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癌症患者自觉症状中 ,癌痛发生率较高 ,病人在癌症疼痛折磨中艰难度日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 ,因此 ,对癌性疼痛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癌痛护理的目标是要解除患者的疼痛 ,下面就癌性疼痛的护理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1 缓解疼痛 ,减轻躯体症状疼痛与躯体症状的产生互为因果 ,疼痛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及时给予止痛治疗 ,以减少躯体症状的产生。1.1 正确评估疼痛 疼痛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解患者疼痛的程度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承受力有所差异 ,患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介绍癌性疼痛病人应用麻醉技术的适应症、麻醉技术的类型以及止痛药物的选择。如何决定使用麻醉技术为了全面理解麻醉技术在癌性疼痛综合处理中的作用,有必要讨论一下目前其它一些理论:药物学调治(pharmacologic tailoring)、刺激诱导止疼和神经外科技术。从少侵入性/低危险性逐步到高侵入性/高危险性的步骤,被一致认为是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主要的问题之一,WHO对癌症患者的调查,认为进展期癌和末期癌患者75%-90%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经过治疗,90%疼痛可缓解[1].护士在控制癌性疼痛方面责任很重,护士应及时执行镇痛处方,采取恰当的安全有效措施,解除或缓解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全身伽玛刀治疗胸、腹、盆腔原发性肿瘤成转移瘤伴癌性疼痛患者51例,治疗次数3~8次,分次剂量400~800CGY,等剂量曲线50%~90%,总剂量1200~4000CGY.结果治疗结束即期疼痛完全消失20例(39.2%),疼痛缓解27例(51.9%),有效率为92.1%.无近期并发症.结论全身伽玛刀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癌性疼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波 《浙江肿瘤》1999,5(4):242-243
  相似文献   

8.
路泰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路泰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路坦医药公司的新型硫酸吗啡缓释片即路泰,应用于8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用量为10~60mg/次,隔12小时口服一次。结果 路泰对中度癌痛者,有效率为90.5%(19/21),重度癌痛者为93.8%(60/64).总有效率为92.9%(69/85),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嗜睡,头昏、便秘等。结论 该药作为晚期癌痛患者止痛治疗,疗效好,服用方便,安全,无成瘾性及呼吸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915MHz微波对101例各种中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镇痛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非麻醉性镇痛剂、麻醉性镇痛剂、微波治疗做了自身交叉对比观察。结果:微波对癌痛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麻醉性镇痛剂(P〈0.001),镇痛持续时间优于麻醉性及非麻醉性镇痛剂(P〈0.001)。结论:交叉应用可减少止痛剂用量。无任何副作用,并能改善其它临床症状,是一种较好的癌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杜俊英  房军帆  梁宜 《中国肿瘤》2014,23(10):849-853
骨癌痛动物模型的不断出现和日渐完善为癌痛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癌痛的病理机制异于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具有其独特性。全文以骨癌动物模型为载体,综述骨癌痛发生的脊髓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个有用的癌痛动物模型.方法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造成骨癌痛动物模型.用von Frey细丝刺激足底和后肢负重测量仪分别测量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放射学方法评估骨破坏,同时,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和骨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造模动物在14天左右开始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胫骨X线摄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同时伴有新生的编织骨形成.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骨癌痛模型已复制成功.该癌痛模型的建立,将为我国癌痛新药的评价,尤其是研究治疗癌痛中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食管癌原位模型。方法将人食管癌原代肿瘤组织缝合于裸鼠食管表面,以完成食管癌原位模型的建立,并以该模型考察紫杉醇对食管癌的治疗情况。结果食管癌原位模型成功建立,成瘤率100%。紫杉醇的抑瘤率达73%。结论该模型可以良好模拟食管癌患者的进食困难等主要临床症状;紫杉醇对该模型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转移性骨癌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10 mg/12 h口服,依据疼痛缓解情况按50%递减或25%递增调解用药量,直至VAS评分≤4分,塞来昔布400 mg/d口服,双氯芬酸100 mg/12 h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10 mg/12 h口服,依据疼痛缓解情况按50%递减或25%递增调解用药量,直至VAS评分≤4分,塞来昔布400 mg/d口服,以及安慰剂。对比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率、暴发痛发作次数、硫酸吗啡控释片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段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研究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2组患者暴发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4)研究组患者硫酸吗啡控释片日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与吗啡联合应用于大鼠骨癌痛的疼痛行为学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Wistar大鼠进行实验,应用Walker256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将骨癌痛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于每日7:00 am和19:00 pm进行皮下注射,连续7日。