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寻找深度大面积烧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大面积深度烧伤于4~5天即行切痂,以异体甘油皮为支架,将有限的自体皮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复合植于创面。结果 对8例共14个肢体2个躯干进行早期切痂后异体甘油皮+自体微粒皮的复合移植,成活后的创面平坦、外观平整、颜色淡红或近似正常皮肤,触软、收缩少。结论 异体甘油保存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鲜异体皮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切削痂植皮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2年8月~11月对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实行早期切削痂新鲜异体皮覆盖手术,并在术后分期自体植皮。结果:7例中2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5例经8~14次自体植皮创面完全愈合。结论:新鲜异体皮能与创面建立良好血管形成,是目前切削痂后最好的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3.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性研究我院1993-2002收治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4例,根据早期创面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切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组和切痂邮票状植皮术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自体微粒皮移植术组行一次性大面积切痂自体微粒皮和大张异体皮联合移植术,切痂邮票状植皮术组分次行部分Ⅲ度创面切痂自体邮票状皮片移植术。观察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的临床过程,并比较两组患者脓毒症和MODS的发生率。结果①5-7 d,异体皮表皮层出现疱状变性;2周左右,异体真皮出现黑色斑点;4-6周,形成痂皮脱落,其下为新生表皮覆盖。②自体微粒皮移植术组脓毒症和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34.4%和18.8%,明显低于切痂邮票状植皮术组的62.5%和43.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切实可行、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非功能部位应用白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优势。方法以异体皮为载体,将自体刃厚皮片制作成微粒皮后均匀地移植于创面,术后结合rhGH治疗,观察烧伤非功能部位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修复质量。结果14例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3.0±5.2)d,其中8例随访2年,移植区皮肤较平整、颜色呈灰褐或淡红色,质软、收缩少。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非功能部位应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结合术后rhGH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一期四肢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与分次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大面积烧伤患者12例作为观察组,手术分2次进行,首次优选2个肢体,创面切削痂后自体微粒皮移植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覆盖,712 d后剩余2个肢体再行相同手术方法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四肢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覆盖一期完成。对比观察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人数、术中切削痂面积、术中输液总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数量、30 d皮肤愈合率、痊愈时间、创面脓毒症、死亡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总手术植皮面积、手术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每次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RBC用量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 d皮肤愈合率提高,痊愈时间、创面脓毒症、死亡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次手术时间缩短1.135 h,平均手术次数减少0.5次。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行四肢分次切削痂自体微粒移植加异种皮移植治疗,可明显减轻对患者的二次打击,同时保证了自体微粒皮移植密度,从而促进了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方法。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本科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15例,实行早期切削焦痂后采用J-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覆盖手术创面,并在术后分期自体植皮。结果皮片成活良好,经随访6~18个月,无排斥反应,植皮区光滑平整,色泽及弹性良好,瘢痕增生反应轻。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是治疗深度烧伤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烧伤切痂微粒皮移植7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切痂微粒皮肤移植异体皮覆盖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1999年12月共72例手术切痂微粒皮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微粒皮移植术后创面一次覆盖达90%以上者22例,13例术后创面愈合小于60%,需后期多次换药肉芽创面游离植皮术。50例存活,22例死亡者主要原因为创面胞毒症和多脏器衰竭。结论:影响微粒皮移植的因素除了年龄、烧伤面积和深度、早期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和烧伤休克外,手术切痂时机,异体皮的质量、微粒皮的密度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烧伤创面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烧伤后往往自体皮不足,造成创面感染难以控制及创面持续过度丢失,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及创面愈合效果差,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种)皮混合移植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有效覆盖的主要手段。本科2008年2月-2009年3月采用微粒皮移植辐照猪皮覆盖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1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切(削)痂植皮、尽早修复创面是整个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体皮源不足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由于微粒皮移植技术的运用大大节省了自体皮源,而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经典的微粒皮移植术需以大张的同种异体皮肤为覆盖物,因异体皮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使该法广泛运用受到限制,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困难,2 0 0 0 - 0 9~2 0 0 3- 0 9间,笔者采用喷洒法皮粒播植术[1] ,并以自制新鲜条状猪皮作为创面覆盖物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大面积烧伤的病死率 ,进一步证实休克期切痂的优越性及基层医院采用异种皮覆盖创面的可行性。治疗组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 ,行切痂微粒皮移植 ,异种皮覆盖。对照组行休克期切痂微粒皮移植 ,异体皮覆盖。治疗组与对照组植皮成活率无明显差异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分组 治疗组 2 3例 ,男 17例 ,女 6例。平均烧伤面积5 7%± 13 2 % ,Ⅲ度烧伤 43 %± 8 9% ,对照组 2 1例 ,男 14例 ,女 7例 ,平均烧伤面积 5 1%± 12 8% ,Ⅲ度 46%± 11 4% ,平均切痂时间为伤后 3 3± 19 5h。1 2 手术方法1 2 1 术前准备  ( 1)手术时间一般…  相似文献   

11.
