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1983~1987年,在阴山与黄河之间的土默特平原西部,研究了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特点。参与繁殖的雌鼠,其子宫特征有7种类型;种群繁殖以成年鼠为主体;种群繁殖的年际间差异较大,妊娠率、繁殖指数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妊娠率、繁殖指数一般以秋季最高,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最低;一年中种群繁殖无休止期,8月份为全年繁殖高峰期;繁殖指数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特点不但与环境因素相关,而且与自身的生物学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1983~1987年,在阴山与黄河之间的土默特平原西部,研究了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特点。参与繁殖的雌鼠,其子宫特征有7种类型;种群繁殖以成年鼠为主体;种群繁殖的年际间差异较大,妊娠率、繁殖指数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季节性变化时显,妊娠率、繁殖指数一般以秋季最高,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最低;一年中种群繁殖无休止期,8月份为全年繁殖高峰期;繁殖指数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种群繁殖的特点不但 相似文献
3.
长爪沙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查布苏木和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在1981~1990年4~5、10~11月份调查的长爪沙鼠密度资料,建立了种群增长指数模型Nt=0.22936exp{1.18135t}(P〈0.05)。种群增长超指数模型Nt=0.43912exp{0.19232t^2.4}(P〈0.005),种群负增长指数模型Nt=1318.44725exp{-0.60723t}(P〈0.005)。 相似文献
4.
调查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数量惯用的方法有24h弓型夹法、堵洞盗开法、夹日法等。弓型夹法在长爪沙鼠高密度区费时费力,堵洞盗开法缺少鼠类相对数量,夹日法捕获的鼠类非死即伤而且在疫区不安全。2009~2010年在鄂托克前旗用洞口系数法进行了长爪沙鼠高密度数量调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近年来(2004-2008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特点。方法按《内蒙古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结果调查发现2004-2008年发现1例人间鼠疫;连续5年均有动物鼠疫流行,涉及14个旗(县),占沙鼠疫源旗(县)的60.9%;染疫动物4种,染疫媒介7种;发现新的长爪沙鼠鼠疫流行旗(县)4个。结论在生态系面貌没有大的改观之前,长爪沙鼠疫源地的动物鼠疫将长期存在下去,并具备发生人间鼠疫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宁夏盐池县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东径 10 6°0 3′~10 7°39′,北纬 37°0 5′~ 37°10′,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海拔 130 0~ 16 0 0 m。疫源地多为荒漠草原、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丘丘陵景观。该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10年降雨量平均为 2 79.3mm。本次调查目的是为了掌握该疫源地主要宿主与次要宿主的种群分布及鼠疫动物病流行规律。1 材料与方法材料为弓形夹、板夹、白面油饼。应用一日弓形夹法和五米夹线法。2 小型啮齿动物数量监测2 .1 长爪沙鼠数量调查 :长爪沙鼠在当地数量多 ,分布广 ,为该地之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7.
长爪沙鼠低密度时的动物鼠疫流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动物鼠疫重要的流行特点之一,就是随着长爪沙鼠数量的增加,出现动物鼠疫的流行,数量低时很少发现疫情。流行时长爪沙鼠的平均公顷密度一般都在10只以上,有的地段密度高时每公顷可超过30只,个别地段每公顷达50只以上,因此往往把长爪沙鼠的数量变化作为分析预测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指标。然而,由于沙鼠疫源地地域广阔,生境类型复杂,宿主和媒介的多样性,在不同地区间动物鼠疫的流行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有的地区长爪沙鼠低密度时仍可出现较多频次的动物鼠疫流行。二连浩特市周围地区,在低密度条件下,多次出现过动物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8.
9.
10.
吴克莉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8,13(5):305-306
宁夏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包括陶乐县、灵武县、盐池县、银川市郊区部分地区,面积约3056km~2。是我国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西南边缘。现根据历年监测资料,对宁夏长爪沙鼠鼠疫某些流行特点进行探讨。1 景观概述 宁夏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为我国长爪沙鼠疫源地的一部分,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边缘。海拔1100~1600m,由于风蚀作用严重,地貌为低缓丘陵,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为30~50m,坡度2°~10°,分布着许多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气候温暖,干旱多风,年平均温度6.6~7℃,年降雨量为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康保牧场长爪沙鼠疫源地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1986年连续6年对河北省康保牧场疫源地进行调查。发现啮齿动物18种,长爪沙土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优势种,具有分布广,有较强的连续性等特点。平均公顷密度为0.16。搜集蚤32种,秃病蚤蒙冀亚种(Nospsyllus laeviceps kuzenkovi)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为优势种。用细菌学检验方法共检验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5781只,蚤80组1123只,均未分离出鼠疫菌。用被动血球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血清1169份,仅有一份沙狐血清为阳性。证实疫源地内仍有鼠疫动物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过敏反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诱发的过敏反应。 [方法 ]取 5 6只及 48只长爪沙鼠 ,分别腹腔接种感染细粒棘球蚴 E.g.及泡状棘球蚴 E.m.,3个月后分别用羊源新鲜囊液、羊源 E.g.粗制囊液抗原及沙鼠 E.m.抗原经腹腔注射攻击 ,观察其过敏反应。在攻击发敏前后 ,检测 Ig E抗体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directeosinophilic leukocyte count,DEL C)。 [结果 ]沙鼠 E.g.和 E.m.感染率分别为 89.3%和 97.9%。各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低为 6 2 .5 % ,最高为 10 0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低为 12 .5 % ,最高为 12 .7%。沙鼠感染 E.g.和 E.m.后 ,Ig E抗体和 DEL C水平逐渐增高 ,但攻击发敏后 Ig E抗体水平显著降低 ,DEL C显著增多。 [结论 ]E.g.和 E.m.感染沙鼠后 ,采用不同抗原攻击均可出现过敏反应或休克 ;不同抗原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不同 ,但在感染E.g.与 E.m.沙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15.
