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肌钙蛋白T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肌钙蛋白T(TnT)的血清浓度动态变化特点,探讨其对溶栓疗效判定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39例AMI患者肌钙蛋白T血清浓度变化。结果:14例AMI溶栓再通组的肌钙蛋白T第1高峰时间(13.43±4.03小时)较13例溶栓未通组(18.62±4.03小时,P<0.01)及12例非溶栓组(24.00±14.87小时,P<0.05)明显前移;肌钙蛋白T发病第12小时/第72小时比值,在溶栓再通组(2.44±1.52)大于溶栓未通组(1.12±0.83)及非溶栓组(1.00±1.03,P均<0.05);对AMI溶栓再通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在以肌钙蛋白T第1峰时间≤14小时为界时分别为71.4%、84.6%、78.0%,在肌钙蛋白T第12小时/第72小时比值≥2.0时为66.7%、84.6%及75.7%。结论:肌钙蛋白T对AMI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变化,探讨其对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5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采用OPUS自动生化分析仪,以ELISA法测定cTnⅠ浓度。结果显示:(1)从发病到达cTnⅠ峰值时间,22例溶栓再通组(15.7±3.9小时)比4例溶栓未通组(22.0±2.31小时)及27例未溶栓组(26.2±11.1小时)均明显提前(P<0.05)。(2)血清cTnⅠ峰值水平在溶栓再通组(328.0±245.2μg/L)比溶栓未通组(170.5±50.2μg/L)及未溶栓组(130.73±100.03μg/L)明显增高(P<0.01)。(3)以cTnⅠ峰值到达时间≤18小时判定AMI后溶栓再通,其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2.7%和73.1%),均高于CK-MB≤14小时(分别为63.6%和65.4%),特异性二者相同(均为75%)。结论血清cTnⅠ水平,在AMI溶栓再通患者中峰值时间前移,其≤18小时对AMI溶栓再通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P<0.01)。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56±0.14及0.44±0.11(P<0.01)。因此认为,溶栓治疗AMI的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老年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虽出血等并发症高,但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4.
为对比研究链激酶(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与安全性,将70例发病12小时内入院的AMI患者,随机分为SK150万U/30分钟加速静脉溶栓组(4例)及UK200万U/30分钟静脉溶栓组(30例)。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SK加速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7.5%(31/40),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89.3%(25/28)。而UK组再通率为56.7%(17/30),其中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再通率为65%(13/20)。轻度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等副作用的发生率,SK加速溶栓组分别为12.5%(5/40),7.5%(3/40),2.5%(1/40);而UK溶栓组分别为13.3%(4/30),3.3%(1/30),6.7%(2/30)。急性期5周病死率SK组为2.5%(1/40)、UK组为6.7%(2/30)。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K150万U/30分钟的加速静脉溶栓与UK200万U/30分钟的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的。但SK加速溶栓的疗效优于UK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为探讨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各不同时间开始用尿激酶(静脉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37所协作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138例按统一的治疗方案应用尿激酶,血管再通采用统一的临床间接指标标准判定。比较发病后不同时间开始用药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4周病死率。结果:发病后2小时内、2~4小时内、4~6小时内和6~12小时开始用尿激酶的患者分别为128例、461例、434例和115例。其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1.9%、70.1%、63.6%和40.0%;4周病死率分别为7.0%、6.5%、12.2%和13.9%。发病后2小时内和2~4小时内组血管再通率与4周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故合并为4小时内组,与4~6小时内组和6~12小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70.5%)都显著高于后两组,P均<0.001;4周病死率(6.6%)都明显低于后两组,P均<0.01。4~6小时内组与6~12小时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1;4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在发病后4小时内开始用尿激酶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旨在研究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6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149例发病在6小时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成≤2小时、2~4小时、4~6小时三组,比较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血管再通所需的时间。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8.6%、76.7%、43.8%(后者与前二者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0%、2.7%、4.2%;开始溶栓至血管再通所需的时间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发病1小时内为59.6±29分钟,而5小时至6小时则为109.2±30.7分钟。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4小时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开始时间与尿激酶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尿激酶( U K)不同剂量、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 M I)的疗效。方法:281例 A M I患者按 U K 剂量分成100万u、150万u、200万u 组,按发病时间分成≤2 h、> 2~4h、> 4~6 h、> 6~12 h 四个时间段。结果:3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而轻度出血100万u 组低于200万u 组( P < 0.05),且未发生重度出血及脑出血;虽血管再通率≤2 h 与> 6~12 h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 0.01),但病死率及安全性在不同时间差异不明显(均 P > 0.05);6 h 内溶栓各剂量组再通率相近,而延迟溶栓(> 6~12 h)各剂量组再通率有较大差别(随剂量加大而升高)。结论: U K 100万u 是安全有效的剂量,特别是对发病6 h 内溶栓者;延迟溶栓仍有较大价值,并似可加大 U K 剂量以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09例AMI患者中,45例患者接受直接PTCA治疗,64例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的患者有48例,再通率为75%;直接PTCA组IRA成功开通的患者有44例,成功率为97.8%。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EF)溶栓组为54.1±13.2,直接PTCA组为64.2±10.1,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2.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分析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成功组的临床疗效,前者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27.1%vs0;P<0.05),但直接PTCA组左室EF仍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64.8±9.8vs55.9±12.6P<0.05)。住院期间再发梗塞,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例数溶栓再通组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与溶栓治疗AMI患者,前者可使IRA充分有效地开通,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27例AMI予以静脉溶栓,于溶栓后90分钟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有极显著性(866±122msvs35.8±167ms,P<0001),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者,溶栓后2小时QTcd显著降低(872±128msvs59.5±136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6例溶栓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48±92msvs84.2±120ms,P<005),溶栓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级,QTcd降至683±88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对比研究链激酶(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与安全性,70例发病12h内入院的AMI患者,随机分为SK150万U/30min加速静脉溶栓组(40例)及UK200万U/30min静脉溶栓组(30例)。根据临床血管再通指标判断,SK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7.5%(31/40),其中发病6h内溶栓者再通率为89.3%(25/28)。而UK组再通率为56.7%(17/30),其中发病6h内溶栓者再通率为65%(13/20)。急性期5周病死率SK组为2.5%(1/40),UK组为6.7%(2/30)。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K150万U/30min的加速静脉溶栓与UK200万U/30min的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的。但SK加速溶栓的疗效优于UK溶栓。  相似文献   

