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后罗库溴铵、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的肌松残留情况。方法 :6 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维库溴铵 (VEC)、罗库溴铵 (ROC)及阿曲库铵 (ATR)三组 ,每组 2 0例。静吸复合麻醉。肌松药首量 :VEC组 12 0 μg/kg ;ROC组 6 0 0 μg/kg ;ATR组 5 0 0 μ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 (TOF)监测肌松 ,当其值 (TOFR)至 0 .1时追加肌松药 1×ED 95。结果 :维库溴铵末次给药作用时间长于罗库溴铵 (P <0 .0 1)和阿曲库铵 (P <0 .0 5 ) ;拔管时各组TOFR及TOFR <0 .75的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阿曲库铵残留时间短于维库溴铵 (P <0 .0 1)和罗库溴铵 (P <0 .0 5 )。结论 :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与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一样 ,用药后若依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都有发生术后肌松残留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人持续输注罗库溴铵后残余肌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人持续输注罗库溴铵后残余肌松的变化。方法选择期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分为合并Ⅱ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 2 0例 ,ASAⅡ级。全部病人肌力法肌松监测下 ,罗库溴铵诱导插管 ,吸入 0 .6 %异氟烷 ,并静脉泵注丙泊酚维持BIS 30~ 4 0 ,T1恢复至 15 %开始持续输注罗库溴铵以维持T15 %~ 15 %肌松水平 ,术毕停药后自然恢复 ,观测T1恢复至 2 5 %、5 0 %、75 %和TOF恢复至 70 %的时间及此时的T1/T0 值。结果T12 5 %、5 0 %、75 %恢复时间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延长(P <0 .0 5 ) ,而TOF 70 %恢复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对应T1/T0 值观察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 (P <0 .0 1)。结论对糖尿病人全麻术后拔管时机的判断不宜单纯依赖TOF ,应结合T1/T0 值  相似文献   

3.
董桂祥 《医学争鸣》2006,27(13):1191-1192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和血流动力学效应. 方法:择期全麻患者40例,在安定、依托咪酯和芬太尼麻醉下,应用罗库溴铵,观察在心脏病手术患者和非心脏病手术患者的肌松效应,插管条件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罗库溴铵0.7 mg/kg和琥珀胆碱1 mg/kg的气管插管优良率均为100%,无差异,起效时间分别是68 s和74 s,无显著差异(P》0.05). 罗库溴铵(iv)在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无反应期分别是28.7和26.8 min,无明显差异(P》0.05). 罗库溴铵(iv)后,心脏病和非心脏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常规插管剂量(2倍ED95量:0.7 mg/kg)罗库溴铵对循环功能影响轻微,可安全地用于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对罗库溴铵作用时效及药物代谢的影响,指导罗库溴铵在此类患者中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指导肝胆手术麻醉的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30例,分为梗阻性黄疸组(n=15)、对照组(n=15)。两组麻醉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药效学研究: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记录药效学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差异。药物代谢研究:分别于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30、60、90、120、180min等时点采集血样,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罗库溴铵体内代谢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阻性黄疸组T1(4个成串刺激第一次颤搐反应)恢复到对照值(T1值的平台期)10%、25%、50%、75%的时间、TOF比值(TOFR)70%的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指数较对照组均延长(P<0.01)。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检测30、60、90、120、180min等时点患者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发现60、90、120min等时点梗阻性黄疸组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罗库溴铵临床有效作用时间延长和恢复时间延长,罗库溴铵的代谢较正常患者减慢;临床上此类患者使用罗库溴铵时,应该适当延长追加药物的时间,术中、术毕建议使用肌松监测仪指导合理用药及麻醉拔管。  相似文献   

5.