金仿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14(3):229-229
松江区属历史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 ,经过 3 0余年的积极防治 ,于 1984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1985年起血防工作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实现全区 2 0 0 0年达到螺情基本见底的目标 ,按照上海市血防监测巩固工作“九五”规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河大港钉螺监测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查螺 在新浜、五厍、叶榭 3个镇 8条大河大港 68块河滩开展全线查螺 ,选择低潮位查螺 ,以船查方式进行 ,发现有螺环境 ,采取系统抽样加环境抽查设框查螺。对查到钉螺的环境采土取样淘洗 ,镜检观察土层成螺、幼螺、螺卵。1.2 投放漂浮物诱螺 在… 相似文献
16.
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在内蒙古巴盟西部荒漠地区,对大沙鼠寄生蚤的种属组成和某些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在调查区内从大沙鼠体及其洞干和巢中,搜集各种蚤类11种,计11755只,其中簇鬃客蚤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全部检出蚤的84.51%。大沙鼠和其他啮齿动物间蚤类的交换也比较普遍。4~10月份是大沙鼠体蚤和洞干蚤的高峰季节,此期间染蚤率接近100%。簇鬃客蚤跳跃力较强,雌蚤平均跳远8.43cm,最远达16cm,平均跳高6.34cm,最高达11 cm。无论跳远和跳高,两性均无显著差异。在温暖季节,大沙鼠洞口和周围地面均有大量的游离蚤出现。 相似文献
17.
1989-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60个点30713人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调查,受检率94.2%,查见肠道寄生虫感染者7298例,其感染率为23.8%。其中,查见蠕虫5种,原虫6种,其感染率分别为:蛔虫16.6%、蛲虫5.2%、溶组织内阿米巴1.8%、结肠内阿米巴1.7%、布氏嗜碘阿米巴0.2%、贾第虫0.2%、绦虫0.2%、微小内蜒阿米巴0.2%、鞭虫0.2%、十二指肠钩虫0.07%、哈氏内阿米巴0.04%。感染率分布似与景观带和经济等级有关。本调查首次报道内蒙古地区存有十二指肠钩虫和布氏嗜碘阿米巴。这为全区寄生虫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鼠类群落结构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区属中温型荒漠草原区,多为未星植的原始草牧场,鼠害严重,而且几种主要害鼠是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通过1973~1981年的调查,共发现鼠类24种。其中长爪沙鼠是代表种和优势种;达乌尔黄鼠分布较广但数量较少;赤颊黄鼠、子午沙鼠、大沙鼠和黄兔尾鼠等呈局限性分布。集中分布于河谷低地的几种鼠组成的鼠类群落,数量大而稳定,互相接触密切,有多种共同寄生的媒介昆虫,使病原微生物在各种鼠之间传播。在保存和延续鼠疫自然疫源性方面,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共同栖息的生境已成为鼠疫动物病长期保存的地段,或称之为基础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1989—1991年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21个旗(县)、60个点30713人的人群肠道蠕虫感染分布情况的调查。查见蠕虫感染者6847例,其感染率为22.3%。共查见蠕虫5种,各种蠕虫感染率分别为蛔虫16.6%,蛲虫5.2%,绦虫0.2%,鞭虫0.2%和十二指肠钩虫0.07%。人群蠕虫感染率与不同景观带和经济有关,以温暖型草原景观带人群感染率为最,以下等经济的为最。学龄前儿童与学生的蠕虫感染偏高,这一人群应列为本区防治肠道蠕虫感染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0.
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的形态砷暴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通过饮水而暴露于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种类和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区饮水中砷主要以无机砷形式存在,其中As(V)水平高于As(Ⅲ),有机砷普遍以低浓度水平存在于水中。在该病区开展饮水中不同形态砷暴露水平与地砷病发病关系的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所得数据资料,无论单因素分层分析还是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形态砷暴露对地砷病的发病有着不同的影响,地砷病的患病率随 相似文献