11.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2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3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人AMI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溶栓组住院期间4周内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且心绞痛、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临床判断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75.0%(15/20),0~6小时IRA再通率为83.3%(10/12),6~12小时为62.5%(5/8),溶栓组无一例发生颅内出血及过敏反应。结论 提示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塞急性期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对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我们对21例距发病≤12小时,年龄≤80岁,无心原性休克而未予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687±94)岁。梗塞部位:前壁11例,下壁8例,前壁+下壁2例;梗塞相关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临床应用研究(11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法应用国产尿激酶不同剂量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1)对1023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7万U(2.2万IU)/kg]539例和高剂量组[2.3万U(3.0万IU/kg]48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别为67.3%和67.8%,4周病死率分别为9.5%和8.7%,各种严重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两组疗效相似,出血并发症在高剂量组略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值得指出的是,在高剂量组有2例发生了致命性脑出血。认为1.7万U(2.2万U)/kg是安全有效的剂量.(2)延迟治疗的效果。发病后6~12小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5例[应用尿激酶2.0万U(2.6万IU)/kg]与发病6小时内用药组相比:血管再通率低(40.0%对67.5%;P<0.001),4周病死率较高(13.9%对9.1%,但P>0.05);重度心力衰竭发生率也较高(13.0/对6.6%,P<0.02)。说明延迟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发病6小时内治疗者。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多中心临床试验1406例总结   总被引:105,自引:1,他引:105  
为观察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收集协作组148家医院1994年11月至1996年4月经静脉UKTP溶栓治疗AMI患者1406例,观察临床疗效、副作用及病死率等。其中124例行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梗塞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73.5%,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开通率为72.6%,5周总病死率为7.8%(109/1406),轻度出血10.2%(143/1406),中重度出血0.43%(6/1406),脑出血0.50%(7/1406)。老年(>65岁)甚至高龄(>75岁)患者溶栓及距发病超过6小时者,其用药仍然安全有效,UKTP合适的用药剂量可能为150万U左右。结果提示UKTP治疗A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4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分成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1)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溶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1.8%及13.5%,P<0.01);(2)溶栓明显改善了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63%及52%,P<0.05);(3)溶栓显著降低了老年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5.1%对14.7%,P<0.05),降幅为20.4%;(4)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皮肤淤斑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无需输血)并发症及脑卒中发生。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AMI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增加其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1991年2月至1992年12月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观梗塞(AMI)共4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37-74岁,平均52.-8.4岁。梗塞相关的冠状动脉总再通率为65.0%,3小时内溶栓再通率65.0%,3小时内溶栓再通率78.3%(18/23),3-6小时溶栓再通率47.1%(8/1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3.1%,再梗塞3例,  相似文献   

17.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太,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状动脉再经。结果;根据冠脉再通标准判断,14例AMI患者,冠脉再通10例,再通率71.43%,其中10例发病6h以内栓再通8例,再通率80%,4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2例,再通率50%,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与心脏收缩功能之关系。选8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为两组:溶栓再通组66例及未溶通组22例。以Kilip分级判定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显示:①重度左心功能不全(即KilipⅢ级)患者,溶通组明显少于未溶通组(10.6%比31.8%);②室壁瘤出现率,溶通组明显少于未溶通组(9.1%比36.4%);③LVEF值,溶通组明显高于未溶通组(58.3±10.5比50.9±11.9)。以上比较的P值均<0.01。可认为经静脉溶栓使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后的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开博通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观察了68例发病后12h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溶栓治疗后随机分为开博通组和安慰剂组,开博通组在溶栓后立刻给予开博通,首剂6.25mg/次,此后12.5mg/次,2次/天;于口服开博通前即刻及之后第24h和48h测定内皮素(ET)、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Ia)和血栓素A2(TXA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的浓度,并计算6-Keto-PGF1a/TXB2的比值,设安慰剂组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开博通可明显降低未通患者ET浓度,而再通患者的ET水平不受影响,明显地降低TXB2(P<0.05)的水平,轻度降低6-Keto-PGF1a水平(P>0.05),使6-Keto-PGF1a/TXB2(K/T)比值明显增高(P<0.05)。提示在AMI患者溶栓治疗同时应用开博通,可纠正K/T比例失调,对AMI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