吗啡组(M组):吗啡10 mg/kg;吗啡+丁丙诺啡1组(MB1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20μg/kg;吗啡+丁丙诺啡2组(MB2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40 μg/kg;吗啡+丁丙诺啡3组(MB3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60 μg/kg;假手术组(Sham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全部大鼠于建模第15天开始,每日给药前30 min、给药后30 min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包括甩尾实验、机械性痛觉敏感度测定、热痛觉敏感度测定。结果 给药7天内,机械痛阈和甩尾实验测定抗伤害痛阈结果显示,各MB组与M组给药后痛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热痛阈结果显示:MB2组出现明显的热痛阈下降较M组晚(第6天vs.第5天)。结论 骨癌痛大鼠癌痛治疗时,丁丙诺啡与吗啡联合应用镇痛作用相似且可延缓吗啡的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89锶 (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痛的疗效及其与肺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4 6例肺癌骨转移痛患者 (腺癌 30例 ,鳞癌 12例 ,未分化癌 4例 )予89Sr治疗 ,追踪观察患者的骨痛缓解情况。结果89Sr治疗后骨痛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 ,总有效率为 76 .1% ,其中对腺癌的转移性骨痛的有效率为 80 % ;对鳞癌的转移性骨痛的有效率为 75 % ,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痛疗效较好 ,腺癌的疗效优于鳞癌。  相似文献   

17.
微波对癌性疼痛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915MHz微波对101例各种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的临床镇痛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非麻醉性镇痛剂、麻醉性镇痛剂、微波治疗做了自身交叉对比观察。结果:微波对癌痛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麻醉性镇痛剂(P<0.001),镇痛持续时间优于麻醉性及非麻醉性镇痛剂(P<0.001)。结论:交叉应用可减少止痛剂用量。无任何副作用,并能改善其它临床症状,是一种较好的癌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移植转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华  冯玉梅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4):234-237,23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转移模型是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探讨肿瘤转移分子机制和评价抗转移实验性治疗疗效的重要工具。乳腺癌转移模型主要包括自发性转移模型、诱发性转移模型、转基因肿瘤转移模型和移植性转移模型。移植性肿瘤转移模型以其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和生物学性状稳定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乳腺癌移植性转移模型按建立方法可分为实验性转移模型和自发性转移模型。乳腺癌实验性转移模型是直接将瘤细胞注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在远处驻留增殖形成转移灶,实验周期短、转移发生率高,费用低,但缺少原发灶的形成和肿瘤细胞从原发灶逃逸的过程。乳腺癌自发性转移模型是将瘤细胞或瘤块接种于皮下、肌肉和乳腺脂肪垫组织,在局部形成原发癌后自发转移,涉及了从原发灶产生到转移灶形成的乳腺癌转移的完整过程,是较好的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的工具。近年来对移植转移模型转移灶的检测有了较大进展,采用活体动物成像技术不但能在肿瘤发生早期探测到各组织器官内的微小转移灶,还可以动态监测肿瘤细胞在动物体内的转移状态。本文对乳腺癌移植性转移模型的分类、模型建立方法、转移灶的检测,以及该类模型在乳腺癌转移分子机制和抗转移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疼痛贴对骨癌痛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疼痛贴治疗组、电针联合疼痛贴治疗组,另设空白组。造模成功后给予对应干预,观察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采用HPLC检测基底杏仁核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Elisa检测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 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活动里程低于空白组,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不动时间均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5-HT、NE、DA含量均低于空白组(P<0.01),MDA含量和Caspase-3表达均高于空白组、CAT活性和Bcl-2表达均低于空白组(P<0.01)。旷场实验中三组治疗组的大鼠活动里程均高于模型组,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中三组治疗组的大鼠不动时间均低于模型组;三组治疗组的5-HT、NE、DA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MDA含量和Caspase-3表达均低于模型组,CAT活性和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电针治疗、疼痛贴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可以改善胫骨癌痛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学改变,其机制与缓解疼痛纠正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抗氧化应激和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分析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糖尿病合并A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应用阿片类药物(环磷酰胺片)治疗,实验组应用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环磷酰胺片)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疼痛缓解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一天,两组患者的癌痛发作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癌痛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实验组吗啡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5)实验组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