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首次急性心肌梗塞老年患者性别对短期预后的影响[BuenoH,VidanMT,AlmazanA,etal,Cir-culation,1995,92:1133(英文)]许多资料表明,年龄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既使在溶栓后亦有根明显的联...  相似文献   

2.
005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颤的发病率及预后意义[BeharS等.AmJCardiol,1993,71(2):152(英文)]方法:5839例AMI,梗塞部位按明尼苏答编码,前后V1~V5.下后Ⅰ、Ⅱ、aVF,侧后ⅠaVL及V6。病人在CCU期间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塞伴发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者较多发生房室传导障碍且预后不佳。此外,对临时起搏的指证持有不同的意见。本文报道和分析404例第一次心肌梗塞的室内传导阻滞发病率以及对这些病例的预后和临时及永久起搏治疗。方法:404例中男性305名(平均62岁),女性99名(平均70岁),均为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住入冠心监护病房的患者。室内传导阻滞是根据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记录,包括一支或多支束支或其分支发生传导障碍(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右束支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体力活动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为探讨每日体力活动量在心肌梗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作者对首次患急性心肌梗塞并经Fuku0ka大学医院ccu治疗存活的80例男性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这些患者均由12导联系列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酶谱增高确立诊断,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首次急性心肌梗塞发生至少6个月以上。研究时限为1980年4月至1985年4月,5年中共死亡13例,根据Hinck-le分级标准11例判为心性死亡(6例死于心律失常,5例死于循环衰竭)。研究期间对所有患者均未进行过关于如何改善工作、饮食、业余活动等生活方式的教育。通过与患者直接对话了解其饮酒及吸烟情  相似文献   

5.
年龄对卒中预后的影响众说不一。本前瞻性研究共收集哥本哈根地区1992年3月1日至1993年2月28日期间住入Bispebjerg医院的全部急性卒中患者515例。除去发病1周后入院的50例和无法评价的47例,共418例;其中男187例,女231例,平均年龄74.8(±11.2)岁;330例作了CT检查(占79%),其中脑梗塞313例,脑出血1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3h(中值),平均住院32.0±37.8天。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96例心绞痛(AP)病程≥2周的AMI的临床资料,并与无AP史或AP<2周的患者比较.结果: AP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0.9% 比15.8%和19.8% 比25.0%,均P<0.05),住院病死率也较低(11.4% 比15.7%,P<0.05),AP组梗塞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58.4%比29.1%,P<0.001),患高血压者也较多(53.1% 比41.2%,P<0.001),但大面积梗塞较少,肌酸激酶峰值较低.结论: 长期心肌缺血可能也有缺血预适应作用,有益于AMI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 回顾性分析了 5 96例心绞痛 (AP)病程≥ 2周的 AMI的临床资料 ,并与无 AP史或 AP<2周的患者比较。结果 :  AP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 (分别为 10 .9%比 15 .8%和 19.8%比 2 5 .0 % ,均 P<0 .0 5 ) ,住院病死率也较低 (11.4%比 15 .7% ,P<0 .0 5 ) ,AP组梗塞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 (5 8.4%比 2 9.1% ,P<0 .0 0 1) ,患高血压者也较多(5 3.1%比 41.2 % ,P<0 .0 0 1) ,但大面积梗塞较少 ,肌酸激酶峰值较低。结论 : 长期心肌缺血可能也有缺血预适应作用 ,有益于 AMI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饱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刘志福济南军区司令部门诊部孙长厚本文3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均符合1987年WHO诊断标准。17例有饱餐习惯(甲组),13例无饱餐习惯(乙组),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9.
<正>自发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众所周知,气候因素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气候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脑出血发病的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对我院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9年6月入住我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瘤卒中除外)患者1139例,男598例,女541例,平均年龄(59.6±10.7)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9例,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预后。方法:连续行急诊PCI的75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4例和女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更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更多(P〈0.05);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更高(P〈0.05);且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女性疗效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115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分为:①不吸烟组(55例);②吸烟量<20支/日组(47例);③吸烟量≥20支/日组(13例),观察各组首次AMI发病年龄。结果:各组平均发病年龄为:①组:62.31±10.02岁;②组:60.38±8.33岁;③组:53.69±6.7岁。③组与①组、②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1)。其中,吸烟量≥20支/日组首次AMI发病年龄平均较不吸烟组早8.6岁。结论:吸烟者首次AMI发病年龄早于不吸烟组,每日吸烟量愈多,首次AMI发病年龄愈早,提示吸烟尤其是大量吸烟可加速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通过检测大样本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前的心室晚电位(VLP),来探明它的长期预后意义。 方法 从59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筛选出458例,剔除标准为:心肌梗塞史、搭桥手术史、束支阻滞、永久起搏器安置及非窦性心律者。所有病例人院后48小时内均做全面的体检、十二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连续的心电监测,出院前用时域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测VLP。用造影或核素显影的方法测心功能。梗塞相关动脉(IRA)的再通标准为TIMI  相似文献   

13.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诊治和随访,应用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生存分析的方法对其发生影响的多种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房性早搏、舒张压和CPK及MB的峰值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变量。显示女性患者的预后较男性差;入院时的低舒张压和出现有房性早搏者预后差;低和高的CPK及MB峰值的AMI患者的预后差。认为通过早期对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变量因素的监测,对高危病人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对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前48h内是否发作过心绞痛的二组患者的临床经过和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208例患者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22例),无预适应组(86例),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临床经过近期预后好,心肌梗塞范围小(P<0.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低(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和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177例有、无梗塞前心绞痛的首次AM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为有梗塞前心绞痛组CK值、住院死亡率、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梗塞前心绞痛组,此仅与梗塞前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57例静脉溶栓治疗及70例未溶栓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远期预后进行研究.溶栓组中冠状动脉再通130例,未通27例.结果显示,溶栓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通组门(3.8%比12.9%,P相似文献   

17.
及时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开通的时间不同,将5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6小时组和>6小时组,又根据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通畅的程度不同,分为通畅组、基本通畅组和未通组,观察梗塞相关血管开通的不同时间和不同程度对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6小时内开通者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面积,改善梗塞后左室功能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小时开通组与未通组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缩小梗塞面积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基本通畅组近期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再梗塞率高于通畅组和未通组,但基本通畅组和通畅组心肌梗塞缩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MI后梗塞相关血管及时有效再灌注有利于改善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每年西德发生的心脏病性猝死约7万人,而在美国为40—60万人。这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另外较为年青的心脏病性猝死者亦有所增多,在美国每年发生心脏病猝死者,年龄在65岁以下的即约为1万人。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心脏病猝死有密切的联系,为进一步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病猝死的关系,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并发症中超声心动图已显得十分重要,然至今,尚无前瞻性研究去判断在AMI期心包积液的发生率,对梗塞后心包积液存在的临床意义了解尚少,作者通过超声心动图证实在AMI后72小时期间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方法:作者对连续100例入院治疗的AMI病人人进行研究,其中90例符合要求且均在72小时内进  相似文献   

20.
一些研究探讨了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和周日的关系,发现星期一和星期六心肌梗塞发病率最高。作者对此现象亦进行了研究。1979年1月1日至1988年12月31日10年间累斯特医院冠心病监护室收治8881例病人,准确记录了这些病人的临床表现、胸痛发作时间、出入院时间、心电图、心脏酶学改变、并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