移植成功率(成瘤率)为75%(12/16).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表达呈阳性.结论:该方法采用了外部给予雌激素皮贴,刺激肿瘤的生长,成瘤率较高,且操作简便,成功的建立了去卵巢(绝经后)裸鼠人乳腺癌移植模型,经实验证明肿瘤可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妇女绝经后雌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几种不同方法构建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大鼠模型,为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的防治提供可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34只SD雄性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n=7,未予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n=7,每日腹腔内直接注射0.9%生理盐水20ml)、高糖组(n=7,每日腹腔内直接注射4.25%含糖透析液即PDF 20ml)、高糖+脂多糖(LPS)组(n=6,每日腹腔内直接注射4.25% PDF 20ml,并在第8,10,12天加入LPS 75μg)、高糖+红霉素组(n=7,每日腹腔内直接注射4.25% PDF 20ml,并在第7,14,21,28天加入乳糖酸红霉素6.25万U),观察5周。分别于第0,7,14,21,28,35天清晨,空腹状态时测量大鼠体重。5周后行2h腹膜平衡试验(PET),处死大鼠,准确测量超滤量,检测腹膜功能;观察腹膜厚度、血管数及其他组织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腹膜组织及肠管腹腔侧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率。结果:高糖组、高糖+脂多糖组和高糖+红霉素组皆可见腹膜间皮细胞脱落,间皮下基质及肠外纵肌层明显增厚,可见大量成纤维样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且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积等现象,尤以高糖+红霉素组明显;与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分别比较,高糖、高糖+脂多糖及高糖+红霉素组大鼠超滤量及2h透出液葡萄糖浓度/0h透析液葡萄糖浓度(D2/D0)比值均有明显减少(P<0.05),而透析液尿素浓度/血浆尿素浓度(D/Purea)比值、大鼠腹膜组织及肠管腹腔侧组织FN表达率均有明显增加(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红霉素组D/Purea比值、大鼠腹膜组织及肠管腹腔侧组织FN表达率均有明显增加(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脂多糖组D/Purea比值及肠管腹腔侧组织FN表达率皆明显增加(P<0.05);而在大鼠每周体重变化、透出液中白细胞计数、超滤量、D2/D0比值等方面,高糖、高糖+红霉素和高糖+脂多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糖、高糖+脂多糖和高糖+红霉素刺激均能充分复制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特征,而以高糖+红霉素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Animal experimental systems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the study of human breast cancer.1,2 An ideal model should be easy to use, closely mimicking human physiopathology and has a stable tumor morbidity. The cell line MA891 was established from a spontaneous TA2 mouse mammary carcinoma by Cancer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3 Some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MA891 had a very low immunogenecity and maintained a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vivo. So it has been used 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选取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BPH合并LOH组、BPH组、LOH组,每组均为20只.BPH合并LOH组给予环磷酰胺[20 mg/(kg·d)]腹腔内连续注射5d,而后给予丙酸睾酮[50 mg/(kg·d)]腹腔内连续注射28 d;BPH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环磷酰胺,LOH组以同等体积橄榄油代替丙酸睾酮,对照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环磷酰胺、同等体积橄榄油代替丙酸睾酮,给药方法同BPH合并LOH组.停药2d后,进行悬尾实验、负重游泳实验及交配实验,并通过断尾法取血以检测血清睾酮含量.完成全部操作后,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全部实验动物,解剖观察前列腺、称量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LOH组、BPH合并LOH组、对照组、BPH组大鼠平均前列腺指数分别为1.58±-0.13、2.93±0.19、2.33±0.13、3.23土0.11,血清睾酮含量分别为(4.91±1.06)、(9.52±1.02)、(12.59±0.70)、(19.69±0.56) ng/mL,悬尾挣扎次数分别为(97.40±15.86)、(120.40±14.06)、(223.83±16.51)、(235.29±18.77)次,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H组、BPH合并LOH组、对照组、BPH组大鼠平均负重游泳时间分别为(74.27±9.29)、(167.47±23.35)、(302.33±30.10)、(261.59±35.13)s,嗅阴次数分别为(1.53±0.52)、(3.07±0.88)、(9.17±1.30)、(9.59±1.12)次,除对照组和BP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H组、BPH合并LOH组、对照组、BPH组大鼠平均骑跨次数分别为(0.33±0.49)、(0.47-±-0.52)、(2.11±0.47)、(2.29±0.47)次,除对照组与BPH组、BPH合并LOH组与LO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丙酸睾酮可获得BPH合并LOH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方法 经结肠给大鼠注入 8%乙酸溶液 ,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 ,10d后处死大鼠取出结肠 ,肉眼观察并做组织学切片进行镜下观察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黏膜内TNF α、IL 10、NF κB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大鼠的一般情况、大体病理及组织学病理均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 ,并且结肠黏膜TNF α、NF κB表达明显升高 ,IL 10表达明显降低 ,上述细胞因子变化亦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该大鼠模型重复性好 ,方法简单 ,短期内即可出现明显症状 ,适合于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新药开发 ,同时还可用于评价新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出生3~4周龄SD大鼠,用自制并经改进的高脂饲料喂养,分别于喂养后第5周和第7周,观察大鼠体重、身长,计算Lees指数,并与普食组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结果 喂养7周后,高脂组大鼠体重达到233.8±20.8 g,而普食组大鼠仅为167.7±21.5 g,Lee指数前者也高于后者(P<0.05);高脂组内脏脂肪重量为33.5±4.6 g,高于普食组(15.7±2.8 g)(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SD大鼠肥胖动物模型,为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20.
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动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0只,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髂内动脉设立实验组(n=15),采用假手术设立对照组(n=15)。饲养4 周后,对2组大鼠行注射阿朴吗啡(APO)实验和电刺激海绵体神经 (ICP) 实验,评价其勃起功能;利用电镜观察2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大鼠阴茎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表达。结果:在APO实验中实验组大鼠的勃起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大鼠打哈欠次数两组之间无变化(P>0.05);在ICP实验中实验组ICP增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电镜显示实验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基底膜增厚、细胞膜平整、空泡增多、核固缩和染色质积聚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阴茎组织中NOS染色弱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结扎雄性大鼠双侧髂内动脉方法建立ED 动物模型较为简便、可行且可靠;动脉性ED的发生与阴茎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和NOS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