Cultured epidermal autograft and the treatment of the massive burn inj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rule,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thermal injuries that involve more than 9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burn have poor prognoses. Even for patients who are 5 to 34 years old with a 70% TBSA burn, the mortality rate is 80%. Lack of autologous donor skin, which is essential for permanent wound closure, is the major problem. Recent advances in growth of cultured epidermal autograft (CEA) have allowed closure of full- and partial-thickness burns; in approximately 3 weeks, a 2 cm2 biopsy specimen will produce enough CEA to cover a pediatric patient. Since 1989, we have used this product on nine patients; the average age was 39, and the average TBSA burn was 70% (range, 44% to 93%). We report our approach to use of CEA in six of these patients, including topical applications of 1% silver sulfadiazine and excision of full- and deep partial-thickness wounds within 2 weeks of injury. Temporary closure was achieved with cadaver allograft. "Take" of the allograft forecasted take of CEA. The total operative time of CEA placement was decreased by a two-step technique that obviates repeating debridement: the technique consists of debriding and grafting with allograft, then removing it at the time of CEA placement. CEA take is best on early granulation tissue or freshly excised wounds. Early excision of burn eschar, temporary wound closure with cadaveric allograft and Biobrane (Winthrop Pharmaceuticals, Wound Care Div., Fountain Valley, Calif.), and permanent closure with CEA may improve survival rates among patients with massive burn wounds. CEA is a tremendous asset to the management of massive burn injuries.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用凝血酶凝固成胶冻状,不仅可以黏合组织缺损处,还可以防止血小板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分泌生长因子,避免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液态重组生长因子试剂在伤口及移植区易流失易蒸发的缺点。目的:观察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01/2010-01在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儿童各30例。均以左侧面部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干预7,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7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14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显短于对照组(P〈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说明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能显著加快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有孔牛羊膜联合运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覆盖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以Ⅱ度烧伤创面为主的中小面积热力烧伤患者43例,试验创面面积为1%~2%,采用同体对照设计方法,将每例患者相同性质的创面等分为3份,分别应用有孔牛羊膜(治疗组),牛羊膜(对照组1),凡士林油纱布(对照组2)覆盖烧伤创面,3组均联合运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P<0.01)和对照组2(P<0.05)相比能明显缩短以深Ⅱ度烧伤创面为主的创面愈合时间,而在治疗以浅Ⅱ度烧伤创面为主的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2相比能明显缩短的创面愈合时间(P<0.01),而与对照组1相比没有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换药次数少、疼痛轻.3组均未出现皮疹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有孔牛羊膜覆盖烧伤创面及联合运用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加速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面积烧伤往往需要削痂清除痂皮,但削痂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为因素除去过多的残留再生皮肤组织.目的:观察磨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对残留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角化蛋白19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比观察,于2002-10/2004-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对象:烧伤整形外热烧伤科患者40例,年龄18~37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5%~45%,深Ⅱ度烧伤面积为15%~30%.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磨痂组(n=20)、削痂组(n=20).方法:磨痂组采用电动磨痂仪对创面进行磨痂,由浅入深磨去坏死组织,至创面基底呈现红色充血,有珠状的小出血点为止.