七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MAC七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效关系。方法54例择期全麻男性病人在咪唑安定一芬太尼一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稳定后,病人随机分成静脉麻醉组、七氟醚组或异氟醚组,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七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 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七氟醚组为44.3%,异氟醚组为38.9%。结论七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种自体血回收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回收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聚集指数(AIm‐ax)、渗透脆性、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液质量(Hct、Hb、血电解质及 pH值)以及自体血回输后患者体内 Hct、Hb、血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为临床自体血回收提供参考。方法骨科手术患者76例分为A组(使用CATS)和B组(使用Cell Saver);采集自体血检测DImax、AImax、渗透脆性、Hct、Hb、血电解质、pH值及输自体血前、后、术后24 h取患者静脉血并分别检测Hct、Hb、血电解质、pH值。结果 A组DImax低于B组(P<0.05),两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I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参考值。A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曲线较B组右移。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A组自体血Hct、Hb、K+明显高于B组,Na+明显低于B组,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体血pH值均偏碱性。输自体血前、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间机体血 Hct、Hb、K+、Na+、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自体血后机体血Hct与Hb、Na+明显高于输自体血前(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2种自体血回收机所得到的自体血在流变学指标及其血液质量皆无明显差异,自体血回输后对机体内环境也无明显影响,2种自体血回收机的性能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5-158
目的观察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使用患者术后下肢血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基础上常规护理辅助护理组(辅助护理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血运、动脉供血障碍、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发生情况、骨折端骨痂形成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辅助护理组患者的术后下肢血运Ⅰ度比例显著较高(P0.05),Ⅱ度、Ⅲ度比例均显著较低(P0.05),动脉供血障碍、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1/30)、3.3%(1/30)、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6.7%(5/30)、13.3%(4/30)、10.0%(3/30)(P0.05),骨折端骨痂形成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下肢血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cell saver,CS)的节约用血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液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各类择期手术患者138例,使用CS行术野血液回收.分别测定术前、回收血液全部回输后及术后1 d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共回收浓缩红细胞悬液112 056ml,平均每例812 ml.自体输血量占输血总量的48%~89%,异体输血率为5%~100%.与术前相比,输入回收血液后和术后1 d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总蛋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术中使用CS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库血的需求量,但大量输入回收的血液可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术后顺式阿曲库铵与罗库溴铵的残余效应。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Ⅰ组)与顺式阿曲库铵组(Ⅱ组),每组4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采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变化,术毕常规使用新斯的明拮抗。观察拔管即刻、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TOF值,记录应用拮抗剂到拔管、转入PACU的时间间隔及测量TOF值时的疼痛强度。结果Ⅰ组在拔管时TOFr<0.7和TOFr<0.9的残余肌松发生率分别为52.5%、87.5%,均高于Ⅱ组的45%和7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PACU的TOFr明显高于拔管即刻的TO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测量TOF值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均<50mm。结论老年患者罗库溴铵的残余机松发生率高于顺式阿曲库铵,长时间手术可优先选择顺式阿曲库铵;对无新斯的明使用禁忌证的老年患者术毕应常规拮抗肌松,可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术中超声对判断幕上胶质瘤术后残余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专用术中超声探头,对44例拟行肿瘤根治术脑胶质瘤患者常规显微手术结束时行术中超声检查,并判断是否有残余。以病理结果 作为金标准并与之对照,建立ROC曲线,分析术中超声对幕上胶质瘤术后残余的诊断价值。结果 44例患者共160个残余病灶,术中超声对诊断胶质瘤切除术后残余肿瘤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63.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76%,Kappa值为0.531。通过ROC曲线,确定术中超声诊断残余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2.5~3.0mm,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结论 在幕上胶质瘤切除术中,术中超声对发现残余肿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临床达到彻底根治性切除幕上胶质瘤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少一  蔡水奇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5):489-491,599
