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索問評热病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是指受病之先,必定是在人体正气不足之处,或身体因种种因素作用,以致抗病能力减弱时,外邪才可乘虚而入。因为祖国医学在病因学說上极重視内在因素,主张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必須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气內存,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塞热,不得虛,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虛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这都是說明正气先虛,邪再凑之的重要經文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3.
《秦問》評热病論所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确切意义,是强調了正气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内經》中内因决定外因的发病学观点的論据,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同样的涵义,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理解这节經文时,还必須特别注意“虚”字的意义,这里的所謂“虛”,完全不同于虛証之“虛”.以及正气衰弱之“虚”,因为虛証以及正气衰弱已属病态表現,若再遭到邪气的刺激而发病,则属繼发性疾病,进而推論之,原有之“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也必定有内因外因两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4.
陈婷婷  刘宁 《北京中医》2007,26(1):32-3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5.
生病、早衰决定因素是内因(正气不足)。《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刺法》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凋内因是疾病与健康的根据,重视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但《内经》不是唯内因论者,不排除外因所起的作用,如《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相似文献   

6.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8.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急慢性病都要询问病因,审证求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将疾病的内外因联系起来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感发热病,必须分清是风、火、暑、湿、燥、寒以及温疫之杂气,厉气为  相似文献   

9.
韩旭 《国医论坛》1997,12(3):43-4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语出《素问·评热病论》。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对之阐释颇多。如张隐庵释云:“风邪伤肾,精气必虚。”马莳释云:“凡邪之所凑于阳经者,其阳经之气必虚;邪之所凑于阴经者,其阴经之气必虚。”近版的《素问》校释书、中医学院教科书大多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认为本语阐述了外邪犯人为病时,邪正斗争的内外因关系,几成定论。诸释尽管看法不甚一致,然异中有同,即都认为本句中“邪”指外邪;而对“其气必应”之释诸家一般从简。笔者认为,诸说未能全面剖析本句经文之精义,故不揣浅陋,为作新释,见教于同道。首先,…  相似文献   

10.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源于《黄帝内经》,讲述了疾病"气虚"、"邪凑"的动态发展过程,《灵枢》言"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为该句释义,凡是邪凑之所,必为气虚之处。从妇科疾病宫颈HPV持续感染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证分析,"气先虚"致"邪必凑","邪凑"日久致"气续虚","气虚"与"邪凑"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致本病病情反复、病程缠绵。《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发病机理,提出"补气扶正,除湿化瘀"的宫颈HPV持续感染的治疗策略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出自《内经》,意为邪气伤人应伴随正气虚弱。"邪凑"与"正虚"二者之间有三重关系,且互为因果,其中正虚又可再分。以上两种理论在指导临床虚实辨证和补泻原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学经典、做临床,《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辨证论治妇科疾病有一定指导作用。笔者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肝炎早期(主要甲肝急性期)属于祖国医学“黄疸”之“阳黄”范畴。传统认为本病的早期治疗“忌补”。然而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正气)与外因(邪气)两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即乘虚侵入导致疾病的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肝炎早期似已存在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由此治疗急性肝炎不可拘泥于“肝炎早期忌补”的传统中医思维程序。未尝不可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遗编·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灸甲乙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其形。"说明只要人体正气强健,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则邪气不易侵犯。相反,邪之为病,乃因正气虚、无力抗邪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邪之所凑与其气必虚的反思“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 ,是解释人体为什么会患病的经典理论依据。运其中之“气”字 ,是指正气 ,“虚”是指正气虚 ,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对“虚”的理解 ,绝大多数医家皆囿于正气亏虚的一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中医葯》六卷四期所刊登的孙文发医师《論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一文,我們讀后对孙医师的論点,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正气”,就是人体的“元气”,或叫做“真气”,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机能,而且具有抗御病邪的力量。“邪气”就是不正之气,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如果人体的正气充沛,体质强壮,那末抗御病邪的力量也强。《内經》所說“其气必虚”的“气”,正是指着人体的“正气”。所以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正气”的足与不足。丹波元簡  相似文献   

16.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早在《内经》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主要决定于内因——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伤寒论》一书亦贯穿着这一思想。一、疾病发生重视内因《伤寒论》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99条(条次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相似文献   

18.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河南中医》2020,40(8):1153-1155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统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贵在清明。主明则德全不危,无病而来;主明则外邪避之有时,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劳作有度,内邪不生;主明则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正气,避其邪气。正邪盛衰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复发。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无力驱邪外出,发为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正气愈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既要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能力;也要避其邪气,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君主清明,采取积极的措施,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展、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