削痂组采用滚轴削痂刀对创面进行削痂,削至创面基底呈瓷白色、组织致密,湿润面有光泽,无网状血管栓塞和呈灰暗棕色的无光泽组织,放松止血带后可见密集点状出血较均匀,但有时因操作原因削痂过深,基底露出脂肪组织.两组创面术后用辐照猪皮覆盖.主要观察指标:取术前、术后小块创面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皮肤再生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白19的表达,在100倍光学显微镜下,任意选取5个视野计数细胞团的表达数;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超过4周不愈合的肉芽创面,需要再次手术植皮修复创面.结果;磨痂保留了较多的真皮组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削痂后创面基底组织有薄层网状组织残田及部分毛囊及汗腺,有些标本视野中可见无真皮组织,为脂肪组织.细胞团的表达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前及术后创面均有创面残留皮肤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自19表达,磨痂组术前、术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削痂组术后较术前数量减少(P<0.05);磨痂组创面较削痂组提前愈合(P<0.05).需要手术植皮创面磨痂组2处,削痂组8处(P<0.05).结论:应用磨痂术治疗烧伤深Ⅱ度创面能有效掌握磨痂深度,对组织损伤小,与削痂比较保留更多的再生皮肤组织,通过表皮干细胞的再生,利于创面再上皮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降低大面积烧伤病人疼痛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实验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内容包括分散注意力干预(感觉干预和行为干预)来控制疼痛和局部麻醉药物喷涂创面干预。两组病人均在入院当天和入院第3天换药完成后10min进行疼痛评分、焦虑程度测定。[结果]大面积烧伤病人综合干预后,实验组疼痛评分、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降低大面积烧伤病人疼痛及不良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创面应用脱细胞生物敷料的效果.方法:将脱细胞生物敷料用于106例烧伤患者150个创面.供皮区创面84个,浅Ⅱ度创面30个,深Ⅱ度创面16个,Ⅲ度创面10个,自体植皮间隙创面5个,后期残余小创面5个.分别在手术取皮后、清创后、植皮间隙后立即用脱细胞生物敷料覆盖干纱布包扎.结果:在150个不同类型创面中,未黏附4个(2.67%)均为Ⅲ度创面,感染2个(1.3%)均为后期残余小创面,渗出物显著积聚而需更换4个(2.67%)均为深Ⅱ度创面.其他刨面黏附好,无感染,渗血少,疼痛明显减轻.结论:脱细胞生物敷料用于供皮区创面、浅Ⅱ度及深Ⅱ度新鲜创面、自体植皮间隙创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吴娟  何青峰  林莉 《中国康复》2012,27(1):15-17
目的:比较3种疗法治疗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35例181个深Ⅱ度烫伤创面患者分为3组,A组43例58个创面采用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纱布包扎;B组47例63个创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及肝素局部涂抹治疗;C组45例60个创面,在A、B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局部红光照射。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平均21d的治疗,创面愈合率C组〉B组〉A组(96.7%±4.8%,88.7%±5.1%,70.1%±11.3%,P〈0.01)。结论:bFGF外用联合肝素、红光疗法可显著提高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增加愈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观察防疤烧伤膏疗效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药对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只小型猪背部各制备9个面积为2.54cm2的深II度烫伤创面,并将创面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创面),即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凡士林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以创面面积、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级治疗效果。结果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为(0.10±0.03)cm2,明显小于凡士林组犤(0.81±0.54)cm2t=-3.22,P<0.05犦和空白对照组犤(0.70±0.21)cm2,t=-6.93,P<0.05犦;PCNA检测显示伤后7,11d各组创面组织均为强阳性表达;组织学检查表明伤后7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的创面纤维组织生长多于凡士林组和空白组,伤后11d防疤烧伤膏治疗组创面已基本愈合,而凡士林组和空白对照组仍残留部分创面。结论防疤烧伤膏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表现为溶解创面痂皮,促进纤维组织和表皮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严重烧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与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与功能训练的最佳方案。方法 9例烧伤面积>90%,Ⅲ度>70%患者采用同一部位反复供皮和Ⅱ度烧伤愈合后供皮以扩大皮源,以异体与自体皮相间移植和大片筛状皮移植为主,同时在创面愈合后即开始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结果 9例患者中3例恢复工作,6例能做些家务劳动,生活完全自理。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采取有效的植皮措施和功能训练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0.
黎明  李卫  陆平言 《中国临床医学》2009,16(3):486-487,489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MF)化学灼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1995年-2007年28例DMF化学灼伤的临床资料,对中毒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烧伤创面愈合。DMF化学灼伤除皮肤烧伤外,还伴有肾和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的损害。结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DMF化学灼伤中应注意其特点为多脏器损害。正确及时处理创面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