目的比较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骨科手术患者60例,分为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组(A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组(B组),各30例。A组采用Cell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并经白细胞滤器回输,同时输入术前分离保存的血浆,B组采用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野出血,并经白细胞滤器回输。结果两组间在T0、T1、T2、T3、T4及T5时点的Hb、Hct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组自体血回输的同时输入术前保存的自体血浆后,PT和APTT均有所降低,在围手术期A组T3、T4、T5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和术中回输自体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A组术后2例患者输注异体血,B组术后7例输注异体红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术后24 h引流量及评价输血量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自体血浆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不增加失血量,不影响血小板功能,能很好的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二氧化碳气腹对罗库溴铵药效的影响。 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L组)和开腹手术(C组)患者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肌松采用闭环注射系统输注罗库溴铵:诱导剂量0.6 mg?kg-1,维持速度1.8 ug?kg-1?min-1,增药条件设为T1恢复至15%,增药速度30 ug?kg-1?min-1。观察指标包括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1降至0%)、第一次增药时间(T1恢复至15%),肌松恢复指数(T1由25%恢复至75%时间),增药次数以及单位时间输注剂量。记录诱导前(P0)、气管插管后5分钟(P1)、气腹后5分钟 (P2)、气腹后30分钟(P3)、气腹后1小时(P4)、气腹结束(P5)、拔出气管导管 (P6)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PaCO2,PH,和BIS值。 结果 L组罗库溴铵第一次增药时间显著长于C组(42.1±10.7min vs 27.7±9.5min,P <0.01),L组罗库溴铵肌松恢复指数显著长于C组(13.8±6.0 min vs 9.6±3.9 min,P <0.01),L组罗库溴铵单位时间药量显著少于C组(5.4±0.8ug?kg-1?min-1 vs 6.3±0.5 ug?kg-1?min-1, P <0.05),L组罗库溴铵每小时增药次数显著少于C组(2.1±1.0次 vs 2.8±0.9次 , P <0.05),L组CO与C组相比在P2-P4时段显著下降(P <0.01)。结论 在二氧化碳气腹下罗库溴铵肌松作用时间显著延长,肌松作用恢复显著延迟,用药量降低。这种现象可能与气腹后CO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手术中血糖变化特点、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0例行胰岛素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岛素瘤患者术中血糖随操作的不同而上下波动,麻醉和切皮后血糖均有所升高,但麻醉前后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切皮前后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触摸肿瘤时,血糖水平迅速下降,与触摸肿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肿瘤不完全切除或不完全阻断肿瘤血供后,30 min内血糖上升不明显(P >0.068);肿瘤完全切除或完全阻断肿瘤血供后,30 min内血糖逐渐上升,与操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胰岛素瘤手术时,麻醉和切皮可使血糖升高,触摸肿瘤可使血糖下降.行胰岛素瘤手术中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术中机体的血糖水平状态,防止因血糖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术后不良反应,并对肿瘤的完全切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TCI)与按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调控持续增长静脉泵入法,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进行比较,探讨罗库溴铵TCI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靶浓度控制输注组(Ⅰ组,15例)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Ⅱ组,15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作为肌松效果的判定指标。Ⅰ组应用TCI技术,诱导时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达最大阻滞时将效应室靶浓度调至4 mg/L,维持期依据临床指标调节靶浓度,同时记录TOF监测结果,但不作为调整肌松药用量的指标;Ⅱ组应用TOF监测技术诱导时采用单次推注0.6 mg/kg(2ED95)罗库溴铵,待肌松恢复至T1/Tc达10%时开始持续泵注,调节泵注速度使T1/Tc在10%~20%之间。记录2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罗库溴铵在各阶段的用量,插管条件以及TOF监测情况。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全部病例在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使其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Tc≥75%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结果2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3.3±26.6)s和(88.7±36.2)s,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组稍快于Ⅱ组。诱导用药量分别为(0.86±0.09)mg/kg和(0.60±0.00)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的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为(6.48±2.28)μg/(kg.min),Ⅱ组为(8.23±2.35)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平均维持靶浓度为4.47 mg/L(4~5.5 mg/L)。维持阶段的TOF监测,I组T1/Tc(%)在0~2之间2例,在2~20之间7例,在20~50之间6例,T4/T1(%)均在0~25之间;Ⅱ组T1/Tc(%)均在10~20之间,T4/T1(%)均在0~25之间。停药后2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无明显差异。2组的总平均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可安全用于临床,在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时诱导可以在70 s左右顺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4.5 mg/L效应室靶浓度可使60%的患者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停药后恢复指数为(19.6±8.4)min。由于仍未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尚不能完全取代TOF监测给药。  相似文献   

