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蛋白C含量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蛋白C含量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变化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5例脑梗死者、25例脑出血者和25例对照者血浆蛋白C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含量(PC:Ag)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出血患者PC:Ag无明显变化,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蛋白C是体内重要抗凝因子,它的缺乏与血栓形成有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蛋白C因参与抗凝过程被消耗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蛋白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 例,脑梗死(CI)58例]和36 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CI急性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 0.05);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与梗死灶最大直径呈负相关。结论 ICVD早期即存在高凝状态,血浆PC参与了其发生过程,并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三七总皂甙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七总皂甙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的影响金武谭斐张德英蛋白C(Protein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在人体内被凝血酶(Thrombin)激活后具有抗凝活性和促纤溶活性,在凝血、止血和保持血液流动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循环酶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Hcy及hs-CRP水平。结果老年脑梗死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志愿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中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轻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Hcy及hs-CRP检测结果高于中度损伤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表明Hcy及hs-CRP检测结果与脑梗死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间呈正相关性(r=0.89、0.78,P<0.05)。结论血浆Hcy及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 Fn)在急性颅脑损伤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EN 63 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对 9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轻、中、重型各 3 0例 )血浆 Fn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伤后早期患者血浆 Fn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0 1 ) ,伤情越重血浆 Fn升高越明显。Fn高峰期出现在伤后第 3、7天后随病情恢复逐步下降。结论 血浆 Fn水平变化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动态检测患者血浆 Fn水平变化 ,有助于临床观察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 ,并可间接了解患者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蛋白S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蛋白C抗原 (PC :Ag)和蛋白S(PS)水平。方法 测定 9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PC :Ag、总蛋白S(TPS)和游离蛋白S(FPS)并与 5 2名健康者相对照 ,动态观察 41例脑梗死患者PC :Ag和PS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PC :Ag、TPS、FPS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C :Ag浓度动态观察提示脑梗死急性期PC :Ag浓度呈非线性改变 ,在发病第二周出现一“反跳”性增高。结论 部分脑梗死患者存在PC和PS缺乏现象 ,多数为继发性缺陷 ,发现这些患者并区别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对明确脑梗死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患者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例,脑梗死(CI)58例」和36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 对照组降低,CI急秘一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血浆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专一表达的脂联素通过其受体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动脉硬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rity-reactive protein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及HsCRP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脑梗死患者(CI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ib及CRP含量.在CI患者入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LCI组血浆Fib、CRP水平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DS重型患者血浆Fib、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型、轻型患者(均P<0.01);中型患者血浆CRP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血浆Fib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死亡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Fjb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病情重的患者升高更明显;血浆Fib、CRP含量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浆蛋白C、蛋白S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蛋白C(PC)、蛋白S(PS)检测,并分析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年龄及其它脑梗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浆PC浓度(4.97±1.82μg/ml)与对照组血浆PC浓度(4.74±1.95μg/ml)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血浆PC浓度(5.28±1.85μg/ml)与复发组血浆PC浓度(4.03±1.40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实验组血浆PS浓度(7.47±3.87μg/ml)与对照组血浆PS浓度(12.06±3.99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中老年组血浆PS浓度(6.58±3.33μg/ml)与青年组血浆PS浓度(9.28±4.33μg/ml)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降低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游离PS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S水平的降低导致PC功能的降低,进而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对92例急性期CI患者及99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C和APCR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血浆PC水平[(108.10±37.30)%]低于对照组[(124.32±51.75)%,P0.05],复发组CI患者血浆PC水平[(90.39±41.69)%]明显低于初发组[(114.75±33.49)%,P0.05],病例组的≥60岁亚组血浆PC水平[(103.77±37.58)%]明显低于60岁亚组[(127.24±30.06)%]以及对照组的≥60岁亚组[(125.78±56.63)%,均P0.05],病例组的60岁亚组与对照组的60岁亚组血浆P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缺乏与CI的发生相关;PC活性降低是CI复发的重要因素,尤其与老年人CI的发生密切相关;APCR并未增加C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 采用APTT法和ELISA法测定30例脑梗塞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蛋白C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明显下降趋于正常(P〈0.01)。结论 九纤酶急性期应用可以发挥其降纤、溶纤作用,对凝血及纤溶机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苯妥英钠对人体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他血脂浓度的影响,1987年8月—1988年3月,我们对低 HDL—C 的48例脑梗塞患者应用苯妥英钠进行治疗观察(观察组),并与应用其他降脂药的32例作对照(对照组),发现苯妥英钠有提高血清中 HDL—C 浓度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自发脑出血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2009-2012年收治的自发脑出血64例患者,均无外伤病史,所有患者入院1~2d内查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高血压脑出血47例,非高血压性脑出血17例[hs-CRP(18.78±22.76)mg/L vs(6.85±8.32)mg/L,P=0.003 6];高血压中手术者10例,非手术者37例[hs-CRP(47.52±28.32)mg/L vs(11.01±12.55)mg/L,P=0.003 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hs-CRP值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脑出血,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手术组血浆hs-CRP值明显高于非手术组,说明血浆hs-CRP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甚微,当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如肾脏疾病、甲亢、糖尿病、重症感染等导致肾脏受损时,均可引起尿NAG活性升高。近年来检测尿NAG活性常作为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进程的辅助手段之一。我国对这一方法用于观察脑梗塞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研究不多,本文对我院35例脑梗塞患者尿NAG活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浆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对59例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qn,口服。治疗前后查血脂、CRP并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患者治疗2周后,CRP由(10.84±3.4)mg/L降至(3.8±1.8)mg/L(P<0.05),TC由(5.76±1.04)mol/L降至(4.25±1.11)mol/L,TG由(1.96±0.96)mol/L降至(1.45±0.82)ml/L,LDL由(3.65±1.12)ml/L降至(1.80±0.86)ml/L(P<0.05)。治疗3个月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得到改善。结论辛伐他汀能够在降血脂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93例脑梗死患者和44名健康人的血清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 .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 .252,P<0 .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hsCRP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