15.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凝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大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分别取术前、输血后1h及输血后24h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凝血时间(ACT),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输血后第1天、第5天两组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输血后1h两组APTT、PT、ACT均延长.FIB和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异体输血组输血后第1天和第5天CD3^+、CD4^+、NK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回收式自体输血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相似。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扬  刘宇  吴安石 《北京医学》2016,(6):515-518
目的 探讨非肥胖女性患者的BMI与罗库溴铵药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4~10月择期行开腹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45~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BMI 15.0~28.0 kg/m2.按BMI分为3组:B1组(BMI15.0~18.4 kg/m2)、B2组(BMI18.5~23.9 kg/m2)、B3组(BMI 24.0~28.0 kg/mO.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闭环输注系统静注罗库溴铵,增药反馈条件首次设为T1恢复至25%,随后输注反馈条件调整为T1恢复至15%.比较3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肌松恢复指数、增药次数和罗库溴铵单位体重输注剂量.对BMI与罗库溴铵单位体重输注剂量和临床作用时间作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B3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1和B2组(P<0.05),临床作用时间明显长于B1、B2组(P<0.01),B3组单位体重用药量和每小时增药次数明显低于B1、B2组(P<0.05).BMI与罗库溴铵单位体重输注剂量呈负相关,直线回归方程Y=15.48-0.27X(Y是罗库溴铵用量,X是BMI,R2=0.43,F=45.29,P< 0.01);BMI与罗库溴铵临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Y=2.25X-15.52(Y是罗库溴铵临床作用时间,X是BMI,R2=0.51,F=63.33,P<0.01).结论 非肥胖女性患者罗库溴铵单位体重输注剂量随BMI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输血在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20例,全身麻醉后行急性等容稀释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观察患者术前(T0)、血液稀释后(T1)、输自体血前(T2)、输回收血后(T3)、输术前采集的全血后(T4)5个时点的HBG、HCT、PLT、APTT、PT和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记录ANH时采血量、回收洗涤红细胞量。结果全部手术患者ANH时采血量平均为(590.00±137.27)ml,术中回收洗涤红细胞量平均(562.50±179.09)ml,输异体血0ml;不同时点的HBG、HCT、PLT、APT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PT在T1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与T0、T3与T2、T4与T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在正常对照值范围内。HBG、HCT、PLT和FIB在T1与T0、T2与T0、T3与T2、T4与T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急性等容稀释联合血液回收自体输血可节约血液资源,避免输异体血,解决RH(D)阴性血源稀缺难题,可安全用于RH(D)阴性稀有血型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后体外循环(CPB)剩余机血的变化以及输注后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预计不需要输注异体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CPB停机后即刻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剩余机血并输注,对照组剩余机血不处理直接输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没有输注异体血制品。观察患者CPB前、停机时、机血输毕6 h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及胶体渗透压(COP)、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观察患者CPB前、停机时、机血输毕6 h、术后次晨白细胞(WBC)计数、体温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结果实验组机血输毕6 h、术后次晨WBC计数高于对照组。其它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白细胞滤器过滤CPB剩余机血后输注不能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后给微小血管吻合口处持续局部应用罂粟碱和利多卡因对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弹力输液泵将罂粟碱和利多卡因直接缓慢持续注入家兔股动脉吻合口周围,每日3~4次,术后6h,1,3,5,7d观察局部组织变化,根据股动脉直径的变化及血栓形成情况了解股动脉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冰块冷敷和烟熏处理30min后,A组(局部给药)、B组(肌肉注射)家兔股动脉直径变化较小,C组(局部生理盐水)家兔股动脉直径较正常缩小30%~40%,呈痉挛状态,A组和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的20条股动脉经血管吻合术后均通畅,B组有19条血管通畅,而C组则有16条血管通畅.[结论]利用PCA泵在微小血管吻合口周围给予罂粟碱和利多卡因可有效地预防与治疗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后剩余机血不同放置时间的血气变化,为临床上剩余机血回输时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80份体外循环后剩余机血,于停机即刻、常温放置30min、1h、3h.6h、24h。用JEM Tremier 300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量钾(K^+)、pH值、葡萄糖(Glu)、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根(HCO3^-)及乳酸(Lac)值。结果K^+浓度在24h内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pH值随放置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放置3h下降1.1%(P〈0.05),24h下降6.5%(P〈0.01)。HCO3^-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放置3h下降了12.9%(P〈0.01),24h下降了26.4%(P〈0.01)。Glu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下降较明显,放置3h下降19.0%(P〈0.01),24h下降70.5%(P〈0.01)。乳酸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增加明显,放置1h增加41.2%(P〈0.01),24h增加2.8倍(P〈0.01)。BE值随放置时间延长下降明显,放置1h下降2.467mmol/L(P〈0.05),24h下降7.768mmol/L(P〈0.01)。结论体外循环后剩余机血,常温下3h后变化明显。临床上机血回输应控制在3h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